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一百年是一朵浪花,转眼即逝。在绵绵的华蓥山脉里,雨台山是一座奇峰,坐禅永恒。
雨台山是华蓥山脉由川入渝的第一座山峰,合川区的至高点。它一脚踏四县,占尽风光。北边,是四川省华蓥市。南边,是重庆市北碚区。东坡那边,是重庆市渝北区。西坡这边,是重庆市合川区。这座界山,天造地设,犹如母子,在此拥抱,川渝共建;又似兄弟,在此作别,各奔前程。它把故事藏进白云的缝隙,它把沧桑写入蓝天的胸膛。
我无数次登临雨台山,把它的五味杂陈留在舌尖,慢慢咀嚼;把它的前世今生镌刻心灵,细细品读。
一
初识雨台山,算是路过。
1977年农历6月19日凌晨,月明星稀,山风拂面,空气中飘荡着泥土和禾香的气息。父亲带我第一次爬山涉水,去离家80多里的华蓥山宝鼎朝山祈福。
父亲穿着草鞋,腰系汗帕子,手提几个煎麦粑,走在前面。我穿着布鞋,屁颠屁颠,尾随其后。
我来到雨台山时,已经是饥肠辘辘,腰酸腿软。父亲说,雨台山到宝鼎还有30多里山路呢,我们到路边的城门洞里喝点凉水,歇歇气。山洞里凉悠悠的,倒挂的石钟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似竹笋,像丝瓜,如豇豆,像石帽……山高水高,一股拇指粗的山泉水,从洞底的石缝里汩汩流出。盛水的小凼清澈见底,旁有一个小土碗,供路人舀水饮用。
那次朝山拜佛,事与愿违,故乡依旧贫穷落后,乡亲依旧怨声载道,我依旧忍饥挨饿。我后来明白,求神不如求己,信神不如信党。
菩萨没有给我带来好福音,雨台山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唯有山民们的言子,永远留在我的脑海。“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一脚高一脚低,一身汗两腿泥。”雨台山里的道路,蜿蜒狭窄,路面不平,藤蔓挤道,茅草割脚。一如这里人们苦不堪言的生活。
二
“串串灯笼枝上红,蓬蓬绿叶透晶莹。”深秋时节,雨台山的石缝里、山路旁、悬崖边,红籽树的果实赶趟儿似的成熟了,或桔红,或深红,在绿叶的映衬下,分外耀眼,惹人喜爱。一颗红籽,就像一个小灯笼。无数颗红籽聚在一起,像一团团红彤彤的云朵,像一簇簇燎原之势的火焰。摘几颗红籽咀嚼,涩中带甜,如嚼甘草。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告诉我,雨台山西坡的半腰上,有一个名叫“红岩洞”的山洞。解放前夕。华蓥山游击队的一个小分队,常在雨台山一带活动,把这里作为一个秘密据点。在缺粮时,他们采摘红籽充饥,渡过难关,牵制敌军,为配合解放军正面战场的胜利,功不可没。
我与雨台山的红籽对视,满眼通红,倏然间就走进革命历史深处,走进合川老乡陈伯纯革命前辈的故事里。
三
“千年一吻是华蓥山的绝唱,一吻千年是华蓥山的浪漫。”子承父业,耳濡目染,情满雨台山,也绝不虚传。
那晚,皓月当空。我和几个朋友从山径逶迤而上,迂回曲折的小道两旁全是古松、茅草和不知名的藤蔓,偶见嶙峋山石,不知名的夜虫长鸣,回响耳际。夏风吹过,林声如琴。月光倾泻,树影斑驳。
一位朋友清唱的几首山歌,更增添登山妙趣。
“雨台山下有口塘,塘里嘿多饿蚂蝗。蚂蝗只望牛滚水,情妹只望少年郎。”
“月亮出来星星落,晚上想郎睡不着。脑壳靠在手弯里,眼泪打湿铺盖角。”
“高山砍柴不用刀,吊桶打水不用瓢。 情哥不要妹开口,只需眨眼动眉毛。”
夜风微凉,山谷动情。近十年来,这位朋友在雨台山一带搜集到二十多首山歌。他打趣说,如果再唱几首山歌,也许会逗得嫦娥下凡来。
四
从合川区三汇坝登临雨台山,绕不过白岩。
白岩是雨台山西坡半腰的一处自然景观。壁立千仞,通体白色。宛如明镜,反光百里。它传递的不只是山的高度,更是为了向天下表白一腔洁白无瑕的情怀。心怀日月,魂系蓝天,破黑土而不染,沐光芒而不艳。
白岩的坚守,白岩的伟岸,白岩的刚毅,白岩的洁白,应该成为芸芸众生虔诚的信仰和安详的守望。
白岩是雨台山的精灵。洁白无瑕是白岩的灵魂。
我想,人生短暂,自然永恒。以白岩为镜,迷蒙的视野因而清新,烦扰的心灵因而宁静。牢记初心,执政为民,清白一生,杜绝“被查”。这是共产党的心愿,也是人民的祈盼。
五
我沿着路标,探访姚家岩,像穿越时光隧道。
姚家岩在雨台山东坡的半腰上,也许在很久以前,姚家人的祖先逃难或者躲匪,来此安营扎寨,靠山吃山,繁衍子孙。此岩荣幸,有了姓名。
1980年代,三(汇)姚(姚家岩)公路通车。天府矿务局二矿入驻姚家岩投产。这里是一个令许多人羡慕的地方。工厂的标签,犹如一枚鲜红的印章,盖在雨台山的绿衣上。工人们满脸黢黑,不以为苦。雨台山的五脏六腑被机器挖掘,不以为痛。
煤作为一种燃料,作为一种文明的火花,给人类带来光明。三汇坝变成华蓥山下的新兴城,是因煤成就的。煤,成就了许多家庭的欢声笑语。煤,也酿成了一些家庭的生死离别。
“关闭全部煤矿!”几年前的一声令下,大山沉默,不闻机器声,唯闻虫鸟鸣。矿区寂静,人去楼空,杂草丛生。
我与姚家岩矿区,对视良久。它无言,我无语。评判的事,只能交给时间了。
六
山不在高,有大学则名。机缘巧合,雨台山就有这种福气。
1970年,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北京矿业学院的千名师生跨越千里,从北京搬迁至华蓥山腹地的雨台山脚的合川三汇坝,学校发展为中国矿业大学,并扎根在此办学12载,培养3000多名优秀学生。中国矿业大学原书记邹放鸣和四川大学原校长、院士谢和平毕业于此。一座简陋的大学,丰厚了雨台山的文化底蕴。旧址则成为今年五月热播网剧《山楂树之恋》的核心取景地。
这所依山而建的大学旧址,57幢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石砌干打垒建筑群,均由当年矿大师生亲手建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物证。
我又来寻访你,拾级而上,简陋的办公楼,陈旧的大礼堂,古朴的教学楼,斑驳的墙面,高大的黄葛树……一一扑入我的眼帘。我的目光走进了历史深处,触摸到一个被时代封存的“三线建设”背影。
七
人言父爱如山,我却把雨台山当作美人看待,非但没有一点违和感,还显得妙趣横生,别有看头。
春天的雨台山淡冶如笑。在满坡满岭的野花中,鲜红的杜鹃花惹人爱,它在丛中笑。夏天的雨台山苍翠如滴。山风吹拂,绿波翻涌,山气飘浮,如梦如幻。秋天的雨台山多情浪漫。无数的火棘,鲜红,耀眼,挑逗你的心房,此物最相思。冬天的雨台山惨淡如睡。寒风凛冽,瑞雪飘落,草木们都盖上厚棉被,一个个睡美人,静静地等待你我欣赏。
晴天之晨,雨台山的东方先是宛如棉花的无边白云,后微呈橙色,慢慢扩散,远处起伏的流云冉冉升起。蓦地流云向上翻滚,太阳升起处的云朵尽被染红。接着,一轮红日从云海中跃出,让大地充满金色希望。
雨台山的云海,四季皆有。雨过天晴,雾气蒸腾。姿态万千,如临大海,如隔尘世,如坠仙境,顿有心旷神怡之感。
站在山巅,有时会看到微泛白云的空中,呈现出一个个边缘为淡红色、中为金兰色、夹层为桔黄色的彩色光环。有时还变幻成一道道彩虹,或架山间,或立山中,甚为壮观。
去年,木(三汇坝)姚(姚家岩)草油公路贯通,路有护栏,旁有路灯,被人们称为“合川最美公路”。海拔1100多米的雨台山也闹热起来,成为离重庆主城最近的山中户外露营地,川渝人争相前往打卡,避暑纳凉。
雨台山的美,不仅在于具有惊艳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具有红色基因和人文内涵。
你看,在即将进入雨台山顶峰的路旁,有几间不起眼的石墙瓦房,门窗破烂,野草丛生。它是合川三汇镇木龙村小学旧址。然而,1960年代,雨台山上的木龙村土地稀少,村民生活贫困潦倒。交通不便,下一次山要走20多公里的羊肠小道。村里的山里娃割草放羊,无人上学。“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1963年,周祥礼老师从合川师范学校毕业上山办学,扎根山区从教近30年,却无怨无悔。1989年教师节,周祥礼老师荣获合川唯一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耄耋老人周老师健在安康,他的精神值得永远传承。
雨台山是一幅硕大的中国画,如临此景,耐看。雨台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思想深邃,耐读。
雨台山值得你再次回眸。雨台山期待你反复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