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婉清扬的头像

婉清扬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19
分享
《生长》连载

第二十章 优秀小演员(上)

“杨哲——”

“到!”

“古玉娇——”

“到!”

拜祖大典落幕后,学期末某一天,合唱队全体成员再次齐聚北街小学排练教室,为本学年的辛勤耕耘画上阶段性的句点。对合唱队的几位老师来说,这只是拜祖大典结束后例行公事的一环;对众多小演员而言,这一刻却意义非凡,甚至让他们翘首以盼。

排练教室的讲台中央,站着年轻的女音乐教师宋晓曼。宋晓曼手中拿着的,是一沓已写好名字的奖状,正中央几个显眼的大字显示获奖的均为“优秀小演员”。

随着宋晓曼的召唤,这些奖状正逐一奔向走上讲台的合唱队员,然后跟着主人回到座位、到达家中,享受的待遇与“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奖状等同——贴在最显眼的墙面,时不时接受串门的亲朋好友夸赞。

坐在人群中的苏云望着讲台方向,目光紧紧锁定宋晓曼双手,耳朵则竖得高高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名字。

苏云心中很是忐忑:加入合唱队已经三年,拜祖大典也已参加过三次,还参与了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参加的录音活动,跟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几位同学均已得偿所愿。这次,自己应该也能当一回“优秀小演员”吧?

“赵启慧——司勇——李静文——”

……

一个又一个名字从宋晓曼口中接二连三喊出,又有几位熟悉的同学陆续获得荣誉,苏云的名字却始终未被提及。

只剩下最后一张奖状了,会是自己吗?

苏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盼望着那个从小到大听了无数次的名字能马上被唤起。

“于杭——”

“到!”

尘埃落定,“优秀小演员”没有自己。

看来,即便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三年级音乐公开课上的那件事,宋晓曼还是没有完全忘记。

那天,每周只给三(1)班上一节课的副科音乐课老师宋晓曼,忽然提前来到三(1)班。在教室门口扫视一圈儿后,宋晓曼的目光停在了苏云和另一位女同学冯珊身上。

随后,宋晓曼就把苏云和冯珊叫到隔壁办公室,宣布稍后要上的是一节不同于往常的公开课,需要她们两个提前排练,并在正式上课后主动上台表演。

接着,在宋晓曼的引导下,音乐世界的苏云化身为森林深处一棵坚韧不拔的树苗,扎根肥沃的土地,沐浴温暖的阳光,汲取甘甜的雨露,从稚嫩的幼苗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冯珊则摇身一变,成为一只天真活泼的小鸟,挥动灵活的翅膀,唱着悦耳的歌声,轻盈的身影穿林越树,在生机勃勃的枝头翩翩起舞。

几次排练过后,苏云和冯珊的表演已无大碍。于是,宋晓曼又叫来三(4)班学生许婕,假装她也是三(1)班的一员,并安排她熟记课上要提问问题的答案。

一切准备就绪后,宋晓曼和三位“搭档”陆续回到教室。此时,轩辕市各校的领导和老师已在教室后排悄然落座,正静候课程的开始。

“叮铃铃铃铃铃铃~”

随着上课铃声准时响起,音乐公开课正式拉开帷幕。

起初,一切顺利,许婕的回答让宋晓曼十分满意。

然而,到了表演环节,当宋晓曼满怀期待地询问哪两位同学愿意上台时,本该“自愿”举手的苏云,想到教室后排有着众多陌生目光的审视,却突然有些犹豫。苏云天真地以为,即便自己不举手,宋晓曼依旧会叫她的名字。

可苏云未曾想到,作为穿梭于不同年级、与学生相处时间非常有限的副科老师,宋晓曼难以准确记住每位学生的姓名座位等信息,就算宋晓曼在课前主动找苏云也不例外。更何况,在精神高度紧张的公开课上,宋晓曼根本顾不得思考学生的心理状态,她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确保课程的顺畅与出彩上。

因此,在这关键时刻,未能在举手人群中找到苏云的宋晓曼,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右手高高举起的许婕。

目睹许婕与冯珊一起登台,苏云心中掠过一丝意外,但也顾不得想太多,转而调整心态,全心全意地欣赏起她们的表演。

苏云惊讶地发现,尽管许婕没有参加先前的排练,却能自然地融入角色,与冯珊搭档默契十足。许婕扮演的树,除了结尾处表现生长的节奏稍快了些,其余都跟宋晓曼教自己的差不多。

苏云忍不住感叹:许婕确实有天赋,音乐老师让许婕上台还真是明智!

下课后,麻烦来了。

等教室后排所有观摩者离开后,宋晓曼找到苏云座位,当着周围同学的面,怒气冲冲地问苏云:“你刚才为什么不举手?”

苏云本就心虚,看着瞬间变脸仿佛孙红附身的宋晓曼,还没开口,眼泪却先夺眶而出了。

宋晓曼见状更是生气,说:“哭什么哭!”说完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此后,苏云每次见到宋晓曼都怯怯的,不敢奢望宋晓曼还会给她好脸色。

苏云庆幸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自己见到宋晓曼的机会没那么多。苏云也庆幸音乐是副科,即便宋晓曼不给高分,也不影响自己两门主科成绩接近满分、综合排名数一数二,更不影响自己期末获得“三好学生”奖状。

因此,学期末,当宋晓曼让学生接龙演唱学过的歌曲作为考试内容时,苏云不但没有丝毫紧张,反而能以平和心态从容应对。无论出现什么问题,无论结果如何,苏云都做好了接受的准备。

可宋晓曼的反应却让苏云怎么也没想到。

看到苏云站起,听到苏云的歌声,讲台上的宋晓曼非但没有流露出一丝反感或淡漠,反而展现出了难以掩饰的惊喜之色,甚至还破例让苏云多唱了几句。

苏云乖乖照做。

结果,宋晓曼连连点头,居然把苏云纳入了她以前没了解过的合唱队伍。

类似的戏剧性反转倒不是第一次在苏云身上上演。早前,在北街小学三年级方始开设的英语课堂,苏云便有过一次“歪打正着”的经历,就曾意外地将潜在的批评转化为明面的鼓励。

那是一个宁静慵懒的午后,英语老师张丽娟正带领三(1)班全体同学学习生词。张丽娟领读,学生跟读,教室里回荡着整齐的读书声。而当天没有午睡的苏云,在一次次重复中眼皮渐渐沉重,声音渐渐减弱,意识也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在教室中间过道来回走动的张丽娟很快就捕捉到苏云的异样,然后用了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点名提问苏云刚学过的单词怎么读,来帮苏云提神。

果然,听到自己的名字后,即将进入梦乡的苏云瞬间清醒,随即猛地站起。然后凭借残留的朦胧记忆,下意识给出了单词的发音。

任谁都没想到,在苏云念出单词的那一瞬间,原本面无表情的张丽娟,脸上却露出了与宋晓曼日后别无二致的惊讶与赞许,仿佛苏云就是她教书多年寻找未果的天才儿童。

接着,张丽娟连连惊呼:“对,非常标准,就是这样!再示范几遍,全班一起跟读!”

突如其来的赞誉让苏云一时之间恍若隔世,她难以置信地环顾四周,以为自己在做梦。可看到张丽娟期待的眼神,苏云顿时对自己的发音有了信心。

于是,依照之前的模糊印象,苏云又鼓足勇气念了几遍单词,全班同学则随即跟着苏云的节奏齐声朗读。那一刻,苏云成了三(1)班的小英语老师。

“好,请坐!”领读任务结束,张丽娟心满意足,示意苏云回归学生身份。

坐下后,苏云困意全无,开始仔细回味刚发生的戏剧性一幕。

苏云深知英语这门学科在三年级课程体系中的微妙地位,既非绝对核心,亦非可有可无,其特殊性不容师生们小觑。平日里,苏云虽然也认真学习英语,却少有机会直接迅速地获得正面反馈。而今,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打盹儿,意外收获了英语老师毫不吝啬的当众赞美,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苏云忍不住想:难道,学好英语不为人知的秘诀,就是至少要在课堂上打一次瞌睡?

玩笑归玩笑,这次奇遇还是给苏云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张丽娟的认可,如同春风化雨,无声滋润着苏云的心田。

但当相似的场景出现在音乐课堂,看到宋晓曼同样从面无表情到不可思议,苏云心中却有些五味杂陈。

起初,苏云为宋晓曼的反常神态感到窃喜,因为这意味着宋晓曼认可自己的唱歌实力。

可没过多久,苏云的高兴就被顾虑代替。毕竟两人之间尚存误会,苏云担心宋晓曼名义上选她进合唱队,实则只是创造机会,以报复自己在公开课上的不举手行为。

反复思量后,苏云又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狭隘。因为除了她自己,班里还有其他同学也被选中,而他们此前均没有任何得罪宋晓曼的举动。若真想刻意为难,宋晓曼根本没必要这样大费周章。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苏云在合唱队的每一天都尽量小心谨慎,以防被宋晓曼找到细枝末节,从而借题发挥。无论是例行练声,还是学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让我们荡起双桨》《黄帝颂》等,又或者是编队、训练站姿、模拟上下台、定制演出服、提前彩排以及正式参与拜祖大典,苏云都力求尽善尽美。小小年纪的苏云,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敬业精神。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编队时,原本年纪小、身高不占优势的苏云,按照惯例只能排在台阶高处不显眼的边缘,却凭借在合唱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被合唱队一众老师编到了引人注目的首排。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云对合唱队的了解日益深刻。她意识到,这个横跨四个年级、拥有百人规模的庞大团体,其组织和运作十分不易,每一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都是个人得失优先让位于集体利益。因此,在合唱队众位老师眼中,除了指挥和领唱,没有成员能长期获得他们的关注,苏云也不例外。只要不出现大的纰漏,藏在人群中的苏云不必担忧。

苏云甚至有些遗憾,加入合唱队后,因为时间冲突,她不能像李茜和许婕那样继续做舞蹈队员了。可转念一想,合唱队队员人数之多、年级跨度之广、排练内容之充实、演出规模之宏大,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远非小小的舞蹈队所能比。更何况,与在舞蹈队经常“拖后腿”相比,苏云在合唱队明显更如鱼得水。

上四年级后,音乐课由另一位老师负责,苏云上课的心态比之前轻松了许多。这一年,在合唱队的排练教室里、在去豫州市录音的队伍中,苏云依旧能见到宋晓曼的身影,两人仍时不时有交集。但因为一直没发现宋晓曼故意针对自己,苏云心中的不安已逐渐淡去。

到了五年级,宋晓曼再次成为苏云所在班级的音乐老师,一周出现在五(5)班一次。与此同时,合唱队的日常活动依旧如火如荼,苏云每周见到宋晓曼的次数又多了起来。得益于大队长身份赋予的责任与荣耀,再次频繁地面对过往的恐惧与忧虑时,苏云仿佛披上了一层无形的铠甲,比曾经多了一些底气。

而一次偶然的机会,由于苏云对热播电视剧主题曲歌词的熟稔,竟在课堂上再次促成宋晓曼与她的互动。在苏云看来,这次时隔两年的互动极具历史意义,重新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那是一节普通的音乐课,课上主要学习民歌《凤阳花鼓》。当时录音机里的版本是这样唱的:

“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哎哎哎哎呀~

得儿/另当/飘一飘,得儿/另当/飘一飘,

得儿飘,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飘/飘一飘,

得儿飘/飘一飘。”

<p style=";font-famil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