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柳的头像

红柳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04
分享
《皇龙渡》连载

第五十五章 军号

安心找不到余明,路志鹏也找不到余明,他去哪了?

团里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先遣队,深入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勘测,制定工程团行动计划。余明专门找到王团长,特意申请了一个名额。

对越前线的消息,从军区到团部,余明时时在关注,综合各种自己能接触到的信息,用自己的思维加以归纳,恨不得立马插上翅膀,飞去前线。

先遣队十二人,王团长亲自带队,分乘三辆吉普车,隐秘出发了。司机轮流当,车不停歇,一路向西南,风驰电掣地赶路。

道路两旁的树木从枯叶稀疏,慢慢有了绿色,南国的温度,使绿叶有了留恋的理由。放在平时,在这近冬时令,绿色是多么让人欣喜,但此时此刻,先遣队所有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前线,前线,还是前线!

团先遣队十二人,分工十分明确,有考察道路交通的,有记录气候水文的,有测绘土层地质的,有接洽沿途食物供给的,还有分工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习惯的,全方位为部队提供先行经验指导。除了余明,其他都是团部最智慧最精锐的干部,要提前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后续部队拉上前线,准备必不可少的资料和行动指南。工程团需要做好哪些准备,需要携带哪些必不可少的装备,以应对前线之需,这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刚上路两天,余明和一连指导员就先后感冒了,鼻塞头疼,四肢无力。对异地他乡气候不适应,让这位年轻的军校生大吃苦头。

余明只感觉浑身发冷,多穿上两层军衣,还是抵挡不住阵阵寒颤。他吃下随车早预备着的感冒药,效果甚微,加上一路颠簸,好几顿都吃不下饭了,英俊的脸儿,更瘦削了。

王团长关心地询问他们,要不要去找家医院看看,余明不想因为自己而耽误了行程,摇摇头,“没事儿,我能挺住!”

大小山包,馒头一样的圆顶儿,慢慢多了起来,路旁坡地里种着说不上名字的庄稼,高高矮矮,满是绿意。很快,已到了广西地界。随行的团参谋和当地老乡攀谈,老乡推荐有一道当地美食——老友粉,吃的时候全身冒汗,还附带有治疗伤风感冒的特效。

王团长听到这话,立马找了一家国营饭店,每人点上一份老友粉。一会儿工夫,一碗碗夹杂了蒜末、豆豉、辣椒、肉末和酸笋的粉汤面,端上桌来。热气腾腾,喷香酸辣的汤汁喝了一口,咋还有一股馊了的感觉呢?马上问饭店服务员,人家笑着回答,老友粉啊,就是这个味。

余明试着喝了一口汤,太浓了,自己干咳的嗓子受到滋润,瞬间胃口大开,呼哧呼哧连吃带喝,一碗不够,又加了一碗,头上很快出汗了,感冒症状随之减了不少。

“你这伢子,也是个馋嘴伢,”王团长笑着打趣余明,“慢些吃,莫要噎着喽。李参谋,一定要记哈,下次到了广西,感冒了的战士,都要吃碗老友粉哟。”

“团长,只有感冒的才能吃呀,没感冒的,能吃不?”

“要得,要得,都吃几碗……”

日夜兼程,先遣队很快到了广西军区前线总指挥部。对接之后,立刻转入军情通报会,迅速汇总各方面的战备资料,结合工程兵部队的职守和专项,领受专门的任务。

早已过了夜半,天上最贪聊的星星们也纷纷打起了哈欠,想要扯一朵夜游的云来当棉被,打个小盹儿。

前线指挥部各个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

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重!

虽然正规的战斗幅度减弱,但一张张边境地区被炮火毁损的村庄、道路、桥梁等照片,让所有人震惊!受损的急需修复,还要为下一步军事行动构筑更牢固的战地工事,这就是为什么要紧急抽调工程兵部队的原因。

军区的意见提上议程,必须迅速完成。

“团长,喝杯水吧。”余明递给王团长一杯水。

矮胖的王团长眉头紧皱,连头都没抬,左手接过水杯,右手的红笔依然在战备册上迅疾地划着重点,这都是最紧要的工作,纸上的红笔连成了一片。

“这些,这些,还有这些,必须马上传回团里,刻不容缓!”

身旁的参谋立刻接过来,随手拨起电话。

余明抬手看了手表,凌晨02:16!

早晨六点,起床的军号吹响。

感觉在临时搭起的行军床上只眯了眯眼,余明条件反射般地翻身起床,这里的起床号比自己的部队早了半个小时。是因为战备紧张,还是因为南北差异?来不及细想,余明迅速穿好军装,跑步洗漱,进入又一天紧张的工作。

清晨六点半,起床的军号在工程团的各连队吹响。班长路志鹏早醒了,第一个穿戴整齐,催促班里其他战友,“快点儿,起床啦!快,你裤子穿反了!”

集合,早操,早饭,一切按部就班有序进行。整齐划一是部队的节奏,迅速执行是部队的战斗力。参军快一年了,毛头糙脑的新兵们,早已习惯了部队严明的纪律。日程简单成一张紧凑的作息表,每个战士都成了部队链条上的一块链板,整齐方正,斗志昂扬!

早饭还没吃完,连队通讯员跑来让志鹏迅速到连部集合,有紧急任务。志鹏二话没说,扔下碗筷儿,和副班长一对眼神,转身向连队跑去。

二连长在连队队部外等着,不时抬手看表,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任务!时间呀,在和平的后方,可能让人不太在意,但现在是战备时期,最紧缺的就是时间!

“快,快快,再快,来不及了,先上车再说!”

各排长、各班长十分钟内集合完毕,跳上军用大蓬车,向团部飞驰而去。

路上,二连长透露了团部最新通知:组建工程兵团第一梯队,随时抽调上前线!

命令很简短,却又掷地有声。

二连长声音不高,每一个字都重锤一样叩击在所有人的心上。志鹏耳边,仿佛有一声军号骤起,他知道,上前线的时刻,提前来到了!

李志飞到北京中央美院已经几个月了。

开学之初,同学们彼此陌生,这几个月在一起学习,彼此已经很融洽了。大学生活令人羡慕,身在象牙塔的学子们身上自带一种时代的光环。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佩戴着中央美术学院校牌的他们,像极了矫健的大公鸡,连走路都把手甩得老高,头昂得不能再昂,一副天之骄子、舍我其谁的得意。

在最闪光的年华,他们挤过“独木桥”,考入这所全国第一流的美术殿堂,这是对他们自身实力深厚的奖赏。拼过千军万马,来到这所载誉全国的大学,再加上艺术专业学子天生的浪漫气息,垒叠了自信和自傲,让他们走到哪里,都格外引人注目。

李志飞是同学们中最低调的一个。不仅因为他来自偏僻的乡下,所见甚少,还有从未出过远门的自卑,多多少少让他讷言少动。做梦一样,考到首都北京,来到徐悲鸿、李苦禅等若干中国画界大家曾留下足迹的地方,踩着大师们曾经走过的校园小径,抚触着校园内近百年树龄的老树,望之弥高,敬之愈高,李志飞深知,自己前行的路,还有多么遥远。

杜教授很欣赏李志飞的“静”气,不浮躁,是这个年轻人最大的优点。这个老家来的后生小伙,见识方面极端匮乏,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海绵吸水般积极的学习态度,扎扎实实从点点滴滴学起。不懂的知识点,志飞绝不装懂,他必会跑到教授家追根溯源、打破沙锅问到底,直到弄懂为止。志飞像极了黄河入海口的那片大平原,坦坦荡荡,心无旁骛,这才是做学问最踏实的姿态呀。

祖国西南边陲的战事消息,传到了校园内。各行各业都以自己的方式支援前线,美院的学生们能做些什么呢?院长和教师们商量,干脆,来一场美术大赛,以支援前线、恢宏士气为主题,自主设计,全院师生同时参与。

李志飞苦苦思索了好几天,最终在雪白的画纸上,他画下了一把系着红丝巾的大军号!

这一刻,李志飞一定想到了好久没有通信的路志鹏,同村发小的志鹏,参军在军营,不知道现在干啥呢?他们是工程兵部队,应该和前线没有啥关联吧?

雄壮的大军号构图,下面,是一双双指甲掐进了肉里、攥紧了的拳头!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