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以黔江处暑时节的劳作场景为背景,通过稻草香、晒谷场、弯腰的脊背等意象,勾勒出母亲在烈日下的呼喊与山间劳作的艰辛。暑气化作桂香的草稿,雨后云雁渐远,秋剥落夏的痕迹,最终以
风雪交加的冬日黄昏,人们集体筑坝,在严寒中以身体抵抗自然与时代的重压。冻土、骨缝、脚印与炉火交织成记忆的图景,最终以体温在冰封的账簿上留下如冰纹般细密而坚韧的指纹——那是
诗以月历翻页开启,描绘秋老虎巡山时八月桂香旧邮票难寄的怅惘,根须、齿轮、叶脉等暗示“迟”的意味。十月秋雨带来时光契约,河堤上香气划开空气,点明被推迟的绽放是时光延期偿还的
此诗描绘了寒夜中桐油灯下的场景,灯苗在桐油里吐纳幽暗,灯草芯吮吸长寒,火塘中树疙蔸煨着温暖,矮凳上母子依偎,母亲做鞋底、孩子握扦灯棍。在凝滞寒夜里,他们静候灯花开,最终一
诗通过“牢笼”“晨露”“光尘”“星芒纸船”等意象,探讨观察行为对世界的扰动:人类涉足存在时,每一次测量(如渴慕露珠)都使宇宙“悄然改道”,最终只能捕获“倾斜的确定”。而作
诗歌以“立秋”为起点,描绘禾谷成熟低垂、晒谷场寂静的秋收景象,并借“磨刀石”与“刀锋”的意象,将农事辛劳升华为对时间流逝、生命内敛与谦卑品格的沉思,最终在低垂稻穗与刀锋内
诗以“盛夏空白”为背景,描绘瓷碗中白开水的凉意、清澈,强调其不追逐复杂滋味,是滋味沉淀后的本真。在酷暑里,它如祷词尾音慰藉焦渴,虽平凡却蕴含深刻意义,于盛夏喧嚣中填补内心
诗以独特意象展开,将系铁于声带对应话语、纳山入瞳仁对应凝望、折夜为邮票对应书信,最后点明艺术之真在于以心魂之光,将注定沉沦的万相系向消逝中的永恒微芒,展现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诗以纸鸢、石头、窗棂等意象构建画面,描绘了风与纸鸢、石头与水流、人与窗棂谜题间的复杂关系,展现出在矛盾压力下个体的挣扎、隐忍与对真相的探索,传达出在困境中寻求平衡与自我成
诗围绕濯水中学的上课钟展开,描绘其在香樟树下的模样,钟声刻下校园晨昏,见证八零年代师生校园生活,虽历经四十载岁月,钟声与校园记忆在时光中愈发深刻,永不消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