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注:净上游之“净”,读qiaeng,阳平音,遂、万、泰片区方言,作动词,小心维护的意思。净上游,意为小心维护上游水干净,不要让下游浑浊。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想起小时候伙伴们放学或牧牛归来,同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四体投地跪俯喝水的场景。彼时,下游的人就大声告诫上游的人要“净紧来,嗯了(不要)搞浊依啊。我在下边吃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是像水一样“柔中有刚”,通过谦卑与包容达成“无为之益”。
作为540万吉安人的母亲河,赣江吉安段最上游的万安县,善利善治,护好“山水生态”底色,净好一泓碧水“北去平”。
山与水
千里赣江自万安涧田良口入吉安境,从新干三湖出境,纵贯8个县区,全长264公里,被称作吉安“五百里赣江”。她一路潺湲北去,滋润、丰美着流域内的水草和庄稼,伴随着她流经的身影,炊烟起,欢笑生,幸福随。
自秦至清2000多年来,赣江是连通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一直称作赣鄱“黄金水道”。当下,吉安段赣江河床因万安、石虎塘、峡江等水利枢纽的相继建成,以及万安水利枢纽二线船闸等工程完工,水面更加宏阔,水势平缓,漫江碧透,“山势西来断,江流北平去;万家深树里,闻是吉安城”风景再现且日益壮美。
万安赣江段是为吉安赣江段最上游。绵延766公里的赣江从武夷山西麓一路奔腾而来,从“郁孤台下清江水”到“惶恐滩头说惶恐”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其80余公里是赣江流经万安的长度,除了“母亲河”的天然使命外,也赋予了其在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吉安段“桥头堡”的责任担当。因此,作为上游的万安,为护这一库清水江流北去,治山理水,从没停歇。
山与水,恰似鱼与水,它们互相涵养、互相包容、互为点缀。
为养护森林、涵养水源,万安设立包括万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和万安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家级”在内的4个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地,形成多层次保护网络。森林覆盖率高达71.81%,区域内有69万亩公益林和235万亩天然林,新增造林2383公顷。通过对山水的全面涵养,全县森林与湿地资源更加优越,生态价值优势彰显,“两山”转化能力不断增强。
治山与理水,是同等重要的双向奔赴。
赣江是母亲河。作为赣江一级支流的遂川江亦是母亲河。遂川江之于赣江,除了地理位置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外,人文方面亦有无数故事在兜转和流传间拉近,强化着遂、万、泰“一家人”的亲密关系。“涌(读teng,去声)得你罗塘湾去(读兮)!”这句俚语便是最好见证。寒冷的冬夜,少儿尿紧,又不愿起床,梦里便已到了尿桶边,愉快地遗了尿,第二天早上母亲或祖母看到床上湿了一大片,一边忙碌晒床垫晒稻草,一边巴掌重重举起又轻轻落到少儿的屁股上,外加一句责备:“落(读来)一泡咯大的尿,会涌得你罗塘湾去。”意思是遗的这泡尿太大了,大到能把少儿从遂川江冲进罗塘湾入赣江去。
遂川江又名泉江,流域面积2882平方千米,干流流经湖南桂东县及江西井冈山市、遂川县、万安县,主河道长176千米。美丽、温柔、清澈的遂川江一路欢歌,在罗塘与五丰两乡镇夹道迎送下汇入更加宏阔的赣江。这里,被称作两江口。
为做好、做活“两山”转化,提升民众幸福指数,万安决策者们在这里安放了一座“心安公园”,塑造“水清岸绿、文旅共生”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带。置身其间,感受水岸交融的自然画卷,水天一色,美不胜收,不经意间仿佛身心都融进了水里,融进了蓝天,融进了“心安湖”。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灵魂、产业为引擎的万安县两江口项目,正逐步成为赣江流域生态旅游的标杆工程。
理水、治岸,水岸同治。万安以河长制为抓手,结合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积极创建水生态文明村。从2014年至2025年,先后有窑头、佩溪、井丘、枫树湾等11个村被认定为省级水生态文明村。井丘自然村开展周末集市、红色旅游、公益研学、团建拓展等活动,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和旅游目的地。
大禹治水,改“堵”为“疏”,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万安治水,既“治”又“理”,非但净出一库清水,还净好了每一条支流。遂川江、通津河、白鹭水、造口水等中小河流的防洪水利工程与综合治理同步推进。经过治理,遂川江江口、通津河2个国控断面,以及1个省控断面水质均达Ⅱ类标准,水质优良率100%。
治山理水后,万安境内的水,都干干净净!
退与进
“不养了!生态环境好了,可以造福子孙后代。”2019年秋,伴随着螺旋桨击打江水发出的轰隆声,万安县沙坪镇养殖户廖守强打上最后一桶鳙鱼,自此退出赣江流域网箱养殖。
与廖守强相似经历的,还有邱春等。
邱春之前在万安有500亩精养鱼塘、2700亩库汊。忙时,邱春请十多个农民帮他养鱼,从苗种孵育到成鱼出品,个人年纯收入30万元。为保护上游水体水质安全,网箱拆除工作组没怎么做工作,邱春就爽快答应了。养鱼人邱春明白,好生态是像他的精养鱼一样“养”出来的;好生态惠及子孙万代以及全吉安人民乃至全省、全国人民,谁敢当破坏生态的罪人呀?他“洗脚上岸”退出网箱养鱼,非常干脆、彻底。
一个“退”字,道出了万安县从上到下保护一泓清水、“净”上游的决心——
万安县河湖库水系发达,水面资源丰富,全县有水面约27.6万亩,且水质优良。万安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69万平方千米,库容22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13.5万亩,非常适宜发展网箱养殖。自2006年实施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来,一直把万安水库库区网箱养殖户作为核心示范户培养,巅峰时期养殖网箱达8万平方米,养殖产量5500吨,产值8900余万元,成为库区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但为了净水,为了生态,万安人坚定地作了“退”的选择。
“拆”紧随着“退”的步伐,毫不犹豫,步履铿锵。
整治最早从2017年8月开始。首先对距万安水电站大坝往上游十公里内赣江干流水域进行整治,共清理养殖网箱7378个,面积19.52万平方米,耗资近1800万元。之后,综合整治逐步扩大到整个万安库区水面。至2021年底,历时4年,万安全域共拆除各种规格养殖网箱、渔排或底排近14000个,面积达37.3万平方米;拆除围(拦)网11500米。
舍鱼而取渔!
“洗脚上岸”的渔民如何授之以渔,政府始终惦记着。邱春,因为养鱼技术好,2024年被万安县两山集团渔业公司聘为技术员。在这里,邱春和万安生态鱼产业研究院、水产种质创新与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万安工作站的教授、专家和技术员们一道,重点从事亲鱼培育、产卵与孵化、幼鱼培育等工作。除了最常见的鳙鱼培育外,溪石斑鱼、鳜鱼以及著名的万安玻璃红鲤鱼都有繁殖、培育、养殖。他们还在蕉源水库建成全国首个鳙鱼碳足迹认证基地,推动“中科佳鳙1号”等品种试验示范;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水温、溶氧、投喂智能化控制,较传统养殖节电40%、节水70%;“光唇鱼——翘嘴鲌”立体混养模式使亩产效益突破8000元;玻璃红鲤保种基地年繁育优质苗种4亿尾。
像邱春一样“洗脚上岸”的养鱼人,在江绿集团也有9人,他们转岗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其他养鱼骨干们都找到了各自的安身之所,具备一“渔”之技。
退,是为进。如何在退出的留白部分,既留住风景和乡愁,又增添新业态,实现“两山”转化?万安打出一手好牌,他们坚持以退为进,重点抓好生态水面“大转化”,积极畅通“两山”转化通道,推进渔旅融合发展、渔光互补发电、渔业品牌创建……一处处“留白”成为一朵朵精致的“浪花”。
退,是为进积蓄力量,为进得更有力、更从容。万安县在碧水天成的赣江流域打造出“两湖三库”生态矩阵,11.8万亩万安湖、心安湖实施“人放天养”净水渔业。创新推出“塘育湖出”接力养殖模式,每年都有数以千吨特种鱼类通过“水库健身房”强化肌肉质感后走向市场。16万亩认证水域筑起“水下森林”,8000亩有机养殖区每立方米水体浮游生物量达30毫克,为鳙鱼锻造出富含DHA的“黄金脑仁”。水质在线监测系统24小时守护Ⅱ类水质标准,让每尾鱼都带着“绿水青山的身份证”游向天下餐桌。
“从水中到云端、从养殖到餐桌。”万安,通过构建“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黄金三角,创新“鲜味经济学”发展范式,实现渔业产值三年翻番,品牌价值突破28亿元,打造出“一尾鱼激活一域经济”的乡村振兴样板,书写着光辉灿烂的产业突围史。
红与黑
保证上游水体安全,城区生活用水改造、净化同样是关键。
拿“十八口塘”开刀!
因为,十八口塘已经被政府职能部门、被群众列入“黑名单”,“黑臭水体改造”榜单第一!周边群众更是对这个“黑坏分子”忍无可忍,迫切需要将这十八口塘从黑名单中拉出来,“洗白”,变绿,成红!
十八口塘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当时,官府为防御外敌入侵,多次加固、修补万安古城墙,从离城墙不远的周边取土烧砖。土取了一年又一年,便自然形成大小不一的十八个土坑。这些土坑聚水成塘。几百年来,周边房屋越修越挤,外围越修越高,居民生活用水都一股脑地汇聚进十八口塘。活水进不来,污水流不出,十八口塘就此成为了死水塘、臭水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进一步加剧了水质的黑臭,周边一年四季处处弥漫着臭味、馊味,特别是夏天,蚊蝇飞舞、臭气熏天,群众怨声载道。
与此同时,位于十八口塘片区下游的北门河入河排水口水质特征则成为片区水质的“晴雨表”,臭水塘渗透和漫出的水一流入排水口,各项水质指标就接二连三地亮起“红灯”。
上游!作为上游的管理者、职能部门,让黑臭水污染下游,于心何忍?绝对不行!
“黑臭水体治理,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万安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办公会上,与会人员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
“这里太臭了,我们再也待不下去了!求求你们治一治吧!”在塘边生活了几十年的市民刘纯对社区干部说。
十八口塘治理迫在眉睫。
治!彻底治!
说干就干。2021年,十八口塘片区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出台,投入资金1.66亿元,启动实施北门河、十八口塘蓄水设施提升改造项目,采取“清”“改”“引”“治”的方法,多措并举净化水质。
经过两年的综合整治,十八口塘片区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稳定向好,水质类别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实现了“清水穿城过,人在画中游”。
为上游担当!继续提升改造十八口塘水质,且赋予其文化底色,万安没有止步!
职能部门在整治提升中还绿于民,坚持改造和生态保护并重,不断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推进“韧性城市”系统建设,全面保障片区内水域清澈。将十八滩文化和海绵元素融入十八口塘、北门河湿地公园等建设项目,精心雕琢十八滩景观,推动景观和生态双提升。
十八口塘改造,周边无数个“刘纯们”始终举双手支持,他们让出了宅基地,腾出了空地,清理了无数个犄角旮旯。他们中没有一个提无理要求,却提供了可供参考意见73条。参与过多个拆迁地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罗莺说:“这是我认为最好打交道、最配合的一群拆迁户。十八口塘,真是‘改’出了美丽宜居地,‘征’出了群众幸福感!”
十八口臭水塘终于咸鱼翻身,成为了“十八口塘湿地公园”。2023年,万安县北门河、十八口塘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省城市体检转化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如今的十八口塘片区,彻底告别了“黑”户口,焕发全新的生机,成为集生态、休闲、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成了万安接待来宾的生态“会客厅”,居民日常游玩休憩的后花园,游客的“网红”打卡地,火了,红了。
污与净
还是治水。治污水。城区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是保证上游水质指标绕不过的重要一环。
“不让一滴污水入赣江。”这是作为上游的万安喊响的口号,也是万安城管、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以及全体万安人民的共同心声。
万安污水处理厂(河东)是万安县城三个污水处理厂之一,位于离县城五公里处的建丰村湖丘。2025年谷雨时节,天空下着小雨,在这里,在厂区,在一处长满小灌木的排水口,万安治水人向记者讲述着他们的治水故事。
污水处理厂于2010年元月竣工,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万吨,经过2014年一期扩容和2019年改造后,项目于2021年1月开始运行,主要接纳和处理县城生活污水,服务人口7万余人。
COD是污水处理最重要的一项指标。设计标准是进水不高于220mg/L,出水不高于50mg/L。为净好上游,处理厂各环节严格要求,时常能制出20mg/L以下的水,远远低于设计指标。于是,工人们自我加压,默默坚守着把“不高于20”作为自己的心理指标。
“我突然发现,指标23!怎么可能,我大吃一惊!”
“一定是我搞错了,不可能!”
2023年5月12日,正在厂区值班的罗文清从检测表上看到了平时远低于20的出水COD指标突然冲高至23!她不敢接受、不能相信,心里非常难受,“我们怎么能治出这么低标准的水呢!”带着自责、不安和怀疑,她与同事一道,立即将情况上报厂部,启动应急预案,制定处置方案,开展全面排查……最终发现是在曝汽环节检测设备出了问题。经过维修、调试,关键指标恢复到5,湿透了后背的一班人才安下心来。
为治污,为识破可能的隐患,万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个个练就“火眼金睛”。
2023年5月底,住建局市政中心肖春云发现城东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连续几天严重偏低,当即召集业务人员开展全面排查。综合分析后认为大桥以下段截污干管渗漏严重的可能性最大,为进一步确定原因,再次通过CCTV管网检测后,发现污水提升泵站1#至2#污水井之间90米污水管接口均有大小不同程度的河水入渗现象。
“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查出问题,绝不能让污水流入赣江!”7月11日,该县城管局CCTV检测现场调度,确诊后于7月25日组织施工单位采用不锈钢快速锁连夜加班冒雨修复。
8月30日,修复现场地面再次严重下沉,经机器人检测,推断为管网破裂引起地面塌陷。之后,多次采取应急措施,但效果不佳。
11月,住建局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会,认为污水冒溢问题存在较大环保风险且影响污水进厂COD指标,应尽早实施沿江截污干管上岸改造项目,并拟定工程施工方案,上报万安县政府。
“为降低环保风险,杜绝污水入赣江,再困难也要挤出资金!”县政府会议上,一班人统一认识。
2024年4月10日,总投资3900余万元的截污干管能力提升工程进场施工,12月底管线接通,经检测,相关指标全面达标。
万安,始终牢固树立净上游意识,坚决站好“万安岗哨”,借势十八口塘黑臭水体整治的成功经验,治污重拳连环紧凑:五丰片区污水收集管网新建和改造工程一期于2024年8月完工,二期立即启动;谋划包装5000万元黑臭水体整治项目,防止新增和已整治水体返黑返臭……行之有效的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举措推行,让全县城镇污水收集率等指标明显提升。2024年全年各月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全面提质增效,在全市名列前茅。
赣水汤汤,深流北去。当下,“山水生态”底色浸润、擦拭下的“心安万安”城市名片,已越发锃亮。而下游,也越发心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