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蓝星的头像

蓝星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04
分享
《敦煌遗书》连载

第三章 唐皇帝频服丹药意外殡天 韦贡士下邽读书谋寻出路

1

唐大中十三年阴历八月。

夕阳西下,长安太极宫穹顶一束金光掠过,天色将暗。皇宫高墙外,宵禁前,急着归家的贩夫走卒吆喝声不断,坊市依然熙熙攘攘。外面的喧嚣越不过皇宫高墙。皇宫内廷显得异常安静,还透着几分冷清、凄凉、惶恐。几位太监守在长生殿寝宫外忙乱着。

卧病寝宫的大唐皇帝李忱服丹药三年,中毒已深,疽发于背,发髻散乱、形容枯躁,躺在龙床不能上朝已1月有余,十分虚弱。

49岁的李忱在位13年,床头的《贞观政要》已翻阅无数遍,纸张已卷起毛边。一股阴风吹来,李世民挂像在风中摇摆欲坠,寝宫弥漫着凄冷气息……

李忱费尽全力伸手攥住放在身边的《贞观政要》。回想过去,一切历历在目:

场景一:李忱即位第二天就下旨,免去了李德裕中书侍郎、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务,一贬再贬,牛李党争慢慢平息。

场景二:任用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为尚书右仆射,授金紫禄大夫,封太原郡开国公。对其5年13次升迁,位居四辅之首。

场景三:大中八年(854年)正月,李忱颁布《洗涤长庆乱臣支党德音》,对所谓“元和逆党”宣布大赦:“长庆之初,乱臣贼子,顷搜擿余党,流窜已尽,其余族从疏远者,一切不问。”宫内宦官中的异己已基本清除殆尽,控制住内廷局势。

场景四:外无边患,内无战争。应张仪潮请求,出兵牵制吐蕃边防大军。张仪潮顺利收复敦煌以及自唐代宗时期便被吐蕃奴隶主占领的河西地区、陇右地区(今甘肃大部、新疆东部),重新开通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以及与中亚各国的交往要道。

场景五: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任用令狐綯为宰相10年,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是太宗李世民第二,是从困局中拯救大唐王朝的好皇帝。

……

可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只能写入薄薄的史书,与自己无关了。自己还有许多遗憾还没有实现,也无力顾及了。

病床上的李忱视线渐渐模糊,手在空中乱抓,口中嗫诺着“丹药!丹药!”

太监急忙跑着去宣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及御医李玄伯进献丹药!

李忱弥留之际,气息微弱,身不能动,断断续续叮嘱内枢密使(宦官)王归长、马公儒及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立……夔王……李滋……为太子……

三人跪拜称“唯!”“唯!”“唯!”偷偷相互对视,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穹顶最后一抹金光在宫殿最高处的龙兽、骑凤仙人上散去,《贞观政要》滑落床边,李忱的手却慢慢垂了下来,似乎想抓住什么,最终却无声无息慢慢下垂。

2

长安城外的华州府下邽天朗气清,绿野无边无际,韦范弟弟韦蔼不小心打翻了母亲辛苦酿制的米酒,呆站在原地。母亲闻声赶来,看到满地的酒水,顿时火冒三丈,举起手就要打弟弟。韦范见状,立刻挡在弟弟面前,说道:“娘,是我没看好弟弟,您要罚就罚我吧。”母亲看着韦范坚定的眼神,又看看哭泣的弟弟,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她叹了口气,放下了手,说道:“罢了罢了,以后做事都要小心些。”在韦范的担当和调和下,家中又恢复了往日的温馨。

韦范站在屋顶,望着山影朦胧的少华山发呆。自己人生之路就像雾一样迷茫。南望少华山和华山在云雾中峰势相连,遥遥相对。向北,长寿原的草木庄稼生机勃勃。

韦范不由长叹命运如此不公,我的出路到底在何方……白居易当年也住在下邽,16岁就能写出《赋得古原草送别》,二十多岁就考中进士。反观自己,23岁了还在下邽茅屋蜗居,考公无望,进不了朝堂。若能当个吃皇粮的小官吏也可,可都没着落。

韦范年幼时居于长安,父亲识字,年老体衰,无正经过活职业。父亲带领妻子和两儿两女移居居下邽种地为生,不几年就病逝了。家族没落,没有功勋先辈依靠,也没有入仕做官推荐人。只能通过科举考试,鱼跃龙门,成为朝廷的官员,还能荫及子孙。

弟弟韦蔼、妹妹韦蘅年纪尚小,母亲在家忙碌,每天做饭、织布还耕田,养活几个人。

十年寒窗,过了解试,考公未成,仍无结果。祖上教我读万卷书,心中自由丘壑。韦范从小学习儒家大经、中经和小经,律学、书学和算学,但对律学(法律)、书学(书法)和算学(数学)不感兴趣,眼看往日同窗有的已经考上明经科,自己还在专注地为考进士科奔波。人们都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不是自己的路走错了。自己选的路,只能自己走,自己酿的酒,再苦也得自己喝。

韦范吟唱白居易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驱除烦心事。

当天和几位青年说好,结伴进少华山采山货、打猎。要是进山合伙能打一头野猪,够几家吃好久。打了野兔,能吃肉,还能卖兔皮,赚钱养家。采了蘑菇等山货,还能卖钱贴补家用。

天刚蒙蒙亮,23岁韦范已准备好了绳索、砍刀、干粮,扎好了绑腿。今天要结伴进山。弟弟韦蔼、妹妹韦蘅睡得正香。母亲已经做早食,喂猪。

韦范出门带上门扣,往村口大树下走去。邻居家的狗趴在门口摇着尾巴,看着韦范东去,没有发出声响。

还未到村口,老猎户何阳高大的身影在鱼肚白光中化作剪影,格外显眼。走近一看,何阳头缠顺风幞头,身穿圆领开衩齐膝衣,腰扎牛皮带,脚穿麻鞋。一边肩上斜挂一盘绳子,一边肩上背着一张黄杨弓。后腰挂着箭壶,满插十几支自制羽箭。一手持一柄双股铁叉,一手牵猎犬。还有李响、赵无双、杨华周、刘路,也都拿着长矛、扁担、绳索、砍刀等猎具。

何阳近50岁,打猎为生已有20多年了。年轻时就跟着爹爹、爷爷打山货,经验最为丰富。这些年,每年能打十几头野猪、小山货月月都不断。李响、赵无双、杨华周30几岁,算是何阳的徒弟,跟着何阳打猎也有几年了。刘路和韦范年龄相仿。刘路浓眉大眼,膀大腰圆,力气大,是个进山打猎的好苗子。韦范是个读书的,这次跟着去,主要是采山货,熟路子。

何阳看人到齐,特意交代。进山后要少言语,跟着走,别掉队。山里一转完就找不到人。说话容易惊吓到猎物,弄不好空手而归。山中野兽多,一定要小心。走路要看准路,看不准路不要迈步子,容易拐脚受伤……

何阳交代完便打手势让大家跟着他走。

几个人默不作声跟着何阳向山里走去。

金氏村离山不过几里地。不知什么时候,村民为了方便进山采蘑菇、挖山货、打野物,修了一条很长便道。进山省了不少时间,还方便从山里往外运山货。说是便道,其实也是人们在难走的地方丢了踏脚的石块。绊脚的杂物顺带清到了边上。

不到一个时辰就进山了,路开始难走起来。几人踏着前人步道走了两个时辰,树林越来越茂盛,只见层峦叠嶂,群峰竞秀,山势峻险,沟谷幽深,河水奔流,远处深谷白雾渐起。听见密林中时时传来幽鸣,附近有动物刷刷地蹿过的声响。

韦范走得气喘吁吁,何阳倒是动作平稳利落,脸不红、气不喘。其他几人还好。何阳招呼大家坐下来休息一会。韦范拿出带来的面饼,掰成几份分给大家充饥,何阳拿出肉干让大家尝尝。

忽然,前面小路一只野兔钻进灌木丛,紧跟着掠过一团金黄的影子——竟是只大花豹!花豹看见几个人突然停了下来,立在在半掩的草丛中,几人都屏住呼吸,盯着花豹。豹子看起来很很健壮。它的头很小,脸上有许多黑色的斑点,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进去,射出尖锐的目光。两只眼睛金黄发亮,一对毛茸茸的耳朵不停地动着,边喘着粗气边露出锋利的牙齿,死死凝视着几人,像是随时怒吼着扑过来。几个人谁也不敢动。韦范慢慢地摸出火折,吹出烟雾,烟火一起,花豹果然迟疑了,转身窜进树林深处。

何阳走过拍着韦范的肩膀直夸:“好小子,脑袋瓜子灵光!怎么知道打火折?”韦范说,“刚才想起书上说‘虎豹怕火’,才打了火折。”

经过这次遭遇花豹,众人才知打猎有多危险,随时都有被咬伤或吃掉的风险。几人更加小心。

走了约又一个时辰,何阳示意大家停下来。他发现了野猪新鲜的蹄印和粪便。何阳悄悄爬上一棵树,瞭望林间。突然,不远处灌木丛草木有异样晃动,看样子有动物经过。何阳慢慢溜下树,让两人一组,藏在大树后下了套索。何阳在绊索后拿着铁叉等待。伴随着窸窸窣窣声音越来越近,韦范嗓子里面干干的,使劲咽唾沫。一头野猪亮着獠牙缓缓走来,警惕的抬头四处张望后,继续向前。幸亏大家按照何阳的办法在身上和所带器物上抹了泥土,不然,野猪肯定能闻出味来。野猪进了套索,两边人一齐拉索绳套子,何阳的钢叉刺向野猪脖颈,野猪惨叫声挣扎。转瞬,后面窜出几头不大的野猪,冲向几人。几人被惊得四散逃跑。

韦范窜入灌木用劲向前奔逃,灌木枝叶划伤了手背都感觉不到疼痛。不知趔趔趄趄跑了多远,突然脚下一滑,坠入山谷。

3

迷迷糊糊间,韦范醒了过来,看着周围茂密的草丛,自己不知身在何处。摸了摸全身,没有剧烈疼痛。试着站立,还能站起来行走。查看全身,只有肘部和肩头有擦伤,感觉烧辣辣的。看着连绵起伏的大山,要出去就要找到路。哪里去找路?先恢复一下体力,腰间干粮袋还在,绳索和砍刀早丢了。

吃了面饼,韦范感到浑身有劲了。要找到路,就要登高看清山头走向。韦范抓住灌木枝和长草,慢慢向山上爬去。山太陡,无法上去回到原来的地方,只能绕山前行。一会儿,看到另一座山头隐隐约约有一院禅寺。韦范长舒一口气。

韦范走了半日,日头向已向西,大概从巳时到酉时才到寺院山门,到抬头眼见上写“潜龙寺”几个大字。

潜龙寺坐北面南,居于崖顶之上,处在群峰之间。寺庙环境清幽。韦范踏入寺庙,立刻被这里宁静祥和的氛围所感染。

刚进庙门,就被小沙弥拦住了:“敢问施主因何而来!”小沙弥正问着,一位白髯老和尚走出殿门,拄着锡杖慢悠悠走来:“我乃本寺主持智空。施主可是为‘何去何从’四字而来?”这一句话,说得韦范膝盖一软,差点跪地上。韦范知道,50多年前,以前寺院没有主持一职。约50年前,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大唐全部推行主持僧职,以维持寺院秩序。佛教对释迦上首弟子的尊称为长老。韦范称智空为长老。

禅房里,韦范向智空长老讲了自己的困惑和到禅寺的原因。

智空长老说,潜龙寺建于东汉初年,是中国最早的传教寺之一,因汉皇帝刘秀避难藏匿于此。所在山势如巨龙。其子刘庄(汉明帝)为报答此地潜藏先父之恩,建造佛寺,名为潜龙寺。人人都有迷茫之时,顿悟就在你落难和艰难之时。

智空长老煮着茶,慢悠悠开口:“贫僧观你面相,骨相清奇;听你谈吐,胸有丘壑。只是心中执念太重,犹如乱麻。”韦范忙问:“如何才能解开?”长老指了指窗外:“你看那山间云雾,聚散无常;可山始终在那里。读书求仕,就像攀这座少华山,路再难,只要脚不停,总能登顶。山一直在那里,人要是意志不坚定,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无定力,一直绕山转,永远也攀登不到山顶。”韦范似乎开窍了一些。

韦范到寺院虽安心了,但何阳几位已经失散,不知都在何处。但也无法去找寻。长老劝导韦范先住在寺院,静待明日。

韦范一夜辗转反侧,担心何阳几位安危,迷迷糊糊中半睡半醒挨到天明,辞别智空长老。智空长老嘱咐,一定沿现有小道下山才能出山。给了他干粮、茶水,还有长棍,用作防身。

韦范走了半日,看到前面小路边有个小平台坐着几人。走近一看,正是何阳几人,边上还绑着一头没了声息的野猪。

何阳几人惊喜万分,述说他们绳索幸亏系在树上,才套住野猪,没让逃走。几个小野猪发疯冲来时,他们散开时大声喊叫,惊吓走小野猪,大野猪被何阳铁叉炸中脖脖颈,流血而亡。冲散的几人陆续闻声找来,就是韦范未寻到。韦范也述说了失散后的经过。几人唏嘘不已。

何阳说,那长老本是我的师兄,在裘甫军中效力月余,看败势已现,退出后归隐寺庙。

韦范在下邽已经就听说,裘甫率领数百人起事,多次击败官军,震动浙东。

韦范帮着何阳等几人抬野猪返回下邽金氏村。一路趁休息时间,采了一些蘑菇。

回到庄里,何阳给大家分了四条野猪腿,自己拿了头和猪排骨。几人都嫌何阳分给大家的多了。因为没有何阳,这头野猪不能猎来。何阳坚持给大家多分一些。这也是大家爱跟着何阳进山的原因。

韦范拿回家野猪前腿和一些山菇,家人喜笑颜开。

在母亲张罗下,韦范娶了下邽同村女儿。岳丈家也不富裕。

随着季节的更替,少华山迎来了山货丰收的时节。下邽镇的村民们纷纷结伴上山采摘。韦范为了养家,也时常跟着村民们一同前往,以后都在进山不深处采山货,为家里增添一些收入。

不日,母亲病重而亡,韦范办了丧事,一边在家居丧,一边劳作照顾家小和弟妹。

少华山巍峨险峻,山路崎岖难行。韦范经常背着竹筐,小心翼翼地在山间穿梭。一路上,他和村民们有说有笑,学习着辨认各种山货。然而,在一次采摘野果时,李响和刘路因为片蘑菇争抢厮打起来。刘路鼻子都见红了。韦范赶忙过去制止,两人谁也不让。韦范不小心脚下被石头上绊了过去。他的手臂和膝盖都被石头划伤,鲜血直流,好在头部没有受伤。李响和刘路也停了厮打,双双过来扶韦范。韦范咬着牙,强忍着疼痛说道:“我没事,你们别担心,继续采摘吧。”李响、刘路都有些不好意思。在两人的帮助下,韦范简单处理了伤口,又坚持着一起采摘野蘑菇。

这几次经历,韦范更加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人们的欲望,为了一点李益,再亲近的人也会起争执,甚至动手相残。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