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珠山脚下的小山村,并排住着王老太和李老太。两位老人的日子,恰似村口两条溪流,一条曾奔涌热闹,一条却始终温润绵长。
王老太膝下五儿两女,早年丈夫凭一手精湛石雕技艺,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家境殷实富足。孩子们成家后各自分家,老两口守着祖宅,每逢佳节便唤回儿女,满桌佳肴香飘院落。屋里挤满了人,孩子们的打闹声、嬉笑声撞得梁木嗡嗡响。吃饭时,有的孙子端着满满一碗白米饭,荤菜都没处搁;有的则只盛浅浅半碗,专留肚子装肉。王老太总笑着打趣:“这帮小馋猫,来奶奶这儿就是为了解馋哟!”老两口的眉眼间,满是藏不住的幸福。
可天有不测风云。丈夫离世后,王老太没了收入来源,身体也日渐衰弱,看病吃药成了常态。她依旧维持着往日的人情往来,积蓄很快见了底,只能硬着头皮向儿女们伸手。要强了一辈子的她,要钱时总觉难以启齿,多了怕儿女为难,少了又不够开支,只好在生活上精打细算,往日的笑容也渐渐被愁云取代,逢人便忍不住唉声叹气。
隔壁的李老太有两儿两女,早年丈夫早逝,自己身体也弱,早早便不再干农活。如今她跟着大儿子生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孩子们特意为她收拾了一间舒适的屋子,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每日三餐,儿女们准会从五十米外的家中送来,水电、医药费也从不用她操心,把老人照顾得妥妥帖帖。街坊邻居见了,无不竖起大拇指,王老太看在眼里,心里满是羡慕。
李老太的儿女送饭时,总会路过王老太家门口。王老太心里痒痒的,想知道李老太吃的啥,却又不好意思开口。直到那天,李老太在屋外打开食盒,软糯的米饭、肥而不腻的蒸粉肉、鲜嫩的鱼肉,还有几碟爽口小菜,香气瞬间漫了开来。李老太笑着说:“我牙口不好,孩子们总做这些软乎的,都吃腻啦。”王老太听得心里发酸,忍不住嘟囔:“真是不知足,我都好久没尝过荤腥了!”
自那以后,王老太每天都盼着李老太开饭,只要听见动静,就凑过去瞧瞧。李老太家的饭菜顿顿不重样,荤素搭配得恰到好处。王老太逢人便念叨:“你瞧李老太,今儿又吃好的了,命咋这么好!”
这话传到了王老太大儿子的耳中。看着母亲羡慕的眼神,再瞧瞧隔壁李老太被悉心照料的模样,他心里满是愧疚:都是做儿女的,人家能做到,自己咋就疏忽了?从那以后,大儿子每天亲自下厨,给母亲送去可口的饭菜,还主动承担起水电费和医药费。
其他兄弟姐妹见状,也都红了脸,纷纷跟上老大的脚步。医药费、水电费用大家主动分摊,人情往来也不再让老人操心。王老太花钱的地方少了,也不用事事劳神,脸上渐渐重现了笑容,日子过得越发舒心。她依旧会在中午时分凑到李老太门口,看食盒里的新花样,然后悄悄告诉儿子:“今儿李老太吃的这个,咱下次也试试!”
这场悄无声息,藏着烟火气的“攀比”,没有争强好胜,只有满心的羡慕与期盼,最终化作了汩汩暖流。儿女们的孝心,让王老太晚年重新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