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项羽率领着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西进关中。那场面犹如钢铁洪流,马蹄声震得大地颤抖,旌旗蔽日,气势恢宏至极。入得关中,咸阳城繁华依旧,可项羽的眼中却燃烧着复仇的火焰。想起秦之暴虐无道,他竟下令屠城,刹那间,咸阳城陷入了人间炼狱。火光冲天而起,吞噬着昔日巍峨壮丽的宫阙楼阁,哭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百姓流离失所,惨状令人目不忍视。
项羽自恃破釜沉舟、威震天下的赫赫战功,根本不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他尊楚怀王为义帝,不过是走个过场,实则将其远徙郴县,彻底架空。随后,便开始了他的分封大计。在那宽敞的军帐之中,灯火摇曳,将项羽高大威猛的身影投射在帐壁上,宛如一尊战神。诸将战战兢兢地分列两旁,大气都不敢出。项羽手持竹简,用他那雄浑而威严的声音,逐一封赏着诸侯。
“刘邦,封汉王,领巴、蜀、汉中之地,都南郑!”念到刘邦之名时,项羽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轻蔑的冷笑。他心中笃定,巴、蜀之地地势险要,道路艰险难行,刘邦一旦入蜀,就如同蛟龙被困浅滩,再难掀起大风浪,根本无法对他的霸主地位构成威胁。
刘邦听闻此分封,顿时气血上涌,双手紧紧握拳,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脸上一阵白一阵红。
他死死地盯着项羽,眼中满是愤怒、不甘与屈辱。这关中本是他率先入关,依照约定,理应为关中王,可如今却被项羽如此算计,只落得个偏远蜀地的封号,这口气如何咽得下!但刘邦毕竟久经世事,心智过人。他深知此时若与项羽撕破脸皮,无疑是以卵击石,只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于是,他强压下心头的怒火,牙关紧咬,额头上青筋微微跳动,硬是没让自己发作出来。
回到营帐后,刘邦仍是满脸怒容,在帐内来回踱步,像一只被困的猛虎。他口中不停地喃喃自语:“项羽小儿,这般不义,实在是欺人太甚!这巴、蜀之地,岂是我刘邦该去之处!我怎能就这样被困在那偏远之地!”
帐内众将也都义愤填膺,樊哙性子最为急躁,满脸涨得通红,上前一步,大声嚷道:“大王,项羽如此不义,咱可不能受这鸟气!干脆点齐兵马,与他拼个鱼死网破!俺就不信,咱这几万兄弟还怕了他不成!”说着,樊哙双手高高举起手中的大斧,在空中挥舞了几下,那架势仿佛立刻就要冲出去与项羽决一死战。
张良见状,微微摇头,轻咳一声,沉稳地说道:“樊哙将军莫要冲动,如今项羽兵强马壮,兵力数倍于我们,且刚刚取得巨鹿大胜,士气正盛。若此时我们贸然与之正面冲突,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白白断送了大王的宏图大业。巴、蜀之地虽偏远,但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我们大可暂作栖身之所,养精蓄锐,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图东进,亦为时不晚。”刘邦听闻张良之言,停下了脚步,望向张良,眼中的怒火稍稍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思索之色。
萧何也上前劝道:“大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入蜀之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那里的资源,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招揽贤才。只要我们根基稳固,实力壮大,何愁不能东山再起?此时隐忍,是为了日后的崛起啊。”
刘邦紧锁眉头,沉吟良久,心中虽然仍有万般不甘,但也明白萧何、张良所言甚是有理。他长叹一声,无奈地说道:“罢了罢了,如今也只能如此。暂且先去那蜀地,再做打算。”
几日后,刘邦率领大军踏上了前往蜀地的征程。一路上,士卒们情绪低落,他们大多是关东之人,如今要背井离乡,去往那陌生而偏远的蜀地,心中满是忧虑和不舍。他们望着渐渐远去的故乡方向,眼中噙着泪花,脚步沉重而缓慢。刘邦骑在马上,望着前路漫漫,群山连绵起伏,像是一道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心中亦是五味杂陈。
行至褒斜道时,刘邦望着那蜿蜒曲折、高悬于悬崖峭壁之上的栈道,心中突然一动,唤来张良问道:“子房,这栈道若留着,项羽恐对我等仍有戒心,不如将其烧毁,以示我等无东归之心,也好让项羽放松警惕,你觉得如何?”
张良略一思索,点头道:“大王此计甚妙,如此一来,项羽定会以为大王已安心偏居蜀地,不再有争夺天下之念,从而对我们放松戒备。”
刘邦当即下令,士卒们迅速搬来干柴茅草,堆积在栈道之上。一时间,火焰熊熊燃起,火势顺着栈道迅速蔓延开来,噼里啪啦的燃烧声不绝于耳。栈道在烈火中逐渐崩塌,化作一堆堆灰烬,浓烟滚滚而起,弥漫在整个山谷之间。望着那被烧毁的栈道,刘邦心中暗暗发誓:“项羽,今日之辱,我刘邦记下了。你且得意一时,待我在蜀地壮大实力,定要东出与你一决雌雄,这天下,迟早是我汉室之天下!”
入蜀之后,刘邦暂居南郑。起初,士卒们因思念家乡,水土不服,加上对未来的迷茫,多有逃亡者。刘邦为此忧心忡忡,日夜难眠。一日,刘邦与萧何漫步于南郑街头,只见市井萧条冷落,百姓虽面带菜色,但眼中仍透着淳朴和善良。
刘邦长叹一声,说道:“萧相国,如今这局面,当如何是好?这人心不稳,生产未兴,长此以往,如何能与项羽抗衡?”
萧何沉思片刻,答道:“大王,当务之急,乃是安抚百姓,鼓励农耕,恢复生产。可下令减轻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再者,派能吏前往各地,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此,不出数年,巴、蜀之地必能粮草丰足。”刘邦点头称是,当即依萧何之言而行。
刘邦又听从张良之计,派使者秘密前往各地,招揽那些不得志的贤才和豪杰之士。他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一时间,不少有识之士听闻刘邦礼贤下士,胸怀大志,纷纷前来投奔。
其中,有一位名叫韩信的年轻将领,初投刘邦时,仅任一小官,负责管理仓库粮草,不得重用。韩信心中郁闷,自觉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欲离去。
萧何得知此事后,深知韩信之才,如同珍宝蒙尘,急忙趁着夜色,策马追赶韩信,终于在一条河边将其劝回。
萧何力荐韩信给刘邦,言辞恳切地说道:“大王,韩信乃当世奇才,其军事才能无人能及。若大王欲图天下,非得韩信不可。”刘邦心中虽有疑虑,但见萧何如此郑重其事,便与韩信进行了一番深入交谈。
韩信对天下局势的分析鞭辟入里,对用兵之道的见解独到深刻,让刘邦深感此人乃难得的将才,当即拜韩信为大将,全军皆惊。
韩信拜将之后,开始着手训练军队,他制定了严格的军纪,日夜操练士卒,昔日松散之军,在他的调教下,逐渐变得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斗力大增。
而此时的项羽,分封诸侯之后,自认为天下已定,便志得意满地返回彭城,开始尽情享受起荣华富贵来。他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搜罗天下美女珍宝,日夜宴饮作乐,麾下将士们也多有骄纵之气。
然而,项羽的分封却极为不均,许多诸侯皆对自己的封地不满,心怀怨恨。田荣本是齐国旧贵族,势力强大,在齐地深得人心,却未被封为齐王,只得到了一块偏远的封地,心中大怒,遂在齐地起兵反叛项羽。陈余也因未得到自己应有的封地,联合田荣,一同对抗项羽。一时间,天下各地烽烟再起,诸侯们纷纷陷入混战之中,项羽不得不忙于四处征战,疲于应付,刚刚建立起来的霸王秩序瞬间摇摇欲坠。
刘邦在蜀地听闻天下局势动荡,项羽陷入困境,心中暗喜。他知道,自己等待的时机即将来临。
于是,他更加紧锣密鼓地筹备东进之事,与诸将谋士日夜谋划,秣马厉兵,不断地扩充军队,改进武器装备,加强军事训练。同时,刘邦还积极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修好,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稳定后方局势。他时常亲自视察军队,鼓舞士气,士卒们见汉王如此重视他们,且对未来充满信心,个个都精神抖擞,斗志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