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物资匮乏的艰苦年代,妈妈在井下辛苦劳动8个小时挣得的两个大馒头,一口也不舍的吃,小心翼翼带回家给我们四姊妹吃。全家老小7口,在那个年代,一个都没少,感谢妈妈。
父母赐我一梅,我倒真想做一枝小小的腊梅,在这座一路向暖的春江嘉苑养老社区里,伴陪着夕阳晚照的百花,绽放出我的一份孝心,和它们一起温暖生命年轮,酿造岁月芬芳。
40多年前的那个5月中旬,我下乡到了川东南丘陵的一个偏远小山村。不几天就是小满节气,我学会了插秧。
立春的故事,每一年都从这里开始:公历2月4日前后,太阳行径到黄经315度,放射出温暖的光芒,冲破冰雪筑起的起跑线,引领四季,向着新一轮二十四节气,呼涌而出。
“春分前,做秧田”,40多年前当知青时,第一次做秧田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当知青时五月麦香,刻骨铭心的记忆,整整45年了,还是那样挥之不去。
在中国的“谷雨”节气,巧遇了世界读书日,我们和天下所有的文字爱好者,都在这个文明的节气,虔诚地捧起一本书,向你讲述一个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精彩故事。
90岁的老妈。从10多岁上师范学校时,就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庚子年宅家的日子,她的笔记做得更加仔细了,每天都捧着她的“宅”家笔记本,报告着好消息。报着,报着,春天就来了。
老兵伍俊,在走完生命履程最后一步之际,志愿把遗体捐献给了祖国的医学科教事业,成功延长了他88岁生命的长度。
庚子年的除夕有点特殊,没有以往的热闹,但老妈发给重孙们的压岁钱不会迟到,她学会了用微信发压岁钱,孩子们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都准时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