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蓝文柯的头像

蓝文柯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24
分享
《行走的乡村》连载

第二章 柳树和双井

马头村全名马头柳村,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古运河西岸,是华北平原上许许多多村庄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这里既没有崇山峻岭,也没有茂林修竹,更没有急川大河。这里能给初来此地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就是那漫天的黄沙。踩在那深没脚踝的沙地上,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进入了戈壁沙漠。每当春天风大的时候,一阵阵狂风刮过,行路的人即使弓背低头也难免黄沙满脸。所以这里的人们,一到春天家家户户就会把各自的门窗关严钉死,有的还会再钉上一层厚厚的塑料布。即便如此,忙了一天的人们晚上回到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扫去落在锅台上的厚厚的尘土。

小孩子们容易尿炕,别处的人们一到晚上可能要给孩子患上几回尿布。而这里的人们却没有这种烦恼。他们随便用铁锨铲上一锨沙土,放在尚存余温的炉膛里,直到沙土烧热冒泡,“沙土熟了”,烧火的人嚷一声,把烫得通红的沙土取出、晾凉,等到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沙土垫到孩子的小屁股底下。一晚上下来,孩子虽然也尿上几次,但沙土吸湿,孩子晚上睡得安稳,大人也免了起床熬夜的烦恼。

一个外地来的大学教授得知此事,开始觉得这种做法很不卫生,不过回去以后和同事们经过研究,认为这确是一种照顾孩子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因为沙土经过加热烧沸,已经杀死了沙土中的病菌,所以不会对孩子的健康构成威胁。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这里的孩子们可以说每个人从小都在这样的沙土上睡过,可是谁也没有因此产生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由此人们可以得出结论:群众是充满智慧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沙土育儿的方法”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和正确。

也许人们要为马头村的人们担心,整天生活在这样黄沙漫天的环境中难免会污垢满身,久而久之恐怕都会变成又黑又脏的乞丐模样。

其实,这一点大可不必忧虑,马头村的人大都很爱干净,他们也没有必要为身体是否干净发愁。只要他不是像村里有名的懒汉东升那样过年时才洗一次脚洗一次头洗一个澡,以致“迎风臭八里”。

据说有一次,马头村北面的小辛庄南头有一户人家,晚上开着窗户,只觉南风习习,一股恶臭阵阵袭来,全家人怎么也睡不着觉。他们以为是南面马头村有人在夜晚掏粪,于是一家人半夜爬起来,一路寻来问罪。不料寻着气味走来,臭气愈加浓重,以致眼难睁,气难喘,令人作呕,一家人本想原路而返。这时,却看到马头村北头的谷场上一个人合衣而卧,齁声如雷,这家人觉得奇怪:难道这人闻不到臭味?捏着鼻子走进来看,他们认出此人正是马头村“臭名昭著”的东升,才知道臭气俱发源于此。人们从不远处的水坑里提了一桶水顺着东升的头泼下,东升“激灵”一下跳起大骂,发出熏天臭气。小辛庄一家人众不敌寡,遂连呼倒霉,悻悻而去。由此人们笑称东升是“迎风臭八里”。但经过精确计算,马头村谷场距小辛庄不到五里,所以此种说法中包含着人们几乎一半的夸张和想象。而且据后来村里一些好事的年轻人考证,这大概是村里人对原来的民兵连长现在的治保主任东升在村子里游手好闲坏事做尽的一种温和的讽刺,东升的“臭”大多起因于他的名声太坏而不是身上的肮脏。

东升这样的人在马头村只是特例,马头村的人们其实很爱干净,而且村子里也有讲卫生的习惯和条件。村子里有几口井能够保证村子里百十户人家足够的饮用水,尤其是村子中间那口井,即使一年不下雨那口井里面也总是水汪清碧。据老人们讲,多年以前,当村子东面的小河里几乎没有水的时候,这口井里的水面却总还是能将近井口,弯腰伸手就可以掬起一捧,送入口中。现在,虽然水位下降,可这井水水质丝毫没有改变,夏天清凉,冬日温热,实在堪比城里人所喝的饮料。

村里的人们都称这口井为“双井”,因为每当月圆之夜,人们从井口往里面张望,总能看到井里有两个明晃晃的月亮。迷信的老人说井里有一条龙,它会在月圆时分潜伏井底,人们看到的两个月亮是龙的两只眼睛。而后来人们渐渐明白,井里实际上有两个井眼,每天“嘟嘟”的向上冒着泉水,形成两股相对独立的旋转的水流,所以人们会在井底看到有两汪月亮。而且,这也就是双井水源丰富、永不枯竭的真正原因。

在双井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枝干虬曲,绿叶婆娑,夏天如张开一把大伞覆盖在水井的上面,冬天柳树落尽细叶,则如白发稀疏的老人慈爱地视着自己心爱的幼儿。这棵柳树到底生长了多少个年头,人们都说不太清楚,只知道有了井水柳树活得更滋润,也因为有了柳树井水才会更甘甜。

村子里岁数最大的老人说,听他爷爷讲从爷爷的爷爷那时村子里就有这棵树和这口井。村里传说,关于这棵树和这口井还涉及着马头村名称的来历和村子的起源。

这个故事要一直追溯到明代初年。那时,明太祖命令大将徐达扫除元朝残余势力,带领大军路过此地。当时是三伏六月,天气炎热,士兵一路行来,全都口干舌燥,偏偏天空不见一丝云彩,雨是如何也盼不下来。徐达命令手下将士到处凿井取水,可是把这方圆几十里几乎都凿了个遍,却不见有一点水迹,将士焦躁,军心不稳。这天晚上,徐达心中焦灼,久不能安寝。直到后半夜,他才昏昏欲睡。迷迷糊糊中,梦到自己骑马来到某地,一位仙人从天空飘然而至,手中高举一根柳枝,向自己的马头一扬,柳枝变作纷纷扬扬的雨丝笼罩了马头。徐达一惊,从梦中醒来,感觉似乎是仙人在为自己指点迷津,于是赶紧召集手下将士一起参详梦中仙人的寓意,可是就是得不出一致的结论。这时,手下一个最不起眼的吴姓士卒向徐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仙人以柳枝向马头洒水显然是告诉我们,水就在有柳树的地方,而且这棵柳树很可能形似马头。”徐达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赶紧命令将士在方圆几十里内寻找形似马头的柳树。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在这么一片极度缺水的地方,又怎么会有柳树能够生长。可事情偏就如此凑巧,就在人们几乎绝望的时候,有士兵报告发现了一棵柳树。

徐达急忙带人去看,就在一个斜坡的上面,生长着一棵柳树。唉,与其说那是一棵柳树,还不如说那只是一根柳枝。长不及三尺的纤细瘦弱的一根枝条,挑着铜钱大小的两三个叶片。而且,小柳枝可能一生下来就先天不足,刚长出不到二尺就形成了弯枝,它的头部向东南斜逸,就如一个先天驼背的小孩。可是,小柳树的叶片,竟然带着清葱的绿色。而且看整棵树的形状,不正像一个饮水东南的马头吗?徐达大喜,命令将士赶紧在细柳东南方向凿井。结果就在距离柳树不到十米的地方,井水喷涌而出,全军上下欢声雷动,声震九霄。徐达设坛祭拜,感谢仙人梦中指点;并重赏吴姓士卒,提升他为校尉。后来徐达扫灭北元归来又路经此地,吴姓校尉提出愿带手下人马永远居留此地,徐达同意,给此地赐名为“马头柳村”。于是吴姓校尉和手下人在此开荒种地,娶妻生子,经历了一次次的兵燹战乱,朝代更迭,生生不息。虽然从此本村并没有出过什么有名的的大人物,但这一种族却终于能够延续下来。

马头村的这棵奠基之柳,已经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它就像一尊马头村的最古老的保护神,庇佑着他的子民们和睦康健,福泽绵长。

抗日战争的时候,一队鬼子从村子南面的清漳据点出发,到马头村搜索八路和粮食。来到马头村的村头,已经将近下半夜,村民们正在家中酣睡,眼看一场巨大灾难就要降临到无辜的百姓头上。这时,带队的鬼子军官忽然听到村中传出万千军马的嘶鸣声。鬼子大惊,以为村中隐藏着八路的大队人马,一枪没放就便悄悄地逃回了据点。鬼子紧闭据点大门,向上司报告,声称此地出现了八路的大股部队,希望赶紧派兵增援。鬼子头目一级级上报,结果闹得整个冀中的鬼子一个月惶惶不安,不敢走出据点一步。后来鬼子探得可靠情报,此地并没有八路军的大部队。于是把清漳据点的鬼子军官枪毙了事。直到临死,这个鬼子军官都感到非常冤枉,他言之凿凿地声称听到了万千军马的嘶鸣。

后来,马头村的人们听说此事,都认为是村子里的那棵马头柳显灵保护了他的后代。人们都说,当年徐达的千军万马都受过马头柳和双井的恩惠,几个小鬼子又岂能是马头村柳的对手。案子成了疑案。不过,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鬼子敢进入马头村,他们都认为这个地方对他们来说是不祥之地,所以扫荡时宁肯绕道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虽然马头村距离鬼子的清漳据点不到十里,村民们却并没有受过什么大的祸害。当然,这并没有影响马头村人民抗日救国的热情。当年冀中地区叱咤风云的李向阳就经常在村子里开展抗日活动,马头柳下就是李向阳经常开会的地方,据说那时马头柳的树冠上就经常站有站岗瞭望的哨兵。

往事如烟,不论是传说还是故事,一切终究已经成为了久远的过去,它们只能成为马头村民们引以自豪的茶余饭后的谈资和佐料。可在马头村人们的心里,马头柳和双井已经成为马头村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同马头村人血肉相连,荣辱与共,在马头村人心里的地位是神圣而不可逾越。每到哪家出了什么难堪棘手的问题,包括一些灾祸疾病,村人们往往习惯于在夜半时分来到马头柳下,烧上一刀纸,请柳神和井神帮助自己消灾避祸,然后心安,静等灾祸远走,福祉降临,每每灵验。所以人们早起打水看到柳树下未曾烧尽的纸灰,便知道又有哪家面临过不去的关坎,有人在乞求神灵的庇佑。即使到后来,破除四旧,消灭迷信,这一风俗依旧悄悄存在,只不过烧完纸后人们会把现场打扫干净。

那年,村里的愣小子东升被提为民兵排长,听说马头柳神异,就是不信这个邪。他带领民兵到树下练习射击,掏出盒子枪一甩手冲着马头柳开了一枪。他明明看到自己打中了老柳树,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枪眼。自己纳闷,不敢再开枪。后来东升一次到村东的沙河里洗澡,在水下竟摸着一枚手榴弹,拉环还在。他以为泡在水里的手榴弹不会有什么危险,拿起拉环轻轻一拽,“轰”的一声,手榴弹响了,正炸在他的前胸。他的前胸如同被人进行了彩绘,整个炸“花”了。医生为他缝了十八针,所幸的是生命得以保全。只是从此以后,不管夏天多么炎热,东升都不肯脱下他的小褂。

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东升对此事仍然是心有余悸。有一次酒醉,他对人讲自己之所以挨炸可能就是得罪了马头柳神。喝完酒后,他竟然辨不清回家的方向,迷迷糊糊地瘫软在马头柳下。他早晨醒来大惊,一连冲着柳树磕了十八个响头才跑回了家。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