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宝生的头像

汪宝生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11/19
分享

皖南谍影连载

第一章   雾锁码头

 

        晨雾弥漫,笼罩着马头镇。

离镇子不远处的山上,吴继庆用手轻轻拨开挡住视线的芭毛草,两道鹰隼般的目光紧盯着镇公所里的一举一动。自日本鬼子进驻马头,镇公所就被日军强占,成了鬼子的指挥所。

“排长,我们什么时候进镇子?”蹲在吴继庆身后的王武平朝着雾气中若隐若现的日军驻地指去。王武平的声音压得很低,生怕惊动了鬼子。

吴继庆没作声,只是点了点头算是回应。二十出头的吴继庆,脸庞棱角分明,长的眉清目秀,看上去不像一个摸爬滚打的侦察兵,倒更像个读书人。别看他年龄不大,却已是新四军有名的侦查员。他十五岁参加抗日队伍,从战士到排长,成了新四军的一名优秀侦察兵。

“看来鬼子的防备比我们预想的更森严。”吴继庆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地对王武平说道:“你看东边那条小路,原本是村民砍柴走的,现在都设了关卡。南边还增加了两个机枪点。”

王武平睁大眼睛,透过晨雾他到了吴继庆所指的地方,真有关卡和架设了机枪。参加新四军前,王武平是芜湖一家药店的学徒,有一次给别人送药材的路上,看到两个鬼子欺负妇女,他用砖头砸伤了鬼子,东躲西藏的也不是办法,后来,干脆参加了新四军,别看王武平只有十几岁,人却特别机灵,才被上级安排他参加这次任务。

“小鬼子这是要干什么?王武平皱眉,马头镇虽是皖南连接苏北的要塞,但也就是个普通小镇,用得着这么严防死守?”吴继庆没再说话,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地图,上面标记着密密麻麻的符号。他在想,日军最近在泾县周边几个主要镇子都有异常调动。马头距离新四军根据地茂林也只有百十里,不算远但也不近,日军在这里增加兵力,意图很明显,目的就是想控制新四军北上。

一阵风吹过,雾气流动,忽隐忽现的镇子开始清晰起来。吴继庆眼尖,看到一队日军士兵正押送着几辆满载物资的马车进入镇子。

“看那些马车,车轮印很深,装的不是普通物资。”王武平顺着排长指的方向,望去,却只看到雾气重新合拢前的最后一瞥。

“排长,这什么都没看清啊?”吴继庆一边收地图一边叮嘱王武平:“你盯住鬼子运输车碾压的痕迹和深度,其它等进去后,再见机行事,想办法确认车里是什么物资。”

卷起地图,吴继庆从土丘下跳上来,他的身形轻巧,动作灵敏。他拍了拍身上的露水,对王武平说道:“按计划行事,记住,从现在开始,我是吴老板,你是我的伙计小王。我们是芜湖“济世堂”药铺的,到马头镇收购山货药材。”王武平点点头。

说话间,王武平解开随身的包袱,从里面取出两套便装。

“排长,给。”

吴继庆接过王武平递过来的浅灰色穿在身上,戴上一顶黑色礼帽;王武平则是一身靛蓝色的短打,腰间系着一条粗布腰带。

俩人猫腰绕到山下,刚走到镇子的巷口,就被守卫的日本兵拦住。几个鬼子兵叽哩哇啦说了一通,站在一旁的翻译官慢条斯理的说到:“太君要检查你们的证件。”

王武平从贴身的暗袋里取出两张伪造的“良民证”,上面盖着伪政府的印章,这是临行前军部特别准备好的。

日本兵仔细检查后没发现异常,便把良民证朝地上一扔。吴继庆弯下腰捡起良民证,向王武平使了个眼色,俩人朝着巷弄里走去。为不被鬼子发现破绽,吴继庆再次对王武平叮嘱:“记住,济世堂老板是我表叔,去年冬天中风了,现在由我暂时打理生意。你是我从乡下带来的远房亲戚,在药铺学了两年徒。”

“明白,吴老板。”王武平咧嘴一笑,故意换了种市井小民的腔调。吴继庆也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但很快又恢复了严肃:“保持警惕。马头镇现在龙蛇混杂,除了日军和伪军,还有汉奸、特务,甚至可能有我们不知道的暗桩。”

两人沿着一条隐蔽的小径下山,绕过日军设在主要道路上的关卡,从镇子西侧的一片菜地接近。这里的警戒相对松懈,只有几个伪军在懒散地巡逻。

低头,自然一点,别和他们有眼神接触,就像我们每天都走这条路一样。吴继庆低声提醒道。

王武平深吸一口气,调整步伐,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普通的乡下农民。他挑着副空竹筐,一般喊着收购药材一边朝着街巷深处走去。

“站住!干什么的?”一个叼着烟卷的伪军拦住了他们。

吴继庆立刻堆起笑脸,从袖子里摸出几枚铜钱:“老总辛苦,我们是从芜湖过来的,听说马头这边有药材收,这不,就过来了。”伪军掂了掂铜钱,斜眼打量一番,呵斥道,良民证呢?

吴继庆伸手从褂子内口袋掏出两张打皱的良民证恭敬地递上,伪军随便扫了一眼,又盯着王武平,你倒是来收过几次药材,只是这小子看着眼生啊。

“这是我表侄,家里遭了水灾,没办法,所以从江北无为过江到芜湖药店学徒。”吴继庆解释道,又悄悄塞了一枚银元过去。

领头的伪军两根手指捏住银元放到嘴边,一吸气再朝着银元猛力一吹,听到一阵清脆声。甄别了银元的真假,伪军头领朝旁边努努嘴,其他伪军连忙让开道。

进去吧,别乱跑。皇军最近查得严,惹上事我可保不了你们。

“是、是,谢谢老总。”吴继庆连连点头,拉着王武平快步通过。进到镇子里面,两人立刻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靠近青弋江畔的马头镇,平时非常热闹,街上店铺林立,四邻八乡的都往这来。今天,却与往常大不相同,街上行人稀少,而且大多行色匆匆。每隔几十米就有日军或伪军的巡逻队经过,街角处增设了临时岗亭。

“不对劲。”吴继庆借着整理竹筐的机会低声道,普通小镇不会这样戒严。日军肯定在准备什么大动作?

按照计划,吴继庆先找到了一家名为“周记杂货”的小店。这是新四军在马头镇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店主老周是地下交通员。

店门半掩着,吴继庆警惕地观察四周后,带着王武平走了进去。店内光线昏暗,货架上零零散散地摆着些日用品,一个五十多岁的瘦小男子正低头打算盘。

“老板,有上好的当归吗?”吴继庆用约定的暗语问道。老周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警觉。“当归最近缺货,只有些陈年的,客人要不看看黄芪?”

吴继庆:“陈年的也行,我家老爷子说陈药性更温和。”

说罢,老周使了个眼色。吴继庆和王武平朝里屋快步走去,老周左右张望了几下,然后关上门,挂上了“暂停营业”的牌子。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老周激动地握住吴继庆的手,“马头的情况越来越不对劲,我正愁情报送不出去呢!”

吴继庆示意老周坐下,然后小声问道:“到底发生什么了?”

老周走到后墙跟,卸下一块能活动的砖块,从墙缝里取出一张手绘的地图。“三天前,日军突然增兵,现在镇里驻扎了至少两个中队,还有伪军一个团。更奇怪的是,他们在镇北的老祠堂附近划了禁区,连伪军都不让靠近。”说完,他把偷偷绘制的布防图递到吴继庆手中。

吴继庆摊开地图仔细看了一下,舒展的眉头一下子皱起:“这么多兵力?看来鬼子的目的不可能只是为了控制马头这么一个小镇。”

“还有更蹊跷的。”老周压低声音:“这两天有大批卡车夜里进出,卸下的东西都用帆布盖着,那地方是禁区。我有个远亲在伪军后勤处,说那些东西很重,需要几个人才能搬得动。”

王武平插话道:“会不会是炮弹之类的?”

老周摇头:“据说是长条形的箱子,具体情况还没摸清,而且,他突然停下,警惕地望向门口。”

吴继庆的手已经按在了腰间的手枪上。门外传来脚步声,然后是轻轻的敲门声,一下、两下,停顿几秒后再敲出三下。

老周松了口气:“是自己人。”他去开门,一个穿着伪军制服的年轻人闪了进来。

“表舅,情况有变!鬼子突然下令,今天中午开始全镇戒严,所有居民不得外出!”年轻的伪军急的满头大汗说道。

吴继庆站起身,问道:“鬼子什么时候接到的命令?”

瞥见屋里有陌生人,年轻的伪军有些警惕地看向老周。

“不要紧张,这是我们的同志,是军部派来侦查情况的。”老周说道。

年轻伪军点点头,继续说道:“半小时前,我正在站岗,鬼子中队长要翻译官把命令传达给伪军,说戒严将持续三天,期间会有特别行动。所有商铺必须关门,居民待在家里,违者当场枪毙。”

吴继庆和王武平交换了一个凝重的眼神。三天的戒严行动,这和鬼子往常的作战习惯绝然不同。

“能打听到具体是什么行动吗?”吴继庆问道。

年轻人摇头:“级别太高,连伪军团长都不知道。只听翻译传达鬼子命令时说,这次要彻底解决皖南的新四军。

吴继庆的瞳孔开始放大。这句话印证了他最坏的猜测——日军正在策划一次大规模针对新四军根据地的军事行动。

我们必须尽快弄清楚他们的计划,然后赶在戒严前离开。吴继庆迅速做出决定。“老周,能安排我们接近禁区吗?”

老周沉思片刻:“我有个主意。日军征用了镇上的所有劳力去禁区干活,我可以安排王武平混进去。至于吴排长。”他看向那个年轻伪军:“你能想办法带吴排长以检查的名义靠近禁区吗?”

年轻伪军面露难色:“这样太危险了,禁区由日军把守,我们伪军没有重大情况是不能靠近的。”

“那就只能靠王武平了。”吴继庆当机立断,我负责在外围观察和接应。老周,立刻安排王武平混入劳工队。

计划迅速制定。王武平换上老周准备的破旧衣服,脸上抹了些灰土,伪装成当地贫民。老周给他一张伪造的“劳工证,”并交代王武平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鲁莽,如果有危险要尽快脱身。

“记住,仔细观察,特别要留意鬼子堆放在禁区的东西和布局,遇有任何危险立刻撤退,我们在周记杂货后面的小巷汇合。”吴继庆重复叮嘱了一遍。

王武平挺直腰板:“报告排长,保证完成任务!”

一小时后,王武平混在一群衣衫褴褛的劳工中,被日军押送着向镇北禁区前进。吴继庆在年轻伪军的引领下,来到离鬼子禁区外围的一家茶馆二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从这里可以隐约看到禁区的一部分。

茶馆里人不多,大多是些本地的小商贩和伪军下级军官。一身药材商装扮的吴继庆要了壶茶,假装翻阅账本,实则时刻关注着鬼子禁区的动静。

“听说了吗?皇军这次要动真格的了。”邻桌两个伪军军官的谈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个伪军说:“嘘,小声点。”那个伪军又说:“不过确实,我有个老乡在通讯处,说这几天电台忙得要命,全是加密电报。我猜是要与新四军打一场大仗了。这几天,十几辆卡车夜里来往运送物品,街道窄卸下的东西再用马车、牛车运进来堆放在禁区,连我们团长想看一眼都被鬼子小队长狠狠骂了一顿,差一点枪毙。”

吴继庆竖起耳朵,手中的茶杯停在半空。

“那些箱子里装的什么?谁知道呢,不过我站岗时偷偷瞄到一眼,像是迫击炮和弹药?反正不像是普通的枪械。”

俩伪军正说着,街上突然骚动起来。

吴继庆望向窗外,看到一队日军摩托车呼啸而过,后面跟着几辆卡车,车上蒙着帆布,但从轮廓看像是某种火炮。

茶馆里的伪军立刻噤声,低头喝茶。吴继庆注意到他们的表情——不是普通的敬畏,而是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恐惧。

“估计这次要对新四军大动手了?”一个伪军喃喃道,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吴继庆的心沉了下去。从种种迹象看,日军显然在准备一次远超常规扫荡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而目标,极有可能是新四军在皖南的主要根据地。

吴继庆心里想着,尽快与王武平汇合,必须赶在鬼子戒严前将情报送到云岭军部。与此同时,王武平和其他劳工在鬼子刺刀的监视下搬运着沉重的木箱。自从马头镇公所被日军征用,诺大的的空地上搭建起十几个大型帐篷,里面堆满了各种重型物资。显然,这里已经变成了鬼子对付新四军的临时军事基地。

混在民工里的王武平一边搬着东西,一边寻思着如何脱身。“快点!不许东张西望!一个领头的日军用生硬的中国话呵斥着。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