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迎河子的头像

迎河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13
分享
《大地的呼唤》连载

第四章

黄开运只顾在家里忙着,路上发生的这些事儿,他啥也没有看到,啥也没有听到。

眼前的黄开运的家,确实是一幅清朗画面,仿佛一部尘封已久的时光相册,镶嵌着人间烟火的独特风景,看上去总是那么养眼。屋后的山冈、别墅、大树、炊烟,门外是望不到边的田野、篱笆菊、鸡鸣犬吠,阳光下吐丝的蜘蛛,还有棚圈里的牛羊,构成了春意盎然的简约素描和质朴镜像,呈现出美丽乡村的独有浪漫。它不亚于张灯结彩的夺目,超越了锣鼓喧天地张扬,姿态万千地装点着当下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之前,乡下的有些人总是向往城市生活,一幢幢的高楼大厦让他们心驰神往,耗尽一生的积蓄,到城里买一套豆腐块大的房子。还没住上几天,心里就开始后悔起来,发现过去拥有的那些天生的美好,远远地离开了自己。于是又回到了自己的八亩地,柴方水便,吃啥有啥,清新的空气比城里的饮料还要甜。现在看了黄开运的房子,再也不嫌弃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了。

陌生的外乡人都是局外人,他们不清楚这个湾子里的家长里短。面对一天一个变化的黄家湾,都在抱怨和怪罪自己村里干部“占着茅坑不拉屎”,不好好地为大家谋福利。众声称赞黄家湾才是他们日思夜想的“新农村”,才是端得上美丽乡村席面的一盘“看菜”。面对黄家湾日新月异的景象,看到了乡下的明天更美好的希望。

现在更不用说了,黄开运眼下的架势和他门前的场面,他们都料定了黄开运的家里今天必有喜庆之事。

黄家湾黄开运家里。

上午九十点钟的样子,二十几个客人陆陆续续地来到黄开运家里。

现在的农村,农忙农闲分得一清二楚,加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过去的犁耙、镰刀、铁锹、扁担,还有箩筐和背篓这些肩挑背扛的生产工具,早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彻底地结束了它们的使命。农村人再也没有了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累与忙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劳作方式成了当下农村尘封的历史。

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湾子里留不住年轻人,读书、参军和打工是他们的必然选择。他们前前后后地走出了这片天地,一年到头,都在各自的舞台和目标上闯荡和拼搏,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与自己的父母截然不同的天南地北。

时间长了,浪花淘尽英雄,外面的世界给了孩子们不同的回报。他们当中,一部分当了解放军指战员走上了国家公务员和人民教师的岗位,另外一部分则成了各类企业的打工人,有的还走上了高处,成了企业的老板和离不了的技术力量。

大年三十晚上守岁的那阵子,黄二爷给回来过春节的孙子们津津乐道地提起他小时候运输工具如何如何的落后,一个劲儿在这呀那的没完没了。孩子们面对喋喋不休的爷爷,出于对他的尊重和对他面子的照顾,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听着。没想到,老爷子越说越来劲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板车马车独轮车、犁耙石磙脱粒机说了一大通。更为传奇的是,老爷子竟然还把自行车说成了“洋驴娃”,把点灯的煤油说成了“洋油”,火柴说成了“洋香”“洋火”。眼下不仅没有了这些东西,生下来没看过驴子没看过马,连耕田犁地的黄牛水牛也消失殆尽了。所以他们听不进这些七七八八的陈年旧事。只知道手扶拖拉机是用来拉草拉柴拉肥料的,成熟的麦子和稻子一概由收割机来完成。老爷子的口中之物无非是传说中的天方夜潭。一开始,孩子们还时不时地问上几句,听着听着,把他们迷糊得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围着的孙子们不知所措地相互张望,实在忍不住了,干脆装着去上厕所,或者是拿起手机跑到外面假装接听电话,最后落得老爷子一个人坐在那里“自娱自乐”。

人们都看得出来,现在的乡下老少几乎没有了共同的语言。年轻人没有翻阅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历史文化生活样本,改革开放后的进步元素统领着他们的思维。打工的日子,让他们品尝了都市生活的味道,把外面的精彩世界装进了自己的大脑。现在逢年过节回到乡下,彼此的观念自然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不过有一条可以肯定,那些年岁较大的过惯了农村生活的农民们,一方面在世代耕耘的田野里干着自己的活路,另一方面在乡下生活中生怕落在了时代潮流的后面,穿戴、发型和出行工具彰显出了他们悠然快活的精神面貌。

还有随处可见的电商和快递小哥与他们交成了朋友,平时,老乡们只需在乡村超市里买一些油盐酱醋茶之类的东西,那些稍有档次的日常用品都在手机上操作下单,玩得滚瓜烂熟的微信、抖音、支付宝,接连不断地扩大着他们每个月的支出。

生活方式在变,乡下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在日益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中也在变。

前些年,黄家湾遇有红白喜事的事儿,“走人家”的人的手里提的尽是一些面条、油条、床单、被面,或是十斤鱼五斤肉之类的东西,看谁的分量重,堆头大。现如今,传统的礼情方式已经淘汰得无踪无影了,唯一保留着的,是谁也舍不得丢弃的能够彰显自己派头的烟花爆竹。

黄家湾黄开运的家。

今天的一些客人,自然是心甘情愿到黄开运家里贺喜的。至于怎么样表示,上多大的“人情”,各家有各家的安排。

人人平等的时代,家庭成员的思想确实不好统一,利益主体多元化带来了家人思想的多元化。

有些亲戚,不是舍不得,而是当家人黄家舅舅说了算。如果男人当家,这个事情就好办得很;如果女人当家,还是要经过一番激烈争论的。

果真如此,黄开运姑爹的儿子李三毛和老婆就是其中的一户。他们是黄开运的表哥和表嫂子。从黄开运请他们的那一天起,表哥就一直坚持多上一点,说少于2000块钱根本拿不出手。表嫂子却不是这样想的,她觉得亲戚之间是常来常往的,要做到细水长流,不亏人家就是了,不能把“赶人情”当成一锤子的买卖。黄开运的儿子结婚时,他们上了1000块钱的人情,如果这次再上2000块钱,接二连三地加码,也确实太多了一点。

两口子扯来扯去,一扯就是好几天。

黄开运的表哥李三毛实在没有办法,担心最后被老婆搞得下不了台,他在老婆答应只上1000块钱人情的情况下,背着老婆,向在外面打工的朋友又私下借了1000块钱,借款微信转过来之后,悄悄地把两个1000块钱装在一个红包里,到时候跟黄开运说清楚,一半交到黄开运手里,另一半登记在礼簿子上,一再嘱咐千万不要搞岔了,更不能走漏半点风声。

李三毛这个善意的谎言,并不是没把老婆当回事儿,如果不去这样遮掩,平时一心顾家的老婆绝对会闹翻天的。

黄开运只意识到表哥这样做是为了少一些麻烦,但对他们两口子在如何表达心意这个问题上争嘴吵架的事儿完全蒙在鼓里。

其他的那些客人,也看不出手上带有什么礼物,不过仔细瞧瞧他们的神情,却能发现一种有备而来的淡定。

客人们一走到门前的场子里,各自掏出身上那个厚实的写着自己名字和数额的红包,主动在礼簿上一五一十地做好登记,转身再由衷地递到黄开运手里。他们生怕自己的人情上得比别人少,用厚道朴实的话语,谦恭低调地重复表达着“对不起对不起”“拿不出手拿不出手”的意思。完毕,一个个把随身带来的鞭炮搭在门前的树丫巴上,你一串我一串地燃放了起来。

黄开运一边热情地招呼,一边客气地看座,一边左左右右地端茶上烟,忙乎得连轴转。灿烂的笑容里绽放着无比的喜悦。

按照他们两口子今天的分工,黄开运负责在外面接待和安顿,妻子则在厨房里忙碌中午的七个碟子八个碗,把煎烧焖炸蒸之类的硬菜全部做成一菜双盘的“对子席”。

黄开运的妻子心灵手巧茶饭好,是远近闻名家喻户晓的“土菜师傅”,同样的油盐酱醋,她随便在大锅里几铲子几番捣鼓,做出来的味道跟别人就是大不一样。平时不管别人家里过哪一类的喜事,都少不了请她去掌灶。这几天,黄开运两口子合计了又合计,准备利用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黄道吉日,在两个孙子的“满月宴”上,让大家有滋有味地把他们的饭菜吃个够。

来的那些男人们不像过去那样“走人家”,前脚刚刚踏进门,后脚又迫不及待地去打麻将,一块两块、你输我赢、你争我吵的,硬是闹得天昏地转。他们好像从内心里厌倦了这种低级庸俗的娱乐形式,自然而平静地坐在门前场子里,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家里家外的事儿,在没有一丝张扬和半分喧嚣的状态下,将彼此的家庭责任和一年到头的愿望与盘算细细说来,全身舒坦地享受着乡村人家的春日时光。

与外面相比,厨房里的忙乎好像又是一番天地。

女人们主动地帮忙择菜洗菜,收拾杯筷,进进出出地打着下手,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群泼辣能干的乡下媳妇,她们自觉自愿地做着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儿,你来我往中无比协调地演绎着锅碗瓢盆交响曲。一时间,厨房完全成了一个特殊的舞台,每个女人都扮演着一种角色,在独特的场景里,一会儿是呱呱叫的说话声,一会儿是银铃般的笑声。她们娴熟麻利做的那些属于女人去做的事情,本分中所显示的能干和能干中所折射的本分,把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之前的整个正月,黄开运感到自己没有一晚上的瞌睡是安神的,白里夜里都在寻思如何办好家里这桩光宗耀祖的大喜事。那天,他专门回到老家向母亲报喜,说祖上的余荫和母亲的心血让她的孙媳妇给她一胎生了两个重孙,总想把这桩天大的喜事办得体体面面的。如果不抱诚守真地去对待,就等于他不识好歹了。

黄开运越是想把喜事办好,越是显得他六神无主。平时常听一些人说,“吃饭看家,喝酒看人,结婚庆生看日期”。黄开运想来想去,应该把那一天定为两个孙子的“满月宴”时间,他硬是绞尽了脑汁。

他为此又专门回到生他养他的李家湾,向母亲请教。

黄开运的老家李家湾。

前几天儿子有了孙子,专门向她“报喜”,今天儿子又回来第二趟,要母亲为儿子的孙子定个“喝喜酒”的时间。

母亲闭目养神地靠在椅子背上,滚滚的热泪挂满了脸颊。

“儿子呀,看来爷爷坟上冒青烟的事真的显灵了。开运,自从你到了黄家就开始转运。这些年,你的好运一个接一个。先是生了一个听话有出息的儿子;然后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儿媳妇;年前又建起了一栋宫殿似的房子;现在才过完年,年味儿还没有散完,你又神乎其神地捡来了两个孙子。真的是喜上加喜,事事如意呀!”

母亲掰着指头,舒心地数着,越数越称心如意,乐不可支的脸上,犹如轻吮浅尝了一杯柔肠百转的美酒,丝丝沁心的舒畅,荡去了往日沧桑,含辛茹苦的岁月顿时被抛却在不想回望的九霄云外。

母亲一本正经地接着说:

“我这个90多岁的人,成天关在屋里,遇到好事了只知道高兴,脑筋不服使了,天天糨糊似的。上次你‘报喜’一走,我就在想这个事儿,想来想去,这也好那也好,一个主意也拿不定,最后啊,想的硬是想不动了。你丈人丈母娘他们精神好点子多,他们的话不会错的,你还是回去和他们好好商量吧。”

听了母亲的话,黄开运不忍再麻烦母亲,只好如实禀报了自己的大致想法后,连夜赶回黄家湾。

在这个事情上,黄开运的岳父岳母之前其实没有过多地考虑。老丈人不紧不松地说:

“开运呀,自从你来到我们家以后,方方面面的心都是你在操,每一个心都操在我们的心坎上。这个事情我们听你的铺排,你说咋办就咋办,我们真的想不出别的办法来。”

岳父这么一说,岳母连连称赞,黄开运没有了退路。

“二月二龙抬头”的那天早晨,黄开运急得团团转。

吃过早饭,突然想起去年腊月二十那天在县城办年货时买的那个农历本。

他记得那里面不仅有一年到头的农事环节和气候变化介绍,还有诸如十二生肖每月的运程和宜忌方面的内容,他赶紧翻箱倒柜地找了出来。

翻来翻去,仍然不知道哪一天是好。

一阵琢磨,按照这一带家家户户张口就来的“要想发,不离八”“要想有,不离九”“十全十美不离十”的俚语,把每个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初九、十九、二十九和初十、二十、三十,一条一条地写在了纸上。把一年365天当中,凡适合办喜事的所有好天气,疏而不漏地挑选出来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一个一个的对比和筛选,发现春风化雨的农历二月十八的“春分”这天,正好与两个孙子的属相生相旺,是今年二十四节气中最扬眉吐气的一天。他顿时喜出望外,谢天谢地般地选定了这个百无禁忌、福佑四代的黄道吉日。

那天之后,无以言表的精神慰藉,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天天都表现在他的脸上。他亲口告诉岳父岳母,说他的心脏从来没有这样跟打鼓一样“叮咚叮咚”地跳着。岳父岳母听了,如释重负地说,你看你一下子来了两个孙子,给我们送来的两个“重重”,喝满月酒的日子又选得这么好,哪个遇到这样的好事都会在梦里笑醒。他的哑巴妻子从黄开运的神情和手势上也看懂了他的得意和高兴,对他选择的这个日子大加赞赏。

当天晚上,黄开运的岳父岳母和哑巴妻子都说,千感谢万感谢,首先得感谢黄开运。

哑巴妻子特意为他做了几样好菜,岳父也第一次打开那缸还是二十多年前为迎接上门女婿、自己酿造和封存那里的老酒,和黄开运好好地喝了几杯。一家四口两代人相敬如宾,你来我往地把这顿饭整到了大半夜。

黄开运虽没有喝得有些超量,但一觉也睡到了大天亮。

早上醒来,黄开运把待客用的鸡鸭鱼肉酒和烟茶糖果一样一样地列成单子,计划用三四天的时间,一样一样地去买。准备买一样,销一个号,然后掰着指头等着这一天的到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