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智广的头像

智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5
分享

书简落花

读书的幸福在于文字带来的温暖和回忆。兴致所在又有想说出的话,或表达感受,或借此抒情,或勾起一段过往,不一而足,恰在此时,在书简的空白处写下来,或用红笔,或用蓝笔,或用黑笔。当再次翻阅此书时,见到这些随心所欲的文字,犹如故友重逢,想起彼时彼刻的场景,不免在回味中又有一番衷肠。

结缘《红楼梦》

一直以来对《红楼梦》都情有独钟,其实正式与他结缘是在高一时。一天,我在学校的校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是我们学校初中部学生写的《〈红楼梦〉读后感》,震惊于他对书中复杂人物关系的熟悉程度,而当时我这个高中生也只是知道一点皮毛儿而已。有一天,重新调整座位时,发现新同桌有一本精装版的《红楼梦》,立即借来读。那时住在县城南关护城河桥下头的大姑家。当时大姑家已搬到别处,空留一个院子,所住的房间只剩下一张床,一张桌,一张椅,每天晚自习放学后,有时就趴在桌边读,有时侧卧在床上读。从此也就“魂入其中,悲喜共情,就此结缘,难以自拔”了。

现在已不记清何时第一次看的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其中的人物形象记忆尤为深刻,也是因为这个版本的演员把《红楼梦》中人物的具象化,最贴近想象中的人物形象要求。在这之后,凡有接触到《红楼梦》的各类资讯,便不会轻易放过,慢慢地积累,它便在心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2006年4月30日与妻子一同逛深圳市观澜书店时,我买回了一本与当年同一个版本的《红楼梦》。在读完舒芜先生所作的前言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无题》诗:“二十几年虚度过,不曾安然一日闲。关门细读书中诗,丽人心间不平凡。同是人间悲与苦,哪有欢乐嘉华年?理应彻悟世中事,平亦和来心愈宽。”

于是《红楼梦》进入了我的日常生活,平时会与人聊,会为孩子们讲,会在夜深人静时一遍一遍地重读。真正要说于人前,害怕自己的水平有限,就会有意识地收集更多的与《红楼梦》相关的资料:去看刘心武老师在《百家讲坛》上所讲的《揭秘红楼梦》;也会去看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所讲《红楼梦》的公开课,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还是不过瘾,就买来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石头记》的“校定批点本”来读。沉浸在这些时光里,自己慢慢地成了一个十足的“红迷”。

不知为什么,每次读《红楼梦》都会情绪低落,悲悯忧伤,却也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与释放。重新回到现实,不免恍惚,但细品之下,还愿意在书中与人物共情共舞,享受读书带来的精神愉悦与满足。我在周汝昌先生《石头记》“校订批点本”上下两册的扉页上的各一首小诗,上册写的是“酷爱红楼并非梦,书中人物皆情种。人生无非长或短,游遍花丛看月明。”下册写的是“我心有梦并非空,六根不断七情生。因果相连悲或喜,读罢前生盼后生。”书中被我圈圈点点,造成纸张松散,束线开裂,不得不缝缝补补,避免遗落。里面所有自己批注的文字,再读时,依然让悠悠荡荡的心,好长一段时间不能平静。

开讲《西游记》

由于每天身边都有一群可爱的孩子,我想从讲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入手,在寓教于乐中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度。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材,最后定格在《西游记》身上。接下来的时间里逼迫自己坐下来认真阅读《西游记》和观看由《西游记》改编的影视剧。当有疑问时就在网络上查找答案,另外一些教授专家的解读也让人豁然开朗和耳目一新。

不同的角度的解读和思考,让我逐渐有了对《西游记》不同于之前的认知,我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看作“自己”来讲,会发现有不同的理解,当我们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和抉择时,我会如何面对,是激烈的对抗,还是软弱的投降,或是采取迂回圆滑的方法。这是作为“孤儿”的石猴在十四年的艰苦跋涉中,让我们见证了他的成长与成熟,不再是一个牢骚抱怨的毛头小伙子,不再是一个冲动鲁莽的年轻人,学会了静坐思考,学会了团队配合,最终达到人生巅峰,是励志的。

我把每期的主题思路整理好,结合该章节的重点演化出孩子们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既能浅显易懂又能生动活泼,孩子们也参与其中,达到很好的互动和教学效果。比如我再讲《石猴学艺》时,把学艺的过程增添丰富的想象空间,填充一些石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学人语、学人礼的种种景象,树立一个不畏艰险、克服万难、努力上进的少年形象,以便激励台下的孩子们努力学习。在2018-2019学年里,每周五晚上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结合PPT给孩子们讲《西游记》,共用了四十二个周把《西游记》讲完。每做一次讲解,要占用本周大部分休息的时间,查找资料,解答自己在本章节中的疑问,再模拟讲课过程,反复演练,找到容易产生异议的地方,尽量加以弥补。每一期都有三四十个孩子聆听,他们也会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即便有些繁琐,但也都会逐一解答,有些问题一下子说不准确,也会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后,在下一期课后给予孩子答复。我们在教学相长中不断获得新的认知,我是感到满足和快乐的。

书中被我到处涂写的有直线,有曲线,有箭头,有圆圈。在书中不起眼的地方有我的一首《自嘲》:“犯有读书痴,卧床嘴舔纸。三更犹未睡,晨起双眼直。”

育子启蒙《傅雷家书》

“一个纯粹的人的自我成长,一个纯粹的家庭的自我疗伤。”这是我对《傅雷家书》最直接的感受。

等到作为留守儿童的儿子十岁时,我才真正关注孩子的教育。我遇到很多如我一样把孩子留在家乡,而无暇顾及和有效教育的父母,他们苦恼、无助,无计可施又无可奈何。痛定思痛后,我下定决心回到家乡,亲自带孩子,但离开儿子时,他才一岁,而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父亲。就在申请辞职的那段时间,我认真地读了一遍刚买来的《傅雷家书》,感触可谓深刻,感动可谓深沉。同为父亲,教育孩子的用心程度差距十万八千里。在忏悔中我无地自容,同时也让我有一种模仿的冲动,于是“从2013年的8月底开始到2013年12月外出归来,为了与留守在家的儿子在日常通话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深圳打工的我以书信的形式,把计划与儿子交流的内容提前写下来,避免在电话的两端父子俩无话可说的尴尬,再者对孩子方方面面的教育与引导也是我作为一位父亲的职责。”(摘自我的散文《那段时光的痕迹——写给留守儿子的信》)

每次读《傅雷家书》时,最多读一封或两封信,就会被其中的一句或一段话吸引,联想到自己作为儿子和作为父亲类同或相似的点滴。此时,我会把想说的话或长或短地记在书页的空白处。书上的空隙处很快布满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的文字。

“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失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宁!”(1954年1月18日,也是《傅雷家书》收录的第一封信。)我们初为人父或初为人母时,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把“溺爱”融入话语里,把“柔情”添加到文字里,但在无数次的尝试中有挣扎、有疑惑、有迷茫、有失败、有忏悔、有成功、有幸福。因为作为新手,这是必然的结果。傅雷为自己对孩子们小时候的严厉而道歉,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和解。

“我们的话,原来你并没有当作耳边风,而是在适当的时间都能一一记起,跟你眼前的经验和感想作参证。”(1966年1月4日)我们的教育是一粒种子,埋在孩子的心底,在适当的时候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需要耐心等待。这也是我这些年来作为父亲和做一名教师教育孩子和学生的感想了。

傅雷夫妇在信件中流露出对儿子、儿媳和孙子的“痴爱”令人动容,我会怀疑他们记住了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你小时候也很少哭,一哭即停,嘴唇抖动未已,已经抑制下来。”细致入微地描写体现出傅雷对待孩子们呕心沥血的关心和教育。

“工作不顺手是常事,顺手是例外,彼此都一样。”(1966年8月20日)我们常说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要坦然接受。在这里我要说:“星星是上苍的眼睛,一定看得见人间的悲喜。”为什么我这样说,因为这是傅雷夫妇写给傅聪的最后一封信。(1966年9月2日傅雷夫妇走上绝路。)

我读到书的最后,是他们的遗书,我的双眼蓄满泪水,满怀深情地合上书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禁呐喊:“假如我的哭泣是因为你,一定是你的无与伦比,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心扉。”

童心泛滥《给我的孩子们》

对丰子恺先生的了解是慢慢的。有一段时间看他的漫画,黑白分明,家长里短间浅浅一笑,也没有想得太深远。直到接触他的文字,才开始认真地对待这样一个“特别热爱孩子、特别愿为孩子做事,而又能给孩子做事的人”的人。”

我从网上买来丰子恺先生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散文集《给我的孩子们》。拿到书后,我竟然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间隔一段后又读一遍,被他对儿童的至诚、至爱、至情的情感所打动。在读《吃瓜子》时我联想到小时候家里有一位远房的舅舅,做炒瓜子生意,听说做得很好,获利颇丰。后来在外务工时,一次我们几个饭后坐在办公室嗑着瓜子闲聊,不知谁提议进行一场比赛,一分钟内看谁嗑瓜子的数量最多。看了先生的文章,不禁感叹,国人爱吃瓜子的习惯源远流长!又在读到《邻人》时配上先生的画,犹如看到一个动态的画面,“铁扇骨”的作用便非常“露骨”了。我记得读过一则故事:一家的门无论如何也打不开了,在万般无奈之下,恰巧一位邻居路过,看到这家人着急的样子便过来帮忙,谁知三下五除二就弄开了,这家人才得以进门,不禁千恩万谢。过几日,不知听谁说的,帮忙的邻居曾是个小偷。这家人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最快的效率完成了门锁的更换。现在社区里对门而开的邻居也成了“打牌猜拳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

丰子恺先生的内心一定爱自然的一切和一切的自然。在《给我的孩子们》中他写道:“孩子们!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和“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这个感触太深,令人窒息,我不禁要问:“是我们改变了生活,还是生活改变了我们?”他把他所遇到的一切都写在文章里,又从一个个小事、小动物、小孩子中看到人性和自然的光芒。他的文字里,有时是质疑、有时是困惑、有时是愤慨、有时是温柔,带给现在的我们不同的思考。

这样的一个人,用伟大来讲有些过分,因为他一定不喜欢;用拥有一个赤子之心的人来说,会更为恰当了。

还有许多书在我的阅读计划里,想起杨绛先生所说的:“读书就像串门,隐身的那种。无需预约就能遇见智慧的火花。”我想在读书中做一个“社牛”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