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婉清扬的头像

婉清扬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10
分享
《生长》连载

第二十二章 优秀小演员(下)

没有哪一年的拜祖大典比丙戌年的这次更让苏云印象深刻了,可她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参与其中。“吉兆”发生的同时,苏云正端坐在与黄帝故里只有一马路之隔的北街小学六(3)班教室里,思绪早已飘到了门外。

苏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去年毕业班的学生可以参与合唱队的排练与演出,今年就不行呢?难道是因为《黄帝颂》换了新版本,排练所需的时间比以往大幅增加?还是学校原本就有规定,毕业班学生不能参演,只有苏雅琼那一届属于例外?

苏云不由得怪自己前两年没有仔细观察,以至于不能得知准确答案。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重要了。当得知不能继续参加合唱排练的那一刻,苏云就已经明白,她做不成“优秀小演员”了。

固定在座位上的苏云,一边听着窗外模糊的声音,一边推测大典进行到了哪一阶段,仿佛有人给她布置了任务——完成了,就能弥补潜藏在心中的遗憾;完不成,此生便与拜祖大典再也无缘。

其实,苏云本没有刻意关注拜祖活动。只是,大典正式举行的前几天,有关合唱的种种消息便陆续飘进她的耳朵,不断勾起她的好奇心:

听说,《黄帝颂》歌词改成四个字四个字的了;

听说,合唱新增了大学生;

听说,演出服装跟以前的大不一样;

还听说,国家电视台要来全程直播,参加演出的人可以在国视露面……

等到农历三月三这天,好不容易熬到中午放学,刚一到家,苏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这时,国家电视台的直播早已结束,好在山河省、豫州市和轩辕市电视台的报道仍在进行,苏云也不算扑了个空。吃饭的当口,苏云知晓活动现场出现了此前从未有过的“彩虹”。与此同时,她也终于听到了新版《黄帝颂》。

“天地玄黄,东方曙光;

文明始祖,中华炎黄。

薪火相传,盛世未央;

华夏各族,中原家乡。

和平天下,国运兴昌;

和睦百姓,社稷安康。

有熊拜祖,弥之高仰;

同根同源,龙族荣光。

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

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吾梦吾向往。

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

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吾梦吾向往。

祈福九州,祥和无疆;

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护佑中华,盛世运昌;

护佑子孙,永续辉煌。

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

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吾梦吾向往。

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

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吾梦吾向往……”

出乎苏云的意料,新版颂歌不仅歌词朗朗上口,旋律更是神圣悠扬。即便她是旧版的演唱者之一,也不得不承认,新版文化气息浓郁,让人耳目一新。

第二天是周六,李林梅照例到南街探望田文秀,恰逢苏云正聚精会神地观看轩辕市电视台播放的新版《黄帝颂》,就问苏云会不会唱,唱得怎么样。听说苏云不仅会唱,还是北街小学合唱队老队员,参加过三次拜祖大典,李林梅就让苏云一句一句地教她,还鼓励苏云,说等苏云长大一点,可以报名参加《超级女声》。

这时的苏云还没看过这个节目,却在潜移默化中听会了节目相关的热门歌曲,比如《想唱就唱》《酸酸甜甜就是我》,对几位知名选手也略有耳闻。可听了李林梅的话后,苏云却没有报名的想法,比起站在《超级女声》的舞台,她更希望自己还能参加拜祖大典。

这天,除了循环播放颂歌,轩辕电视台也多次回放了拜祖大典直播,不用上学的苏云自然没有错过。仔细观看回放后,苏云发现了这年拜祖大典与以往不同的细节。

就拿第四项仪程来说,通常都叫“净手上香”,这次却改名为“点火上香”。原来,主办方请来了连续夺得悉尼、雅典两届奥运会金牌的山河籍跆拳道姑娘陈中,安排她在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炳昆先生等人敬香之前,点燃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圣火,提前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预热。

而到了第六项“恭读《拜祖文》”,以前在现场听不懂意思还嫌占时间的苏云,这回坐在电视机前,反倒能听完所有内容:

“春风荡漾,万象更新。维公元2006年3月31日,农历丙戌年三月初三,山河省省委书记、山河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广春,谨代表山河省九千七百万人民,和今天参加拜祖的全体嘉宾,在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古都——轩辕市,拜祀始祖轩辕黄帝:

‘具茨巍巍,溱洧泱泱。轩辕之丘,天降轩皇。

圣明睿智,光耀朝阳。赫赫伟绩,惠泽八方。

先民之世,天蛮地荒。继炎而起,肇造华章。

甲子算数,律吕岐黄。六书制作,文字辉煌。

舟车指南,五谷蚕桑。修德振兵,铸鼎开疆。

设官司职,政体滥觞。宇内一统,万民景仰。

二十五子,分姓六双。代代有继,尧舜禹汤。

龙脉赓续,乃至今昌。世界文明,彰显华邦。

三个代表,指明方向。立党为公,民本至上。

改革开放,人神共襄。多党合作,国是共商。

发展经济,民富国强。先进文化,人人分享。

神六飞天,民气高昂。中华儿女,再谱新章。

炎黄子孙,五洲六洋。海外同胞,念祖思乡。

海峡两岸,骨肉情长。统一复兴,义不容让。

科学发展,振兴总纲。中华民族,雄立东方。

中原儿女,奋发向上。农业先进,工业兴旺。

科教发达,环境优良。社会和谐,人民安康。

英才辈出,自强争光。中部崛起,指日可望。

黄河滔滔,嵩岳茫茫。缅怀祖德,光大发扬。

谨告我祖,伏惟尚飨!’”

不过听归听,彼时六年级的苏云依旧听不懂这些文言,省委书记不标准的普通话更是大大增加了理解难度。直到十几年后,苏云为了写作,搜集整理了拜祖大典前后二十余年的资料,仔细看过每年更新的《拜祖文》文字,才终于知道这漫长的几分钟究竟讲了什么。概括起来就是:历数人文始祖之功德,详述后世继承之作为,展望中华崛起之宏图,表达期盼大同之愿望。

整理资料时,苏云注意到,《历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概况》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2005年9月,时任山河省省委书记的徐广春同志在轩辕市调研时提出,要打好黄帝文化牌,以黄帝故里开发和举办拜祖大典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山河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2005年底,山河省省委提出要发挥省政协优势,形成一个‘党政主导、政协主办、豫州承办、部门配合’的办典模式。遵照省委指示,2006年初,省委组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山河省组委会,自当年起拜祖大典升格为省级(省政协)主办。此后,又逐步发展为由山河省政府、山河省政协、国侨联、国台联、国侨办、华夏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豫州市人民政府、政协豫州市委员会、轩辕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格局。”

苏云这才知道,从丙戌年起,拜祖大典规模大升级,成为前后几十年拜祖大典一个盛大的转折点,离不开当时这位口音略显奇怪的山河省省委书记。是他在任期间,大力发展山河省文化产业,让隶属于山河省的轩辕市,逐渐成了人文始祖的朝圣之地、姓氏之根的寻根之地、文明之源的博览之地、文化产业的创新之地,让轩辕市在华夏大地新时代文化版图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位置。

丙戌年拜祖大典十六年后的壬寅年,这位曾经的山河省省委书记,因病医治无效在豫州市逝世,享年77岁。山河日报《徐广春同志生平》给了他这样的评价:

“……推动山河省在全国率先免征农业税,提出由‘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转变的战略构想。特别是把文化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挖掘山河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提出‘一部山河史,半部中国史’重要论断,为推动山河文化创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走出一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事、以文化财的新路子。带领山河省成功实现由经济落后省份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由温饱不足的省份向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由传统农业省份向新兴工业大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从正面倡树了山河的形象。”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苏云逐渐懂得,那些能在三月三当天出现在拜祖现场,并且叫得出名字的嘉宾,无一不是在各自的领域中熠熠生辉、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过深入影响的人物,值得被后世了解和尊重。而那些在历年盘点中还能拥有一席之地的人,尤其值得被铭记。

但那时的小学生苏云还不关心这些。在那个阶段,她最在乎和关注的,还是曾经跟她密切相关的“吟唱颂歌”。苏云继续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等待此前萦绕在她心头的诸多谜底一一揭晓。

随着歌声的响起,苏云发现,她曾经熟悉的仪程,变得大有不同:

合唱舞台有所变化,不再是主舞台东侧,而是拜祖广场南边、故里祠北侧的黄帝宝鼎坛区;

合唱人数显著增加,除了北街小学合唱队的学生,还新增了很多成人,站在后排高处的台阶上;

合唱站位宽松许多,不再是侧身人贴着人,而是改成两人中间留有一人宽的距离,前后排交错站立,无论横看、竖看、侧看都整整齐齐;

合唱服装造型也大有调整,小学生穿着白裙子白丝袜白鞋子,用红丝带缠单马尾,一片白中带抹红,成人则身穿青绿色衣服,整体飘逸灵动,颇有古风……

没去成现场的苏云,一直期待在电视上看到熟悉的面孔,仿佛这样就能维持她与拜祖大典的联系。结果,好不容易出现北街小学合唱队的近景,却是一排一闪而过的侧脸,根本没给苏云认出低年级同学的时间。

苏云想起在看新版《黄帝颂》MV时,她曾意外发现,里面有她往年合唱的近景,时长大约一秒钟。于是忍不住好奇:倘若这次她仍能参加拜祖大典,国家电视台会不会也给她一些镜头?

丙戌年拜祖大典六年后,刚成为国家传媒大学大一新生的苏云似乎得到了答案。

十一国庆节当天,凭借学校军训标兵的身份,苏云有幸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首都各界代表共聚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首都各界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与全国人民共同缅怀为国家人民解放事业和共和国建设事业献身的烈士们,因而有了出现在国家电视台直播画面中的可能。

敬献花篮仪式由北京市委书记郭锦隆主持,仪程比拜祖大典简单很多,只有三项:奏唱国歌,全场默哀,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并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但敬献花篮仪式的规格却远超拜祖大典。

就拿出席的嘉宾来说,中共中央政治局九大常委全部到场;此外,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以及中央军委委员,以及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和北京市负责人,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

仪式用到的九个花篮也各有渊源,分别由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首都各界人民群众、中国少年先锋队敬献。

现场的十个方阵则汇聚了首都各界人士,分别为老同志代表、劳模代表、首都市民代表、机关工作人员代表、解放军官兵代表、少数民族代表、武警官兵代表、大学生代表、工人和新农村建设者代表、中学生及少先队员代表。据介绍,出席敬献花篮仪式的群众共有3600名。

至于媒体报道方面,敬献花篮仪式自然也备受重视,全程由国家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等外语频道进行现场直播。

此前,苏云从未想过,她会因为军训表现良好,初到首都,便能跟国家领导人参加同一场活动,短暂出现在同一片天空。活动开始的前一天,她跟苏建林打电话时,还兴奋地提醒苏建林,记得在电视上找寻她的身影。苏云所在的大学生代表方阵,统一穿着白衬衫、黑裤子、黑鞋子,将在第三项仪程时跟其他方阵一起,排队走向并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因为一大早就要坐着学校的大巴车出发,苏云不得不放弃了大学舍友组织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全宿舍到天安门广场刷夜看升旗仪式。

事后,苏云听舍友们绘声绘色地描述,北京十一的凌晨是多么地寒冷,广场上等待看升旗的人群是多么地拥挤。她为错过宿舍的第一次集体活动感到遗憾,却没有因此而懊悔。早在一个多月前,苏建林送她到首都上学,从车站去学校的路上,大雨不止,行动不便,他们便临时住在了天安门附近的宾馆,起了大早,看了升旗。

这次敬献花篮仪式仿佛是苏云六年前的遗憾得到了回响。可惜,苏云依旧没能实现在国视拥有镜头的愿望。事后,据苏建林反馈:电视里人太多了,根本看不清谁是谁。

经此一事,苏云明白,假如六年前自己真能站在拜祖大典现场,结果大概率没什么不同。毕竟,国家电视台的定位摆在那里——作为正部级的新闻舆论机构和思想文化阵地,国家电视台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功能。其镜头对准的各类活动,如敬献花篮仪式这样的国家级政治祭奠,旨在缅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牺牲的英雄,凝聚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在这样宏大的叙事下,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年轻参与者,怎么可能轻易进入它的视野呢?

除非,参与者身上有着“特殊”的符号,足以与这份宏大产生联结。

后来,敬献花篮仪式每年仍在举办,细节也有所调整,苏云却不再有机会继续参加。关于它的起源和演变,苏云在2014年发布的一篇名为《烈士纪念日 七常委向人民英雄献花篮》的报道中找到了答案:

“来自新华社的报道显示,200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

自此以后,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这5年的10月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篮。

今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因此,今年的纪念活动比往年提前了一天,没有在10月1日国庆当天举行。”

原来,苏云参加的这一次敬献花篮仪式,满打满算才是举行的第五次。两年后(2014年),仪式的举行日期提前一天,这一年的9月30日成了国家首个烈士纪念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