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漠孤烟的头像

大漠孤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9/04
分享

《蜜蜂》与我

初次邂逅《蜜蜂》,已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那时,我在一个乡下小镇教书,生活清贫,文化资源匮乏。电视尚未普及,手机更是遥不可及,就连固定电话也未曾进入寻常百姓家。了解外界的通道寥寥无几,最常见的唯有报刊杂志。刚参加工作,工资微薄,自费订阅报刊于我而言几乎是一种奢侈。对于热爱阅读、渴望拓宽视野的我,那段日子,真可谓是一场知识的“饥荒”。

那时,《半月谈》《恩施日报》几乎是我全部的精神食粮,每一篇文章我都一字不落地细细品读。已记不清具体何时,一次去县城小学的兄长家中,偶然看见桌上放着一张小报《蜜蜂》。那一刻,我眼前一亮——原来这是珠山镇一小的校报。

我怀着好奇翻开阅读,很快便被其中的内容吸引。里面有教师的教学心得,有学生的习作、有家长的感言,还有摘自中外名家的理论文章。教育理论、实践反思、师生互动、家校共育……它仿佛一座融汇了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智慧的“百花园”。那个下午,我什么也没做,完全沉浸在《蜜蜂》的世界里。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校园动态”栏目,它及时呈现学校近期大事,尤其是师生参赛获奖、参与重要活动的消息。信息量大、正能量充沛,堪称激励师生不断进取的“活教材”。而我最初对课题研究一无所知,正是在《蜜蜂》中,我第一次读到同行详实的研究案例,理清了思路,渐渐踏进了教育科研的门槛。

之所以能与《蜜蜂》结缘,真要感谢我的兄长。他当时在珠山镇一小担任编辑,每期出刊,总会带一份给我。从此我便期期必读、篇篇不落。日积月累,我从老师们的文章中学方法、悟思想,潜移默化,教学教研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现在回想,正是《蜜蜂》让我积蓄了足够的勇气,写下第一篇教育随笔《逼学不如激学——浅谈教学中的激励法》,并成功发表于《恩施日报》。这份鼓励,让我建立起边教边思、常写常新的职业习惯。我心里明白,这一切离不开《蜜蜂》对我长期的滋养。

此后,我陆续发表了几十篇教育教学论文及随笔,多次获奖,并在2021年将三十多年的思考结集成书——《我的教育情怀》,可以说,《蜜蜂》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那些默默奉献的编辑们,你们或许不知道,你们真的改变了一个人、扶助了一个人,那就是我。后来我在晓关担任校长十二年,带领师生共同书写了被称为“晓关教育现象”的佳话。再后来,通过全县公开竞选,我出任县民族实验中学的校长,之后又调至县教研室等工作岗位。可以说,我能有底气参与竞选、专注教学教研,很大一部分源泉,正是来自于《蜜蜂》。

《蜜蜂》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孜孜不倦,采撷芬芳,酿就蜜意。谢谢你,《蜜蜂》,感谢你一路陪伴,静默而坚定地照亮我前行的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