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以“立秋”为起点,描绘禾谷成熟低垂、晒谷场寂静的秋收景象,并借“磨刀石”与“刀锋”的意象,将农事辛劳升华为对时间流逝、生命内敛与谦卑品格的沉思,最终在低垂稻穗与刀锋内
诗以“盛夏空白”为背景,描绘瓷碗中白开水的凉意、清澈,强调其不追逐复杂滋味,是滋味沉淀后的本真。在酷暑里,它如祷词尾音慰藉焦渴,虽平凡却蕴含深刻意义,于盛夏喧嚣中填补内心
诗以独特意象展开,将系铁于声带对应话语、纳山入瞳仁对应凝望、折夜为邮票对应书信,最后点明艺术之真在于以心魂之光,将注定沉沦的万相系向消逝中的永恒微芒,展现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诗以纸鸢、石头、窗棂等意象构建画面,描绘了风与纸鸢、石头与水流、人与窗棂谜题间的复杂关系,展现出在矛盾压力下个体的挣扎、隐忍与对真相的探索,传达出在困境中寻求平衡与自我成
诗围绕濯水中学的上课钟展开,描绘其在香樟树下的模样,钟声刻下校园晨昏,见证八零年代师生校园生活,虽历经四十载岁月,钟声与校园记忆在时光中愈发深刻,永不消散。
诗人在夜里摩挲石头,其墨迹如未寄出的信。在旧书摊的《植物志》里发现1983年车票,纸背褪色而野菊色锐利。将石头放兜里似听见它为迟到心脏计时,抬头见星如回形针别夜幕,最后发现是
诗以两片叶子为意象载体,描绘其在光中、风起时的状态。风起叶触,时间空间扭曲,无数可能结局在裂隙中循环,直至远方目光“测量”,叶子才同时飘落,蕴含对生命、时空、观测与存在关
诗以“红苕”和“大屋窖”为线索,串联起黔江地区从乾隆年间的饥荒救赎到1977年农业技术革新的历史记忆,展现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技术的碰撞,以及个体在时代变迁中对土地与生存的深刻
于趋近光速的列车中,“我”与旁人经历奇妙时空体验,窗外铁轨幻变,在探讨光速恒常里,她挥手动作被光凝成标本,而“我”擦亮火光妄图赋予刹那永恒,以雾霭洇染未竟之别。
诗描绘黎明时分的田野,少年割草的瞬间被升华为宇宙意象:露珠如星座,草汁似银河,镰刀收割晨光。牛背的露水与睫毛的湿润共刻年轮,草根在暗处积蓄新生。最终,未被收割的绿意在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