2025年3月28日,我驱车六百余里,从珠海直奔南宁,入住在民歌湖附近的酒店,只为能近距离感受壮族新年三月三的喜庆氛围,了却萦绕我心头数年的夙愿。
当民歌湖畔的铜鼓声穿透酒店窗棂时,旅途劳顿瞬间消散。我循声望去,干栏式舞台在粼粼波光中若隐若现,岸上、湖边、水榭间,彩衣翻飞如彩云追月,大学生方阵以人浪应和着壮族嘹歌的韵律,将春日的邕城煮沸成欢乐的海洋。原来这里正在进行彩排。
踏入民歌湖,便被卷入多声部的交响:铜鼓雄浑似雷霆滚地,天琴叮咚如泉水漱石,壮锦纹样在阳光下流淌着千年光阴……少儿演员的银饰叮当作响,非遗传承人布满皱纹的手拂过天琴弦,将《布洛陀》古调揉进现代编曲。
次日突降春雨,气温随之骤降,演员和大学生观众却迎着风雨依旧一丝不苟地坚持排练,这让我很是动容。
3月31日是壮族新年,这天清晨,民歌湖畔人山人海。水上舞台在薄雾中宛若仙境。“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一曲悠扬、清越的山歌瞬间将全场点燃,台上在唱,台下在和,一时间,民歌湖变成了歌舞的天堂,那挥舞的手臂和摇摆的身体,都是欢度新年最美的姿态。当《大地飞歌》的旋律响起,老老少少踩着欢快的节拍,在湖光山色间织就流动的壮锦。
壮族新年就这样隆重开启。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歌声美妙,服饰华美,舞姿曼妙,让人陶醉。最炫民族风,最美壮乡人。湖中流动的水、岸边怒放的花,都成了点缀、烘托这节日气氛的欢乐元素。湖边欢快的燕子一直贴着水面来回翻飞,似乎也在为新年助兴。
最让人震撼的是“四季村歌”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18支村歌队与广西歌手在山水幕布前同台竞艺,民歌潮改与美声跨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温暖的生活画卷,通过歌声徐徐传递了出来。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山西、陕西、广东、黑龙江、河北、湖北、湖南、江苏、海南……天南海北,各地代表性民歌在这里唱响,也唱出了属于自己民族的自豪。当《赶圩归来阿哩哩》《在那遥远的地方》《鸿雁》《花儿》《采红菱》《好一朵茉莉花》等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响起,湖边数万观众同声哼唱,歌声穿越时空,在邕城上空回荡。我被人群和声浪裹挟着,举着手机的手微微发颤,仿佛触摸到了文明的温度。
开幕式结束后,我采访了壮族会鼓传承人王政勤,这位72岁的老人还沉浸在表演成功的喜悦中,他眼里闪着光,满脸是自豪:“铜鼓不敲千年哑,山歌不唱万家贫。我们勉圩村的孩子,在娘胎里就听着鼓点长大,会走路就会打鼓。马山壮族会鼓上过央视,在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都巡演过。”他身旁4岁半的小演员正有模有样地击鼓,鼓槌在掌心转着花。当66岁的丁飞声说起演出经常分文不取时,眼角的笑纹里尽是赤诚:“鼓声一响,烦恼全忘”。这个90%成员是农民的艺术团,用锄头与鼓槌共同书写着非遗传奇。
在广西,非遗就是这样接地气。
壮族三月三,真是新潮!除了水上主舞台,还有地面、广场、合欢桥大大小小的分舞台,既有传统的歌舞表演,更有科技对活动的赋能。民歌湖畔,智能机器人“刘三姐”与身着靛蓝服饰的“阿牛哥”对歌,宇树机器人跳着“科目三”与街舞少年共舞。水上市集飘来五色糯米饭的清香,合欢桥上演绎着民族服饰的华美,传统与现代在邕江的波光中交融。
南宁是今年壮族新年的主场,由于有盛大的开幕式,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来观摩体验。从相思小镇的竹竿舞到三街两巷的绣球飞,从青秀山风景区的脱单音乐会到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无人机秀的科技震撼,南宁用跨越时空的盛典,为世人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嘉年华,向世界诠释着:文化的根脉,永远在人民的歌声中生长。
不仅仅是南宁,在桂林、在刘三姐的故乡河池宜州、在武鸣区、在百色、在凌云、在贺州……到处都有听不完的山歌,看不完的表演,壮乡年味就是这样闹腾出来的。
如潮的歌声里,我仿佛看见文化传承最本真的模样: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街巷阡陌间的生命之河,在每一个击掌应和、每一声即兴对歌中,完成代际的密码传递。这或许就是“三月三”历经千年不衰的奥秘——当传统成为全民参与的狂欢,文明自会找到永续的路径。
当我驱车离开南宁时,“三月三”的余韵仍在耳畔回荡,那是八桂大地最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