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周昱明说:“那时候是老父亲出院后最困难的时候,出院后的第三天,老人忽然昏迷了。本来就是个植物人一样的人,能吃一点饭,会说话,但是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助,现在倒成了只有一丝呼吸的不吃饭、不说话,也没有意识的人了。”
“哦,出院了,怎么反倒病情加重了?”赵普梵不解地问。
那时候,已经是向日葵盛开的夏天了。室外的花坛里面有几株开花的向日葵,正是烈日炎炎、酷热难当的日子。
当老赵在这家大型商场里遇到老周的时候,就问候了一下他老父亲的病情,于是他们就在商场走廊的长椅上坐下来。商场中央空调的凉风不断吹来,遇到好朋友,在这样的地方,对于老周来说,真是难得的一份安宁。于是,他们就坐在长椅上聊了起来。周昱明就说起了他最近的一些经历。
老周继续说, 经历了19个小时的昏迷不醒,吸氧急救后,老父亲又苏醒过来,这时候怎么办呢?是再次住院治疗吗?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住院治疗的情况仍然历历在目,医院噪杂拥挤肮脏的住院环境,医生的冷漠和医疗技术的捉襟见肘,还有就是那永无休止的看不到希望的痛苦折磨,实在是不敢想,
住院,西医,不敢想了。那么中医呢?传承千年的中医,总是能给人带来一些希望的,哪怕是飘渺的虚幻的一丝安慰也罢,但是请哪位中医来为老父亲治病呢?因为对于一个垂危的病人,一个患重病的88岁的耄耋老人,对于一个刚刚从重症监护室里面出来的88岁的耄耋老人,有哪位医生愿意为你医治呢?你想想,如果治疗有效果,病人转危为安,他们会说这是你应该做的,医生嘛,就是应该救死扶伤嘛,但是如果病情加重或者医治无效,更有甚者,如果吃了你开的中药,老人不幸撒手人寰呢?这样谁愿意冒险或者涉险呢?
这个时候,周昱明想起了他的一位文友,杨医生。说起和杨医生的相识,周昱明说,还是因为大儒张载,因为他的“横渠四句”。那天在省图书馆参加一场公益国学文化大讲堂,他和杨医生有幸坐在一起,他们聊得很投机,一会儿竟成了相见恨晚的朋友。这时候,他从随身的挎包里拿出一本书《大儒张载》翻看着。杨医生看到这本书就说:“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很有名,这一直就是我的座右铭呢,我在我的诊室里就悬挂着一个巨大的条幅,上面就写着横渠四句‘呢!”
周昱明说:”对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张横渠先生的名言呢!你也喜欢横渠四句,你读过这本书吗?
“这本书很有名,我早就听说了,但直到现在还没有读过啊!”杨医生说。
周昱明说:“那好,《大儒张载》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两三遍了,他讲述了大儒张载充满坎坷而波澜壮阔的一生,当然也有对“横渠四句”的精妙诠释和解读,更是有对“横渠四句”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分析等等,我看你那么喜欢“横渠四句”,那我就把这本书送给你吧。”
就这样,他和杨医生加了微信好友,后来就经常在微信上交流。虽然杨医生不是搞文学的,但是他从杨医生的朋友圈中经常能看到杨医生写的散文随笔,他感觉杨医生文笔优美,描写生动,感情真挚,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于是不由得常常感叹杨医生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在心里经常暗暗赞叹,他认为杨医生的文学水平超过了他们县作协的许多人,尽管他如今也没有加入任何作协。
19
常言道,民间有高人。杨医生是鄠邑区有名的中医大夫,他虽然是乡间小镇上的一位中医大夫,但由于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他早已声名远扬。杨医生名叫杨振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振兴龙族,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嘛。杨医生真是名如其人!
杨医生的诊室里每天都坐满了前来求医问药的人,他每天总是忙得不亦乐乎,从早忙到晚,病人总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他,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得好!患者服了他的药有疗效,能药到病除啊!这样,有许多人是不远几百里来求他看病的!他经常抱怨说,每天坐诊时,病人太多了,有时候他都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那天傍晚时分,周昱明给杨医生打了个电话,刚好那时候,杨医生正在吃晚饭,于是他说他放下碗,就接了周昱明的电话,一个电话接了三十多分钟,周昱明将老父亲患病以来的详细情况和住院治疗的整个过程向杨医生讲述了一遍,期间杨医生不断地问一些问题,主要是病人的精神状况、身体症状、睡眠和饮食状况等等,老周都一一回答了。老周在电话里面恳求杨医生为老人开个中药方,并说你只要放心大胆地开药方就是了,不要有什么顾虑,治疗结果与你无关,好了我们会感恩戴德,不好我们不会怪你,因为现实情况就是如此,一则老人已经是高寿的耄耋老人了,二则老人刚从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出来,病情复杂而且很重,甚至说垂危都不足为过,因为在县医院一天就给他们发过四五张病危通知书啊!
杨医生说哪里哪里啊!你言重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医生的天职啊!你把老人在医院的那些最新的检查报告发给我,我仔细研究一下,再给老人开个药方。
第二天早上,当周昱明打开微信,就看到了杨医生深夜开的药方,这个药方一共有18味中药,主要有黄芪、当归、赤芍、川芎、人参、杜仲、丹参、骨碎补、薤白、瓜蒌、等等,他略微知道一点中医学知识,他知道这些药的作用大致有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祛痰宽胸、强筋壮骨等等的作用。当天他就到药店按这个药方抓了5副药,然后给老人煎服了,一天一副,药服完后,起色很大,老人的饭量好了,精神状态好多了,最神奇的能翻身了,自己能翻身了。又吃了10副药,老父亲能坐起来了,于是他把这个惊喜的好消息告诉了杨医生,杨医生也很高兴。
后来,这个药方又吃了一段时间,大约又吃了一个多星期吧,周昱明把老父亲的舌苔拍了照片发给了杨医生,说老人有些便秘,还告诉了他老人的一些症状表现,杨医生说这是肠胃有湿热的表现,可以在原来的中药方中加入两味药,一味黄芩,一味藿香,剂量是各10克。就这样,又吃了5副,老人的症状有所改善。
过了些日子,杨医生亲自登门来给老人看病来了。这当然让老周喜出望外,杨医生每天那么忙,但他竟然驱车八十多里来到他的老家,欣然登门来给他老父亲看病。年近花甲的杨医生高高的个子,两鬓已经斑白,比原来稍显消瘦了一些,但眼睛依然明亮而睿智,投射出智慧而沉稳的光芒。他说话随和而谦逊,没有一点名医的架子。
那天杨医生看得很认真,为老人量了血压、用听诊器仔细听了老人的心肺,然后用棉签划了脚心,用手慢慢按压了腹部的一些位置,他让老人抬抬脚,让老人动动胳膊,然后才是静静地诊脉,诊完脉象,又仔细看了老人的舌苔,然后他把这些情况都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说要回家后静静思考和分析研究一下,再开药方。
第二天清晨,周昱明打开微信,就看到杨医生开的药方,这一次主要有龙骨、牡蛎、牛膝、天麻、白芍、白术、黄芪、玄参等等。于是他就赶紧按照这个药方抓了5副,然后煎好,还是一天一副,让老父亲服了。就这样,惊喜不断出现了:
第一次惊喜是老父亲自己坐在餐桌前吃饭。当然那还是坐在轮椅上。坐在轮椅上,把他推到餐桌前,他第一次自己吃饭。比起原来两个人给他喂饭,这当然令人感到惊喜!
第二次是能坐起来,自己坐在炕上吃饭,不要后面有人将他抱起来,这是第二次的惊喜。
第三次的惊喜,是老父亲从轮椅上走下来,他们两兄弟搀扶着他能走一两步路,然后又坐下坐在轮椅上。第四次的惊喜是,老人能走五六分钟,拄着拐杖,能走一大圈子,大约有二三十米吧。
出院到现在大约都有两个多月了,老人已经吃了60多副中草药了,这些药方都是杨医生开的,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对药方不断加减变化,吃中草药的成效是明显的,因为大家都有目共睹。老周说,虽然他们一直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当然老人每天还要吃好几样西药,但可以说,每一次的惊喜都是中医药的功绩!平心而论,能有这些惊喜,能达到这样的治疗效果,西医大约只能占30%左右吧,而中医中药的功效却高达70%左右,为什么呢?道理不是明摆着嘛?从县医院看了一个多月病,普通病房、重症监护室都住了,呼吸机等等的仪器都用了,各种各样的西药也都用了,把一个人治疗成了半个植物人,只是比植物人多一口气,能吃一点饭。现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被县医院认为是病危的人,竟然能下床了,而且能走下轮椅,走上一圈,这些生命的奇迹难道不是中医药创造的吗?
夜深人静的时候,周昱明经常默默沉思,关于中医药文化,经常会有一幅亘古沧桑而波澜壮阔的画卷在他眼前不断浮现:
大约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神农氏不辞辛苦,在荒野、河畔和山岭上遍尝百草,首次发现了中草药的四气五味等药性,开始用中草药为先民治病,中医药文化从此开始萌芽。然后是黄帝和岐伯开始谈中医的养生和防病治病之道,于是有了第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皇甫谧、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李时珍、张景岳、叶天士等等一代代名医,在无数次瘟疫和灾难面前,他们没有畏怯,不屈不挠,勇毅前行,用中医药智慧治好了多少顽疾,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也为中医药的发展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理论经验。可以说,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医药一直就是中国人健康的保护神!西医传入中国仅仅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相对于5000多年的中医药发展史,100年的小小数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不敬畏不热爱中医呢?当然,杨医生就是我们身边可敬的默默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人啊!
于是周昱明不断地感叹,这真是妙手回春的杨医生, 起死回生的中医药啊!致敬中医药!致敬杨医生!他说他忽然想起了一句歌词,那就是“已扎根千年的汉方,有别人不知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