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国彪的头像

汪国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4
分享

东边江家小堰桥

现在的东至县区域地图上一搜就能找到东边江家。她就是东至县张溪镇历山村江东村民组所在地,大历山风景名胜区的江东水库边,我的老家就在这里。水库的下手右边就是东边江家小堰桥的原址,只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修建江东水库溢洪道和取直灭螺排洪沟时将那座古石桥拆除了,从此东边江家小堰桥就存在在我的梦中。

小时候听村中一私塾先生冯老四老爹说过,那座古石桥非常有来历,与大历山下的九郎庙一样有名,大历山北坡流下的泉水经东边江家小堰桥下抵达九郎庙旁再汇聚到升金湖入江达海。相传九郎庙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的,那年代九位秀才从东流县沿着大历山北麓通往京城南京的官道进京赶考,行至大历山脚下东边江家突遇大雨,纷纷前往路边亭子躲雨,九位秀才在此立愿,高中后修庙供神,不想果真实现。几百年过去了,“九郞庙”香火日盛。而东边江家小堰桥是东流县进京的必由之路,据《东流县志卷之二十四﹒义行卷》载:大清雍正五年,知县陆培以老农详诣官之,授徐堃八品修职郎,曾义修历山西北两路。东边江家小堰桥就在其义修历山北路时承建的。虽是跨溪单孔桥,但单孔跨度达6.6米,桥体选用花岗岩石构成,桥孔半圆形,拱以条石框式卷起,桥面条石铺就,考虑到雨季大历山下来水丰沛,洪水汹猛,两侧设立石质望柱栏板,桥两端用衬鼓封护,整个桥梁造形别致,砌缝相错,布置巧妙,宽敞宏伟,结构稳定。此桥完工后构成了东流县大历山、九郎庙连成一线的景致。听冯老先生当年这么一讲,现在我就想到了徐堃义士相当于在国道上修建了这么高质量且美观的桥梁。

徐堃,张溪镇土桥村人,官修八品,一家几代人乐善好施,筑路修桥,为常人称道。现存池州市城东清溪河畔的兴济桥,又名“七孔桥”,俗称“东门桥”,省级文保单位,是池州市贵池区现存年代最长的古代桥梁,也是徐堃老先生捐资修建留下的。

历经时代风雨的东边江家小堰桥的维护是由当地历代乡绅牵头的,老辈说东流县的议员汪佩出生大历山脚下官道旁的周洼村,对东边江家小堰桥的日常维护贡献不小。

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末东流县与至德县合并成东至县。笔者六十年代有幸生在东边江家,对少儿时期的东边江家小堰桥还是记忆深刻,七岁上小学在吴村就读的,天天背个小书包经过桥上,旱季丢个石子桥下溪中叮咚响,惊起摇头摆尾的小鱼一串;雨季洪水泛滥,都收服于小堰桥下,这时总有大人送我们过桥。记得春夏之交桥下水草茂盛,经年失修有些松动的石缝里就有大蛇出没,桥下时有捕食青蛙的叫声,奶奶说我家的鸡仔也不能去那边,经常有老母鸡丢失,估计与桥下生灵有关,说着说着就对东边江家小堰桥敬畏起来。稍长大点,放暑假穿裤头捕鱼捞虾都不敢去桥那边,但总在桥上看见桥下水面有大鲫鱼自由自在的游曳,这让我想起自然界神奇的生物链,也想起生物隔代的原始保护作用。

时代像东边江家小堰桥下的流水一样滚滚向前,便捷的公路交通代替了古官道,小堰桥上日渐“鞍马稀”了。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兴水利兴修工程——江东水库建起来了,防洪灭螺沟渠取直工程也实现了,东边江家小堰桥让利于“大寨”式的新农村建设,从此像记忆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样只能出现在我的梦境里。

我就想,要是当年拆除东边江家小堰桥时的财政状况像现在一样富足,保留东边江家小堰桥不就是现成的和美乡村一景么,而且是年代久远且内涵极其丰富的存在。

曾经的存在造福了社会和自然,给人们近二百五十年的生活带来便利和美好,后世不应该忘却,更不应该忘却的是东边江家小堰桥建设的义士精神,好在中华民族世代不缺精神和义士,在距东边江家小堰桥原址十米至百米的上首溢洪道上,有江东村民组村民汪国臣继承光大徐堃义士精神,自发捐资兴建了两座花岗岩石墩的单孔和双孔的水泥预制构件平板桥,方便过往乡亲简易车辆通行和田间劳作。熟悉这方桥梁历史过往的“行人德之,称颂不衰”。

东边江家小堰桥湮没在历史的涛声里,但新生的水泥预制构件平板桥似一座精神丰碑,接引着后来者远行的脚步,回望不朽的义士形象,抬头挺胸,如充足了电的新能源车辆接续向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