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鸭绿江的堤岸,最先撞进眼帘的,不是对岸的青山,而是那座断在江心的桥。锈迹爬满了钢梁,像岁月皲裂的掌纹,却仍以一种倔强的姿态,把半截身躯留在中国的土地上,另一半,在七十
秋阳穿过天桥沟的枫枝叶隙,在“杨洞“的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洞口的泉水依旧细流如丝,顺着石壁坠入那个饭碗大小的石坑,满而自溢,恰如八十余年前从未断绝的信念。俯身触摸石壁的
当我们把祖国比作母亲,那孕育她的,便是名为“创造”的中华文明——这位从五千载光阴里走来的长者,指尖落处,皆是山河的序章。她是河姆渡遗址里那粒碳化的稻谷,在新石器时代的晨光
老房子的墙角,蟋蟀低吟着无字的夜曲。一盏煤油灯,在斑驳的木桌上摇曳,灯芯被母亲的手指拨了又拨,仿佛要挑开夜的厚重,为昏花的眼眸添一抹清亮。那光,是黑暗中突然绽放的月亮,是
古人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里这十字箴言,如一颗温润的玉珠,在时光长河中流转三千年,依旧焕发着动人的光泽。
风掠过耳畔时,才懂众生皆在漂泊。李白“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道出了这世间的真相:我们都带着自己的雪与草,在光阴里跋涉。所谓圆满,不过是把“众生皆苦”的叹惋,过成“各有
总有些生命像被光吻过的晨露,即便走在阴影里,也能把温暖揉碎了撒向人间。他们是穿过雨幕时会把伞倾向你的人,是在寒冬里把自己的暖意裹成围巾围在你颈间的人——那些自带阳光的灵魂
曾坚信衰老是道遥不可及的命题,它像是天边缥缈的云霞,只存在于想象与远方的传说里。然而,却在某个寻常却又暗藏玄机的清晨惊觉,年少早已成为记忆博物馆里,一尊蒙尘的青铜器。那斑
苏轼在黄州的炉灶前煨着芋头,火光舔舐陶瓮的裂痕,却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熬成了千年琥珀。人生如沸水中的饺子,非得在翻滚里褪去生涩的面皮,才能让褶
我的“诗和远方”,一端系着四海八荒的精彩,一端牵着槐树下斑驳的老墙。原来,最美的风景,最动人的篇章,早已藏在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藏在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