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长安蝶影·1949》的最终章,手指抚过键盘,那些在西安城墙上穿梭、在情报堆里博弈、在生死间相拥的画面,仍在脑海盘旋。作为创作者,我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程,陪着王力宏与刘娟利,从解放前夕的暗战,走到新生政权下的交锋,终于能在此刻,与这段故事好好作别,也同诸位读者聊聊创作背后的心意。
一、缘起:触摸历史的温度
最初萌发写这个故事的念头,源于对1949年西安的好奇。那是新旧政权交替的特殊节点,古城墙下,既有地下工作者为解放黎明搏命的热血,又有新生政权建立后,肃清残敌、稳固根基的艰辛。我想透过虚构的人物与情节,去触碰那段真实历史的温度——让读者看到,在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有无数如王力宏、刘娟利般的普通人,以信仰为灯,在黑暗里摸索,在新生时奋进。
为了贴近真实,我翻阅了西安解放前后的史料,从地下交通站的运作,到敌特破坏的手段;从钟楼、大雁塔的历史地位,到东大街、莲湖公园的市井烟火,努力将这些元素编织进故事。希望当读者看到“邮政大楼的眼线”“寒窑的密会”时,能感受到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张力,明白每一处地名、每一个情节,都扎根于真实的时代土壤。
二、创作:在谍影与温情间平衡
写《长安蝶影·1949》上下部,是在尝试两种语境下的叙事:上部聚焦解放前夕,地下工作的惊险与革命爱情的萌芽;下部侧重解放后,社会秩序重建中,公安干警与敌特的博弈。
上部创作时,我着力刻画“暗战”的窒息感——王力宏初入西安,火车站的特务盘查、莲湖公园的惊险摆脱,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同时,又想让“人”立在谍影里:他与刘娟利在陕师大的情愫,在寒窑的衷肠,是黑暗中的微光,让革命信仰有了更鲜活的情感依托。我想呈现的,是特殊时代里,理想与情感的交织,让硬骨也有柔情,让英雄也是凡人。
下部则更侧重“新生与坚守”。西安解放,并非斗争的终结,而是新使命的开始。王力宏与刘娟利穿上新身份的“铠甲”,面对更隐蔽的敌特、更复杂的社会重建任务。写他们在邮政大楼的智斗、大雁塔下的追踪,是想展现政权更迭后,守护胜利果实的不易。而两人感情在生死考验中沉淀,从“革命战友”到“灵魂伴侣”,是想说明:信仰与爱,本就相辅相成,能在任何时代给予人力量。
三、挣扎:与历史和故事的博弈
创作中,最难的是“平衡”——既要尊重历史框架,又要让故事足够精彩;既要刻画谍战的紧张,又要留住情感的细腻。
写上部时,总担心谍战情节“悬浮”,于是反复推敲地下工作的细节:情报传递的暗号怎么设计才合理?特务追踪的手段是否符合时代特征?甚至为了一段“鼓楼交锋”的情节,查阅了当时西安的街巷布局,模拟逃亡与追捕的路线。写下部时,又纠结于“敌特阴谋”的可信度——如何让解放后的破坏行动,既有历史影子,又有虚构的张力?无数次推翻重来,只为让故事扎根历史,又跳出枯燥,成为能让人共情的“活”的叙事。
还有人物塑造的挣扎。王力宏不是“完美英雄”,他会在危险中犹豫,会因战友背叛受伤,会在爱情里笨拙;刘娟利也不是“附属角色”,她有自己的理想、挣扎与成长。我想让他们是“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带着时代的烙印,也带着人性的温度。这种“不完美”的塑造,曾让我不安——读者会接受吗?但最终,我选择相信:真实的力量,在于看见英雄的平凡,平凡人的英雄时刻。
四、致谢:与读者的共振
如今故事完结,最想感谢的,是每一位走进这个世界的读者。你们的阅读,让虚构的人物有了生命;你们的反馈,让我明白:好的故事,是创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旅程。
若有人因书中情节,对1949年的西安多了一丝好奇,对革命先辈的付出多了一份理解,对“信仰与爱”的力量多了一点思考,于我而言,便是最大的收获。
革命精神不朽,城市记忆永存。西安的城墙见证过烽火,也将继续守望新生。愿《长安蝶影·1949》,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一道微光——让我们不忘来时路的艰辛,更坚定地奔赴未来的晴朗。
笔落于此,故事已远,但那些关于信仰、爱情与城市的灵魂,会永远留在字里行间,等待下一次与读者的相遇。
大自然2025年6月于西安郭杜大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