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孟秋,经过夏季洪水洗礼过的南旱河,生命力进一步张扬,如意草花粲然绽放,菖蒲草与水竹芋愈加英姿勃发,枫叶荻花秋瑟瑟……
岁入处暑,暑气至此而止矣。亦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民间有食肥鸭,放荷灯等习俗。玉簪花为处暑的花信。
岁入立秋,凉风暗度,白露始降,寒蝉凄鸣。“槿花篱下占秋事,早有牵牛上竹来。”天地间悄然酝酿着由盛转敛的序章。民间有鹊桥相会,享秋尝新稻,抢种晚稻,趁夜“摸秋”摘毛豆玉米等
2009年,汶川大地震灾后,余率部承担了水磨镇小学的援建任务。古镇位于寿溪河畔,明代修有水磨亭,震后重建更加古香古色,藏羌汉风杂糅。夏日重返,眸前三角梅繁开,一派烟霞。
金山银山理论深入人心,尤山村再现绿水青山样貌。夏日炎炎,伴着花香,听着溪声,清享着清凉,山居是为风尚。
大暑炎热之极也。田野流萤,雷雨频繁,土垄润湿,日光充沛,庄稼疯长,有浮瓜沉李,汲晨井水,晒伏姜,饮茯茶等习俗。此际,朱槿和玉簪花递送芬芳……。
季夏的南旱河,林树浓密如墙,睡莲花艳,河水溢涨,芒草花摇,紫松果菊蓝紫如稠,人文邻里岸道,夏花芬芳,蝉声鼎沸,槐米飘落。
甘肃定西马铃薯举世闻名。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或雪白或蓝紫的马铃薯花也演化出许多独异特性,比如晨晓开放,黄昏闭合;为促进早结瓜实需要提前摘花等。是为黄土地上独特的“薯光”。
“蒲面”一词并不是常语,但借菖蒲草的“蒲”字,延“蒲扇”、“蒲席”等称谓所承载的消夏纳凉之意象,对小暑时节“荐新麦,吃凉食”习俗的“汤面”或“凉面”,冠以“蒲面”之别称,
小暑时节大地上风带炎灼,蟋蟀开始到庭院的墙角下避热而听到蛩鸣;鹰鸟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小暑后期开始出梅、入伏,人们开始纷纷避暑趋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