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迎河子的头像

迎河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10
分享
《大地的呼唤》连载

第一章 序:书写的酸甜苦辣

乡村一直是我选择和专注的方向性创作主题。已经出版的10多部文学作品全部是乡村背景下的苍生万物。山川河流、阡陌田野、荆棘藤蔓、风霜雪雨、春夏秋冬、人间烟火和五谷六畜,这些唯有乡村才最丰富的生活元素,并且由农民独立品尝的酸甜苦辣,构成我创作不同体裁作品而获取的全部内容。40年的文学路上,哲学眼光与艺术手法使我以纸墨呈现的形式,形影不离地在感性中惯性书写,在书写中理性升华,感觉自己像一位无忧的歌者,于山岗上、丛林中,于小河边、杨柳下,于古井旁、篱笆外,还有在芳香的泥土里,烂漫的山花里,飘散的炊烟里,朗朗的笑声里和忧愁的面孔里,跟着与市井截然不同的悠悠岁月,放足于广袤无垠的乡村大地,迎送这里头的每一寸光阴,打开嗓门,对着太阳月亮和星星,唱颂高亢嘹亮的时代歌声。

在已出版的《乳臭未干的岁月》《屋檐下的修行》《躁动的山乡》《无悔的真诚》《生命的邂逅》《高山放歌》《我心飞翔》《走进心与心》等多部文学作品。我长期专注于“三农”题材文学创作,充当当下唤醒过往情感与代入集体回忆的乡愁拾穗者,较为系统完整的记录了中国中部地区的乡村地标和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乡村“断代史”,以历史文化生活样本的形式,展示和呈现了当代青少年励志电影与同名小说《乳臭未干的岁月》,两次获得国家电影局备案拍摄,图书发行量三年突破五万册。我坚持追逐先祖洪迈创作风格与笔触,审视、捕捉与摄入当代俗世中朝圣者的独特镜像,把《屋檐下的修行》谱写成了一曲完全属于这个时代向上向善的生命赞歌。我力求用优美而感性的文笔,展现汉语美感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导向。仰敬皇天,俯捧后土,为乡村立命,与苍生为伍,执著于人生本质与意义的探寻,用正义之水荡涤泥沙与尘埃,借柔嫩的春风吹拂杨柳和飘散炊烟。笔涉小说、散文、诗歌、歌词、小说多个艺术体裁,泥土芳香在我的所有作品里散发,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的文化需求,强大、旺盛的生命力,奏响了回荡在前行路上的时代歌声,我在乡村生活独特的情绪积淀和洇浸乡土丰盈与贫乏的书写中,轻易发现并接受了那些潜在与流动的乡音,试图构筑一部部入情入世的奇诡变幻的人生记忆,于明暗交错之中,闪现仍在继续着的人性理想主义光芒。

这倒不是姿态的做作,也不是跟风似的刻意追逐一种所谓时尚的东西。而是我的身世、经历所衍生的乡村情结激发了挥之不去、弃之不舍的创作情感,以致我的作品的每字每句没有离开“所有农民都是演员”的乡村舞台,耳闻目睹了一幕幕听不够也看不够地缠绕在黎民百姓里里外外的乡亲、乡情、乡音、乡遇、乡逢、乡思、乡愁之类的乡村故事。我天生热爱并沉浸于这个群体,在这个特殊而多见的生活过程中演绎出来的阳春白雪。他们的满足、他们的勤劳、他们的互助、他们的胸怀和他们幸福而称心地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境界,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不停地催着我去欣赏,目不暇接的场景与画面,给了我数不清的痴迷,太多太多的陶醉简直让我醒不过来。

作为一名熟识乡土生活气息和拥有乡村生活资源的作家,面对日益叠加和累积的随处可见的乡村小伙与城里姑娘通婚、农民分布城乡的多处住所、农民与城市居民衣着的同一性、乡村放射状的超市与货币支付的数字化、“快递哥”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穿梭,以及他们在风格各异、乍一看会使你误判为异域风情的别墅里洋溢出的他们对现代生活品质的认知与追求等等这些千姿百态的乡村现象,如果作家审美疲劳甚至麻木不仁,不用饱蘸激情的笔墨讴歌与赞扬乡村文明史,不仅是文化的愚钝,而且还是对文化的轻慢。

因此我认定,把文学的笔墨写在万紫千红的乡村沃土上,必须成为我的文化使命,责无旁贷地扛在自己的肩上。正由于此,我将一个个原汁原味又向上向善的乡村生活中的人与物,无一例外地当作创作的源头与原型,一如既往认真地扮演一位俗世中的朝圣者,手持一支祈福的“转经筒”,或小说,或诗歌,或散文,或报告文学,或歌词歌曲,或长篇小说,借助多种平面媒体,虔诚地向中国大地上的“三农”主体致以崇高的敬意。诸如《乳臭未干的岁月》《山那边的樱桃树》《生命的邂逅》《无悔的真诚》《屋檐下的修行》《山谷里的蕙兰》《光芒》《致家乡.站在这边望那边》《老牛的悲哀》《冰天雪地里的那户山民》《我不是最后的芦苇》《六十乡愁》《山影》《多情的彝水河》《茅坪情》《无悔的真诚》《山里月儿亮堂堂》《卖西瓜的小女孩》《山上山下都是歌》《云中天潭》《生命的搭救》《捏着母亲的小脚入眠》《荆山劝酒歌》《满山红》《我的爹啊我的娘》《天上杨柳》《永不凋谢的丁香花》等许多文学作品便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真实写照。其中,《乳臭未干的岁月》入围2018年度湖北省农家书屋图书备选目录、2021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初选目录;《山谷里的蕙兰》和《生命的邂逅》分别入围2022年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类和散文杂文类初选目录;《山上山下都是歌》荣获2019年湖北省“131”文化工程原创音乐最高层次奖、2019年中国村歌大赛创作奖;还有反映乡村中学生宏伟理想和高远志向的歌曲《青春永驰骋》,继获得“词曲中国 . 原创词曲大赛”金奖之后,香港卫视文旅台面向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多次放送。

我坦率的承认,这里面的主人公曾经在不同的环境里走着不同的路。有的在夹缝中生存,日子的艰难让人不可想象;有的冒着风雨,电闪雷鸣让他们不知道向何处去;有的地提着满是泥泞的双腿,在黑夜里寻找光明……

总之,已经远去的生活难题总是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眼里曾经挂着两行辛酸的泪,手里曾经捏着一本难念的经。当时的情境,让人感到他们的浑身上下全是痛,似乎让人不知道猴年马月才是他们的出头之日。无奈的呐喊与呻吟,有时候真的会震撼苍穹。但后来,勤劳的秉性、抗争的骨气和节俭持家、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逐步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处处盛开生机勃勃的乡村之花,让他们拾回了他们应有的丢失已久的人格和尊严。

2022年2月,我和一位乡村教师饶有兴趣地聊起了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这个话题。我们越回忆过去许多农民家庭的贫穷与不幸,越感到当下农民生活巨大变化的着实了不起。之后的时间,我分别到山区、丘陵,走村串户,与不同年龄的干部老师农民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座谈。如此使我得到的,远不是这些拈来的素材,而是了解了当代中国乡村进化过程中所创造的文明史。这种文明史在之前是不具有的,在当下是空前的,在未来是可以承前启后的。我在作品中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贫穷与幸福、旧时代产物与新时代进步的对立统一关系时,非常感谢这位乡村教师给我讲述的一个叫黄开运的人的故事。当时一听完,我就表现出了迫不及待的创作激情。回家的路上,我的构思无比兴奋,一条清晰的创作路径在我心里渐渐形成,当晚我便进入了创作状态,沿着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指引的方向,开始创作这部反映新时代乡村农民幸福生活的中篇小说。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以“黄开运和他的哑巴女人”为主线,不惜笔墨,递进铺陈,在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时空中穿越:

“饥饿与寒冷→卑微与歧视→爱恋与嫌弃→为了延续香火,上门女婿和哑巴姑娘成婚,改名换姓,“倒插门”和哑巴姑娘成婚→情投意合不离不弃→肢体语言下的夫妻生活形式→文盲的父亲与大学的儿子→知识改变命运,儿子成了南方高端企业的科技带头人→百万年薪彻底告别了贫困→儿子娶回了当年不嫌弃黄开运贫穷而被自己的父母强烈反对的英子姑娘的女儿→去年,婚庆的酒席摆在大海边→英子亲自安排自己的女儿,请来哑语翻译老师,同声翻译哑巴婆婆的在婚礼上的发言,成了广播电视上的新闻人物→之后一对双胞胎降临人世→今年,为了光宗耀祖,黄开运先是盖起了一栋中式别墅→现在,又在家里为双胞胎生子置办酒席→哑巴妻子的舅舅提议大地的呼唤,回归黄开运的本姓→黄开运对黄家感恩戴德,婉言谢绝→黄家的当家人于心不忍,最后决定两个孙子各取一姓→两个孙子的名字分别叫做‘元’与‘亨’→随后鞭炮齐鸣,响彻云霄→红彤彤的纸屑像一张厚厚的红地毯铺在黄开运的门前→黄会说反哺家乡→自掏腰包40多万开始了为黄家湾300多户人居工程建设的蓝图→黄会说动员自己的同学为黄家湾设计人文景观全部免费→感动了县里,把黄家湾列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在黄家湾实现的建安税和营业税全部以奖代补给黄家湾,用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黄家湾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典范→在大地的呼唤的过程中完成了回报家乡的使命。”

这个完美的故事,是我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恰到好处地诠释于人世间的因果关系,天缘巧合了著名作家李春平倡导的“把乡村故事的诗意、格调和隐痛揉成一团去写”的创作理念。

创作的每一刻,我始终把那位既食人间烟火又有乡村情怀,还有厚重的乡村生活积淀的乡村教师当作这部中篇小说的第一读者,从谋篇布局到章节内容,从历史条件的局限到人物精神面貌的改变,从事件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启发性到作品的思想性、可读性和艺术性,不折不扣地统一于完全符合形式逻辑的情理之中,于2023年4月完成了这部20万多字的长篇小说的创作。

在这部小说中,我没有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和记录曾经有过和存在的乡村苦难,没有人为地把后来的幸福与之割裂开来,而是将苦难视为黎明前的黑暗,将幸福化作风雨后的彩虹。因为我认为,当时的苦难所孕育的向上与拼搏精神、所形成的奋斗理念与心理准备,浪潮般的推动和追赶着幸福的生成与到来。所以在创作中我没有在苦难伤口上撒盐,没有把乡村曾经有过和存在的苦难归咎于精神的颓废与惰性的使然,没有把后来的幸福当作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把历史的特定条件和客观因素所导致的乡村苦难视为后来幸福的动力和穷则思变的财富。由此跳出了自我迷惑的圈子,用第三只眼睛审读了乡村由苦难到幸福的演进过程,并且在“思路决定出路”的引导下,走出了“苦难救赎”的死胡同,让创作的翅膀飞向了“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蓝天白云。因此,我描写苦难,但没有把苦难当做诋毁人类聪明才智的证据和工具;我回望苦难这种形态,但没有把这种形态当做历史的必然而不可避免。我由此摒弃了文学创作上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不捏造,不杜撰,不脱离现实,在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基础之上,在缕缕阳光和习习春风里,巧妙而艺术的给纪实的人与物戴上了“非纪实”的皇冠,使“社会运行与控制机器”存在的必要意义在隐喻中得到了张扬。

2023年的春天与往年不同。它首先以风和日丽之气象和披荆斩棘之勇气,让人们欢度了一个没有压抑最为畅快的春节。我在这个优雅而浪漫的环境里读书与思考,在丰富和饱满《大地的呼唤》的故事情节中展开乡村变迁的宏大叙事,详尽记录历史长河的岁月档案,并且告诫自己不要被局限的创作心态所遮蔽,在谋篇布局上避免出遗憾。

文学历来是为社会进步和人的思想服务的精神食粮。《大地的呼唤》这部长篇小说秉持“释放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文学追求,致力于文学价值的提升和营养价值的供给。时代背景交代细致,事件脉络清晰完整,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交代与叙述既通情达理又扣人心弦,是我近年来用心创作的勉力之作。那些被岁月的风吹走了的乡村苦难,和在历史转折中向我们走来的幸福,《大地的呼唤》可以提供正面的思考与启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