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二三月是粮食青黄不接的季节,常常吃不饱饭。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填饱肚子,母亲用野菜想方设法做出一道道“美食”来贴补生活。就这样,挖野菜成了我们儿时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母亲
父亲是做农活的行家里手,耕田耙地,撒种割刀,挑担扬场……所有的农活,都难不倒父亲。无论哪一件农具,在父亲手里,都是一件艺术品。 父亲的农具也是我人生的老师。
春天虽然是播种的季节,但如果贪恋春色,不即时出发,那么夏的繁盛,秋的金黄,都将属于枉然的期待。
乡下的捕鱼方法很多,我曾参与过扒网扒鱼、趟网趟鱼、提网提鱼和罩网罩鱼等,尽管当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却仍能从中感受到收获的快乐和种种乐趣。特别是临近年底的捕鱼,那种场面,那
腊月的乡村,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番热火朝天景象。沟塘里取鱼的热烈场面穿越乡村的寂静和节气的寒冷,飞上田野,飞向远方。一场场嫁娶婚事在乡村的大舞台上演。蒸馒头、画年糕、磨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即使过年,人们也没有好吃的好穿的,但记忆中的过年却很快乐,因为过年有好玩的。文中写了三件过年的玩事:“放鞭炮、滚铜钞、溜冰”,读
罱河泥就是将乡村小河里的污泥用泥罱子罱上来,用于亚田。罱河泥是一件苦重的农活,而且是在滴水成冰的隆冬,就更为辛苦了。小文通过罱河泥过程描写,写出当年罱河泥风情,也浅显地写
在如东县的孙庄村,有一棵百年古银杏,她是我的老邻居。是我少年的偶像,青年的老师,中年的知音,老年的伙伴,我的许多快乐和幸福都与古银杏有关,我的淡泊名利的思想和乡愁的文字多
旧农具是乡村变迁的见证者,是农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虽然它们已经陈旧,已经锈蚀,似乎毫无用处,但它们所承载的精神永远不会磨灭,那就是坚韧、勤劳、团结和对土地
红薯,如东人叫番芋。当年,因救饥荒而引进,因补充口粮而发展,因养生而成时尚。番芋既能雪中送炭,亦可锦上添花。 冬天来了,又到了吃番芋的季节,当年,吃多了的时候,厌过;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