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漠孤烟的头像

大漠孤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0
分享

再访太平山

湘西龙山,与湖北恩施接壤处,有一座太平山,此山与香港的太平山同名,却另有一番峻极气象。红色砂岩托起孤峰,四周丹霞绝壁环列,常年云雾缭绕,山勢奇险,自古为佛缘圣地。

四十年前, 笔者求学来凤,曾与同窗春游初访太平山。岁月模糊,只剩零碎片段:东侧山脊有一线石阶上山,两侧悬崖无遮无拦,险峻异常。满山松树细竹杂草。山顶古庙倾颓,断壁残垣,一地荒凉。

弹指四十年。 今日再访太平山,试图拼凑出往日的记忆,却已难觅其踪。犹记当年几个同窗曾在石壁留下“××到此一游”的“书法作品”,如今不仅字迹被时光冲刷殆尽,连那片石墙,也不知隐于何处了。

太平山距龙山县城约五公里。从209国道拐入,有一气势恢宏的牌坊,上有赵朴初先生手书“太平山”三字,墨韵犹存。

昔日唯一上山的石阶小道已封。现在登山有两种方式可选:一是走现代化的斜行登山电梯,被称为“中国户外斜行观光第一梯”,老少皆宜。另一是走西侧石阶、跨山长廊和悬崖栈道迂回相连的两个“之”字形上山之路,盘绕而上,曲径通幽。

若脚力尚健,自山脚步行,约五十分钟可达峰顶。若悠然赏景,漫步逍遥,则两三个小时亦不觉长。

史料记载, 此山香火最盛时,曾有僧众三百余人。如今山上塔林多为重建,唯有松月塔历尽风霜,依旧完好。

在山脚仰观,可见“登天梯”直通云霄——那是一条近乎垂直的陡峭石径,令人望而生畏。抬头亭台隐约、云雾迷漫,俯首深渊万丈、田畴民居点缀,偶见炊烟。上行尚可努力攀爬,下行则需紧握铁链,即便不畏高,也难免心惊目眩。行走于绝壁天梯,凌虚御风,恍若超然世外。遥想当年僧众,或为普渡众生,或为个人信仰,遁入佛门,初心不改,不辞劳苦,打坐超念,可敬可叹。

相传五代主持宏松禅师云游京师,曾为光绪帝治愈“背花”奇疾,获封赐而归,遂建藏经楼、观音阁等建筑,太平山因此声名远扬。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游此山,并留下“五溪天下险,神仙太平山”的赞誉。1997年,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题山名,佛缘再续。

从缘起门启步,我徒步向山上行进。途经财神殿,虔诚求财后,继续向前便来到孔雀谷。大小孔雀或自在觅食,或与游人亲切合影。沿石阶上行,略感疲惫之际,恰好有灵源轩休息长廊可供小憩。稍作休整后,一鼓作气登上文昌阁。阁虽两层,视野却不甚开阔。接着走过魁星桥长廊,又见几只孔雀悠然漫步桥上,一位女士正追着它们合影。

穿过智慧门,便是令人胆战心惊的悬崖栈道。栈道上,一位女士被同伴小心搀引着前行。随后过松月廊与松月池,眼前出现一座保存完好的松月塔。越过塔后,抵达山门殿。一入此门,视野豁然开朗——这里正是太平山中心。钟鼓楼、大雄宝殿、普照寺、息影洞、祖师殿皆汇聚于此。 它们共同构成了山顶的宗教文化景观,而普照寺是整个景区宗教文化的精神核心。

祖师殿侧,一名为太平山水仓的清潭静卧,由“腾龙”、“神龙”两处人工开凿的石仓组成,素有“双龙井”之美名。池水清澈透亮,备有木瓢与铝瓢供人取用,游人争相饮用这沁人心脾的甘泉。

再往上,山巅处,观音阁静静矗立,八柱六角形的五层阁楼,内供观音像。因地势极高,逐层登楼,风景各异,登五层楼顶,可极目远眺,龙山、来凤两县城和周围群山尽收眼底,有“一楼览两县”之妙。 同时,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下山时,日已西斜,回望太平山,轻纱般的云雾渐起,遮去山颜。四十年如过眼云烟,物是人非。当年同窗各奔东西,更有天人永隔者。山中旧迹多不可寻,唯有松月依旧。暂离尘嚣,登临胜境,心远地自偏。你我都是沧海一粟,人间过客,能得片刻山水之怡,便已是浮生一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