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小云的头像

曾小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7
分享

寻访陆公泉

瑞金城南绵江河畔,有一口古泉叫陆公泉,见载于县志,流传于众口。由于日月更替、城市变迁,陆公泉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我曾数次独自寻访这口古泉未果。近日又起寻访的雅兴,于是与文友一同前往上吊桥街河畔。

陆公泉座落于何处?史料记载就在相传苏东坡题诗的东明观前。而观址又在何处?《瑞金文物志》据县志记载,认为即今教堂所在地,这与定居南昌、回乡小住的诗人杨晓苍先生记忆吻合。据他回忆幼时曾喝过河畔的泉水。在《东明观究竟在何处》一文中,曹春荣先生透露本市已故文化名人刘云僧生前曾专程邀其好友粟仲侃等人,到城南河畔的陆公井“汲水煮茶,且饮且吟”。询问周边的几位居民,得知他们幼时也曾喝过河畔的泉水。85岁的曾秀英老人住在教堂隔壁,自归嫁后一直没有移居。据她回忆,20多岁时从田里干活,经常下到泉边捧水喝,或带水回家。泉水非常清澈、干净,没有一点垃圾和泥腥味。后来修建水文站,泉就不见了。

沿着残存的古码道下去,我们在茂盛的水草和大小石头之间寻寻觅觅,希望能够捡拾到古泉留下的残石片瓦,终无所得。没有见到冰冷的泉水,只有冰冷的“水文站”三个字。流淌了千年的陆公泉,很大可能在30多年前被填埋尽毁,彻底消失了。惟见一脉汩汩流出的地下水,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陆公泉的昔日风流。

陆公泉始掘于何时不见记载,其得名源于宋代福建名臣陆蕴、陆藻兄弟两人。二陆与瑞金有密切渊源。据史料记载,兄弟二人在北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1109)秋来到瑞金。兄陆蕴“坐议原庙不合”(对正庙之外另立宗庙一事朝议不当)被贬为瑞金县令,弟陆藻自请贬职,同担兄长罪过。朝廷同意让陆藻去武夷山冲佑观做一个祠俸官的闲职,陆藻就跟着兄长来到瑞金。陆蕴担任瑞金县令的时间不满三年。陆藻并未做多久的祠俸官便进京去了,不久接到南安军南康县丞的调令,又重回兄长任职的瑞金,直到政和元年(1111)八月才到任,滞留瑞金的时间不满两年。

那么,陆氏兄弟二人在瑞金留下什么政绩呢?县志语焉不详,但记载了二公在绵江河畔“烹泉瀹茗”,有“轩前山色依然绿,溜下泉声漱玉寒”之句。邑人为了纪念二陆,把两人品茗吟诗的清泉取名“陆公泉”。

“轩前山色依然绿,溜下泉声漱玉寒。”我吟咏着陆氏二公在瑞金“烹泉瀹茗”时留下的惟一残句,想象着当年的风雅。两人站在开阔的长廊上,打开窗户,一边品茶,一边看山。茶是青绿的,山也是青绿的。“轩前山色依然绿”,如此青绿,如此生机盎然。“溜下泉声漱玉寒”。泉水从水槽流下,倾泻石上,发出美妙的玉石声,让人感觉清寒之意。

尽管只有两句,近千载之后让人读来依然觉得陆公泉的风景有声有色,宛在目前。作者似乎不知被贬谪的身份,只顾陶醉于眼下的美景、杯中的清茶,忘怀得失,宠辱不惊。生命不应该像山这样郁郁葱葱、像水这样干干净净吗?想到这里,我懒得考证作者究竟是兄是弟,就当是兄弟吟诗联句也无妨。南宋文坛领袖刘克庄曾写下“大陆题诗小陆和,宝鞍画戟传呼过”的诗句,说的就是这兄弟二人题诗唱和。既有唱和,想必也有联句的雅事。你一句,我一句,就像两人在仕途上你进我也进,你退我也退。这种兄弟情深,不禁让我们想到苏轼、苏辙两兄弟。苏轼蒙难时,苏辙也是请求解除自己所有官职,来替兄长赎罪。二苏与二陆,不愧都是难兄难弟啊。

赣州、瑞金,这是二陆人生的转折点。闯过人生的最大险滩,经过仕途的至暗时刻,两人开始触底反弹。离开赣州之后,二陆官运亨通,得以善终。当兄弟二人安度晚年在老家福州回忆一生的经历时,想必不会忘记当年在瑞金度过的至暗时刻,不会忘记绵江河畔吟诗品茗的慢生活,不会忘记“轩前山色依然绿,溜下泉声漱玉寒”的一汪清泉。

宋徽宗宣和壬寅年(1122),江苏兴化人邓衍主政瑞金,在陆公泉侧修建一座亭子,名曰“洁襟亭”,取襟怀洁净如泉水之意。从此陆公泉成为瑞金一方名胜,引来绵绵不绝的寻访者到此观山看水,品茗吟诗。

明代万历壬子年(1612),二陆的同乡、福建长乐人潘舜历亦到任瑞金,主政六年,颇有政声。其《陆公泉》云:“脉脉流泉石底清,品题原自陆公名。白分玉乳能多少,甘比金山莫重轻。七碗漫尝分雪韵,一瓢澄冷对松声。不须任子盂间置,泉自知心月自明。”这首诗把陆公泉与天下名泉丹阳的玉乳泉、金山的中泠泉相比,表达了以泉为鉴、洁身自好的心志。

河南光山人张西铭于清嘉庆三年十二月署任,四年十一月离任。县志记载其“廉洁自持,爱民如子,尤加意人材”“在任一年,政简刑清”。在瑞留下七题诗,其中有五律《陆公泉二首》。第一首尾联“品题逢陆羽,不让第三泉”将同样以陆氏命名的天下第三泉余杭陆羽泉相提并论,以“臣心惟鉴此,秋水映来鲜”表达臣心可鉴的忠贞、清正廉洁的节操。我们可以想象出张县令带着士子前往陆公泉汲取文思源泉、激发进取精神、感念深恩大德的情景。

还有一些邑人参与了雅咏。如危肇祥和张县令之作《次邑侯张恕堂先生陆公泉原韵并绘图呈赠二首》,触发我们对陆公泉及其周边景物的怀想。“搴裳野渡前”,如今诗中的野渡已然消失,只留下被断砖蔓草侵袭的古码道。“刊石出当年”,是指旧志书上误载陆蕴县令搜得刻有两句残诗的石碑。“仙观余芳草,渔人唱晚烟。”上句“仙观”即东明观,“芳草”即相传苏轼《瑞金东明观》诗“翠草玄芝匝地生”中的“翠草玄芝”;下句“渔人唱晚烟”指绵江八景之一的“浮波烟艇”。这些景象与陆公泉一同构成瑞金城南的经典图画和鲜活印象。

读完这些题咏陆公泉的诗句,我不禁想:为什么在二陆之后有那么多人接踵而来寻踪题诗呢?是这口泉的水非常甘甜清冽吗?是二陆的诗作得好吗?我得出的答案是:二陆的人品和官品。

重点说说陆蕴。陆蕴是一个怎样的人、怎样的官呢?

他公正。在被擢升为御史中丞时,陆蕴考虑到与副宰相余深同为福州人,特地上书请求回避。宋徽宗劝慰说:“回避是要防范有关官员不能忠诚为公。你是我所了解的人,哪是一般官员能相比的?”可见陆蕴公正无私的品格。

他正直。作为一个谏官,陆蕴敢于指斥朝中权贵和官员肆意侵犯民财、白领官饷,敢于严厉批评皇上诏书前后矛盾、赏赐违规过度、宠幸私室不分尊卑,正体现他性格耿直爽利一面。

他清廉。正如前面所说,陆蕴敢发诤言,理直气壮,可见他洁身自好。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陆蕴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由此,我们明白:陆蕴、陆藻兄弟两人在瑞金停留的时间不过两三年,兄长在瑞政绩也不见详细记载,却能够凭借陆公泉而为后世主官和百姓长久怀念,是因为他们具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具有理直气壮、义正词严的正直,具有如泉之清、如镜之明的廉洁。他们烹茶吟诗,其意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样追求隐逸、风雅,而是对前贤比如吴隐之在广州写贪泉诗、范仲淹在绍兴掘清白泉的效法,表明坚守清正廉洁的心志。而后人对二陆烹茶吟诗行为的效仿,实际上也是表达对两人高尚品格的希贤思齐。我们可以想见古代历任主官莅临瑞金,来到陆公泉边,举行类似宣誓的仪式,表达继踵前任的决心。从中我们也看到榜样的力量。例如任职瑞金六年的陆蕴同乡潘舜历,率先垂范捐出薪俸,倡导邑人修建文兴塔、云龙桥、毓秀庵,重修学宫、阳明祠,改浚绵江河堤,为发展瑞金文化、教育、水利等事业作出卓著政绩。而瑞金一代代百姓对陆公泉的接续寻访,正源于殷切期盼好官的深层心理。至于泉水甜不甜,品茗不品茗,吟诗不吟诗,似乎倒无关紧要。

“轩前山色依然绿,溜下泉声漱玉寒。”读着陆公的残诗,望着河畔的残垣,我忽然想能否重新“挖掘”陆公泉。据了解,水文站也要拆除。在拆建之时,如果千年古泉能够重见天日,那真是天大的幸事。无论陆公泉能否被重新发现,陆公以及其他贤令的风范、陆公泉的滋养需要永远流传下去。“百姓谁不爱好官?”我们期待陆公泉的“重建”,就像期待一任任像陆蕴、陆藻这样的好官,为瑞金人民做实事,让瑞金人民纪念千秋万代。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相魏征的名言,至今令人振聋发聩。毛公泉既已疏浚流长,何妨让陆公泉开掘源远?如此,则今日我等河畔之寻踪,虽未见冰冷泉水,亦可谓不负此行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