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刚落下山根儿,苞米叶子上的暑气还没完全散尽,东北的夏夜踩着碎步子来了。
晚霞烧得云彩像灶坑口的柴火,老赵家院里的大铁锅“咕嘟咕嘟”炖着倭瓜土豆,香味顺着篱笆墙往外钻,勾得野狗在墙根直转悠。院门口两旁的太阳能路灯“咔嗒”自动亮起,映得挂在晾衣绳上的直播补光灯微微摇晃——隔壁小两口正支着手机,把铁锅炖的热气腾腾和自家院里的星空,一并装进直播间。
“家人们看看这大鹅肉,炖得脱骨入味儿!”媳妇举着筷子夹起颤巍巍的肉块,镜头前瞬间飘过满屏的“流口水”表情,打赏的小礼物在屏幕上炸开。
村口的柏油路上,几辆外地牌照的轿车排着队拐进屯子,车顶行李架上绑着冲浪板和游泳装备。这是从滨水大道的“网红海”景区刚玩完回来的游客。他们手里拎着土特产,说说笑笑地往老周家的“农家乐”院走。
“哎呀妈呀,这比我在海南岛录的视频还漂亮!浪花一闪一闪的,跟撒星星似的!”扎着丸子头的姑娘举着手机,相册里存满了白天拍的“网红海”的视频,给同行闺蜜看:“你看咱俩拍的这个慢动作,绝对能上热门!”穿潮牌T恤的小伙子说话声清脆悦耳。
农家乐院里,周婶系着碎花围裙迎出来,手里端着新切的大西瓜:“快进屋歇一会儿!给你们留了“春花家”的大铺炕,热水澡随便洗,Wi-Fi密码贴在电视上!”几个游客瞅见院角的秋千架和网红打卡墙,立刻兴奋地掏出手机拍照。
有个带着单反的大叔围着院中的老榆树转圈取景,嘴里念叨着:“这光影,绝了!”周婶的老伴老周忙着帮客人车上的东西,大嗓门震得椽子上的燕子窝直晃:“车就停院外头,咱屯子治安好,丢不了!”
门口的大石头桌子围满了纳凉的人。张婶一旁把大铝盆里的黄瓜拍得“噼啪”响,拌上蒜末辣椒油,脆生生的声响惊飞了房檐下的麻雀。李大爷把旱烟袋锅子在石板上磕得“当当”响,烟袋锅子里火星子明明灭灭,说起“大罗山”屯故事,唾沫星子溅到二柱子脑门上:“谁还抽烟袋,呛死人了!”
刚洗完澡的游客小王凑过来,好奇地问:“大爷,这旱烟啥味儿啊?”李大爷乐了,递过烟袋:“来一口?劲儿大得很,管保你呛出眼泪!”吓得小王直摆手,惹得众人笑作一团。
穿汉服的两个小姑娘举着自拍杆直播:“家人们,我现在在大罗山的农家院,这地方太棒了,太有感觉了!”镜头里,李大爷的旱烟袋和张婶的大铝盆成了最接地气的背景。
晚风带着人情味儿,从松花江面上溜过来,卷着江汊子的腥气,掠过屯边的柴火垛,把院子晾的花被单吹得扑棱棱响。光膀子的汉子们围坐在院子里,搪瓷缸里的散白酒倒得满满,就着咸鸭蛋和芥菜疙瘩,扯着嗓门吆五喝六。
农家乐院里,周婶端出自家酿的蓝莓酒,给游客们挨个倒上:“尝尝这个,酸甜开胃!”几个年轻人尝了一口,眼睛亮了:“婶,这比酒吧的鸡尾酒还好喝!能不能卖两瓶给我们带回去?”周婶笑得合不拢嘴:“没问题!走的时候管够!再送你们点城里吃不到的干菜!”
院墙的角落,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架起投影仪,露天电影正播放介绍本地民俗的纪录片。屏幕上,老辈人扭秧歌、剪窗花的画面引得游客们阵阵惊叹。有个戴眼镜的大学生突然提问:“你们这里的七月七,葡萄架可以听见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吗?”老周家儿子一拍大腿:“你们七月七来,听听就知道了1”大家都知道是笑谈,哈哈一笑,差点震落天上的星星。几个游客跟着村里的媳妇学扭秧歌,扇子甩得歪歪扭扭,把围观的村民逗得前仰后合。
月亮爬上柳树梢头,屯子渐渐静下来。草棵里的蛐蛐儿扯开嗓子,和着远处拖拉机突突声,给夜编成了一支无名曲。
窗台上的夜来香开得热闹,香气混着隔壁王奶奶蒸的粘豆包味儿,在月光里缠缠绵绵。客房里,游客们有的在朋友圈分享着白天拍的“网红海”美照,有的凑在一起打扑克,输了的人被罚学东北话:“你瞅啥?瞅你咋地!”学得怪腔怪调,逗得满屋子人直乐。还有几个摄影爱好者支起三脚架,对着星空调试相机参数,快门声“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露水渐重时,屯子睡了。农家乐老板老周还在前台核对明天的旅游行程,手机上不断弹出新的订房消息。
东北的夏夜,就这么裹着新旧交织的烟火气,在蛙鸣犬吠与电子设备的嗡鸣声里,慢慢钻进了乡亲们的炕头,也钻进了远道而来的游客甜甜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