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飘香的日子,我慕名前往桐城市的六尺巷一游。
那天上午,我沿着文笔西路直走便看到一个四柱三间的石牌坊,牌坊上“懿德流芳”四个红色大字特别醒目,路人告诉我这里就是六尺巷景区。一进景区首先看一幅六尺巷景区总导览图。我根据导览图指示,随着游人边走边听导游介绍六尺巷的由来:
六尺巷的诞生源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则邻里纠纷: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氏因宅基地争执,张英回信作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当张家主动退让三尺后,吴家立即回应,也退让三尺,同样表现出大度。于是张、吴两家共同建成这条六尺巷。
这个故事四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宰相府房舍多损毁不存,六尺巷只留下遗址。1993年安徽省有关部门拨款进行修复。2007年被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桐城六尺巷,并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我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六尺巷。只见巷口北面墙上书写着“六尺巷”三个大字,非常醒目。六尺巷是条徽派建筑风格的小巷道,长约100米、宽2米,两边青砖墙高2米多,墙顶盖着灰瓦。我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上,边走边想:为什么远在千里之外的张英,整天忙着处理国家大事的宰相,还在百忙之中亲自过问一堵墙这样的家事小事呢?因为他深知中华民族家庭的特殊地位,因为他深知管理国家治理社会必先治家。
走过六尺巷,穿过巷头刻有“礼让”二字的石牌坊便来到了位于巷南边的张氏文化展览馆。一进大门,便见正面金色墙面上刻有“帝许江南第一家”七个大字。穿过正面墙下两侧的小门,只见整个宰相府内,那么多的厅堂,那么多的房间,楼上楼下都陈列着展品,墙上都贴满了文字和图片。整个展览馆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张英生平事迹,通过文物与场景复原,展现张英的仕途经历及“六尺巷”典故的起源。
第二部分介绍张廷玉生平事迹,重点介绍张廷玉为相期间的政绩,包括谏废“三老五更礼”等历史事件,体现其务实治国理念。
第三部分介绍桐城清河张氏家族文化,系统梳理张氏家族“诗书传世、廉俭礼让”的家风传统。
我参观后方知:大学士张英和两个儿子张廷瓒、张廷玉。父子三人,前后都成了康熙皇帝离不开的左膀右臂。并且张英和次子张廷玉还是满清第一对父子宰相。
从张氏文化展览馆出门,便来到对面的五亩园,据说此园由张英主持营造,作为其退息隐居之地,园名源自园内的“五亩塘”。园内布局以池塘为中心,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花草树木遍布其间。我路过露天戏台时,台上正在上演黄梅戏《六尺巷》,那动人的故事情节,那委婉清新的唱腔深深吸引着我。想到还有很多地方没到,我不得不离开五亩园。
出了五亩园,我来到位于六尺巷北边的吴氏文化展览馆。馆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呈现吴氏家族的迁徙历程、文化传承及与六尺巷相关的历史事件。
从吴氏文化展览馆出来,我回首整个六尺巷景区,满眼是徽派风格的白墙黛瓦建筑。那百米长的六尺巷道像根纽带把南边张家,北边吴家紧紧地联在一起。巷东“礼让”石牌坊与巷西“懿德流芳”石牌坊摇相呼应,好像在演奏一曲礼与义的赞歌。
时近中午,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六尺巷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