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伏,暑假来临 ,蝉鸣雀起,老家人知道这一年一度的摸知了猴的季节就要开始了。 小时候,放暑假,没有现代孩子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因为家庭困难,基本上也是两点一线的帮着母亲干
小小煤油灯,泛着桔黄、微弱的光亮,像极了渺远夜空里清幽的星光,但正是这一束束微弱的光,温暖了贫穷的日子,点亮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照亮了孩子们奋进的方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贫乏,看电影是农村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一年能看几场电影也屈指可数。 那时候,电影放映由乡里文化站组织,派一名放映员,到各个村里
“沙河两岸真是苦,大人小孩扫盐土,硝能做鞭炮,盐能糊口福”。几句顺口溜把我带回儿时的光景,带到魂牵梦绕的大沙河畔。 老家位于徐州沛县的一个古村落,大沙河沿村而过,这里承载
甲辰龙年着实让人兴奋不己。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朋友圈就有不少朋友早早回了乡。有人因亲友婚嫁,有人因业务不忙早早放假,更多的,是因为离了职或失了业,早回老家找份工作照顾家庭
“从北京到南京,中间隔个徐州城。徐州人爱吃‘烙馍馍’,那么地个狠劲咬,那也不嫌牙根疼。”这唱词中的烙馍确实是家乡的特有,薄而香,脆而酥,香酥可口,回味无穷。
我的童年与平板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辆平板车,载着我的童年时光,吱吱扭扭的车轮声,交织着童年生活的酸甜苦辣,像一首童谣,不时的在我耳边回荡。
儿时的每一段时光,都会沉淀在记忆的深处,长大后每当回忆儿时的那景、那情、那事、那气味儿......心中都会升起一股暖流。 前段时间,收拾老屋,在几口袋书里面,发现了一把破旧的弹弓
老家大沙河的那一湾的清水,那穿越杨树林的夕阳晚照,院子里那些高高的鸟巢,村前屋后的那一棵棵香椿树,空气中弥漫着香椿的芬芳香,自然把童年的记忆装饰起来,绘就一幅五彩缤纷的儿
故乡的青纱帐在我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在那里留下了童年的艰辛和成长的记忆,无论时光如何变迁,青纱帐里那一排排的绿色庄稼时常涌现在我的脑海,风吹绿浪的沙沙响声依然回荡在我的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