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孔翎骞的头像

孔翎骞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07
分享
《道钉》连载

第三章 风声

晌午过后,梧桐店站被一种慵懒的寂静笼罩。阳光垂直泼洒下来,将站台的水泥地烤得滚烫,空气里浮动着肉眼可见的热浪,扭曲着远方的景物。蝉鸣声高一阵低一阵,像是永不知疲倦的哨兵,更衬得这天地间的空旷与凝滞。连那几棵老梧桐都似乎被晒蔫了,宽大的叶片耷拉着,纹丝不动。

李建国刚整理完上午的行车日志,正拿着棉纱,仔细擦拭控制台上的按钮和表示灯。这是他的习惯,让这些老伙计时刻保持光洁,仿佛指尖的触感能直接传递到铁轨的神经末梢,感知其最细微的脉动。赵志刚则歪在墙角的椅子里,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年轻却略显无聊的脸上,手指飞快地滑动着,与窗外那个静止的世界格格不入。

就在这时,一阵不同寻常的汽车引擎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小站固有的节奏。不是附近村民的农用三轮,也不是偶尔路过的长途货车,那声音更沉稳、更急促,带着一种公事公办的权威感。

李建国擦拭的动作停顿了一下,抬起头,目光投向窗外。赵志刚也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探头向外望去。

一辆白色的桑塔纳轿车,车身上印着清晰的铁路路徽,卷着淡淡的尘土,停在了站房前的空地上。车门打开,先下来的是陈站长。他身材微胖,穿着合身的夏季短袖制服,脸上总是带着一种介于亲和与威严之间的表情。他是管辖包括梧桐店在内几个小站的上级站长,平日并不常来。

但今天,陈站长的动作带着一种明显的、不同于往常的郑重。他快步绕到另一边,拉开了副驾驶的车门。

车上下来一个更年轻的男人,约莫三十出头,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挺括的白衬衫和深色西裤,腋下夹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整个人看起来清爽而干练,与周围灰扑扑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他的目光迅速而锐利地扫过站房、站台和远处的线路,眼神里是一种评估和审视,而非好奇。

陈站长引着这位年轻人走向值班室,脸上堆着笑,正低声说着什么。

李建国放下棉纱,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本就整齐的衣领和帽子。赵志刚也赶紧把手机塞回口袋,站了起来,脸上闪过一丝紧张和好奇。

门被推开,一股热浪裹挟着外面的光线涌了进来。

“老李,忙着呢?”陈站长笑着打招呼,声音比平时高了几分,“来来,介绍一下,这位是局里企管处的张干事,年轻有为啊!下来咱们这边调研了解一下基层情况。”

“张干事,这就是梧桐店站的值班员,李建国,老铁路了,经验丰富,守着这儿好些年了。”陈站长又转向身边的年轻人介绍道,语气里带着对老同志的肯定,但那肯定听起来更像是一种程式化的铺垫。

“李师傅,您好。”张干事伸出手,笑容标准,带着体制内年轻人特有的、礼貌而疏离的客气,“打扰您工作了。”他的手干燥有力,一触即分。

“张干事。”李建国和他握了握手,声音平稳。他注意到这位张干事的视线已经越过了他,落在了那套老旧的6502控制台上,眼神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类似于考古学家看到出土文物的神色,但很快便掩饰过去。

“没事,正好歇会儿。”陈站长打着圆场,自己拉过一把椅子,“张干事,您坐。老李,你也坐。小赵,去,给张干事倒杯水。”他熟练地指挥着,仿佛这里是他的主场。

赵志刚应了一声,忙不迭地去拿暖水瓶和茶杯,动作显得有些拘谨。

张干事并没有坐下,而是在值班室里踱了两步,目光扫过墙上的规章制度、老旧的电铃、手摇电话,最后落在李建国刚刚擦拭的控制台上。“这就是6502?有些年头了。”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提问。

“是,用了二十多年了,性能还稳定。”李建国回答,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维护。

“嗯。”张干事不置可否地点点头,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李师傅,咱们站现在日均通过列车多少趟?其中客货比例大概是多少?固定停靠的还有吗?”

他的问题直接、具体,带着数据化的倾向,和李建国习惯的那种“设备还好吧?”“线路没事吧?”的问候式检查截然不同。

李建国略微沉吟,回答道:“一天二十四趟到二十八趟不等。货车居多,客车就早晚几趟。没有固定停靠的,偶尔有临时停靠进行技术作业的。”

张干事飞快地记录着,接着问:“站内现在常驻人员就您和这位助理值班员?”

“目前是。”李建国看了一眼赵志刚,“原来还有一位巡道工,王师傅,一个月前离岗休息了,还有几天就退休了。”

“哦。”张干事笔下不停,“听说王师傅离岗后,巡道任务并给前面的大站了?”

“是,他们每天派人过来巡一段。”

“效率怎么样?沟通及时吗?有没有出现过衔接上的问题?”张干事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李建国一一回答,言简意赅。他能感觉到,这位年轻的干事关心的不是某个螺丝是否拧紧,某段铁轨是否有锈蚀,而是流程、效率、资源配置。他像是在观察一个运行中的系统,思考着如何优化,甚至……整合。

陈站长在一旁听着,偶尔补充一两句,脸上始终挂着笑,但眼神里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谨慎和附和。

赵志刚端来了水,放在张干事旁边,然后安静地站在一旁,听着他们的对话,眼睛时不时地瞟向张干事那个看起来很高档的笔记本和钢笔,眼神里流露出复杂的神色,有好奇,也有一种模糊的向往。

问完基本情况,张干事合上笔记本,推了推眼镜:“李师傅,带我们看看站内线路和设备吧?”

“好。”李建国拿起帽子戴上。

一行人走出值班室,来到灼热的站台上。张干事走在最前面,陈站长稍稍落后半步陪着,李建国跟在旁边,赵志刚则跟在最后。

张干事走得很慢,看得很细。他蹲下来查看钢轨的磨耗情况,抬头望望信号机的显示距离,又走到站台尽头,看着向远方无尽延伸的铁轨,若有所思。

“咱们站,离前后两个大站的距离都比较适中啊。”张干事忽然说了一句,像是随口点评。

陈站长立刻接话:“是,位置确实比较特殊。当年设站,也是考虑到区间过长,需要有个点来加强瞭望和应急处理。”

“嗯。”张干事点点头,目光依旧看着远方,“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区间监控和应急响应机制已经和当年大不一样了。集中调度,机动巡检,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优。”

他的话很平静,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但落在李建国耳朵里,却像是一颗小石子投入深潭。

李建国沉默着,没有接话。他看着张干事那双擦得锃亮的皮鞋踩在布满碎石的站台边缘,看着陈站长那略显紧绷的侧脸,又看了看身后赵志刚那闪烁着某种光芒的眼睛。

一种微妙的气氛开始在空中弥漫。那不再是简单的上级检查,某种更深层、更关乎命运的东西,似乎随着这位年轻干事的到来,被悄然带到了梧桐店站燥热的空气里。

“优化整合”这四个字,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有从张干事嘴里说出来,但它像一阵无形的风,已经吹过了梧桐店的每一根钢轨,每一块枕木,钻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陈站长的笑容更加客气,甚至带上了几分小心。他不再像刚开始那样随意地称呼“老李”,而是更多地使用“李师傅”这个带着尊重却也强调距离的称谓。

考察的时间并不长。张干事似乎已经得到了他想要了解的信息。他最后和李建国握了握手:“谢谢李师傅,辛苦了。你们的工作很不容易。”

这话听起来是表扬,但李建国却听出了一种总结性的意味,仿佛在评价一件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的事物。

送走了白色的桑塔纳,站房前空地上的尘土缓缓落下,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原状。蝉鸣依旧,阳光炙烤。

但值班室里的气氛,却再也回不到之前的慵懒平静。

赵志刚显得有些兴奋,他凑近李建国,压低声音说:“李师傅,看到没?局里来人了!企管处的!说不定真有动静了!要是能合并到前面的大站去,那条件可比这儿强多了!”

李建国没有看他,目光重新投向那套沉默的6502控制台,拿起那块略显油腻的棉纱,继续擦拭着一个已经非常光洁的按钮。他的动作很慢,很仔细。

“干好眼前的活。”他最终只说了这么一句,声音低沉,听不出什么情绪。

但在他心里,那阵风已经吹过,留下了一片冰冷的凉意和隐隐的不安。他忧虑的,不是个人的去留,而是某种熟悉的、坚守了半辈子的东西,或许真的要到头了。而赵志刚脸上那毫不掩饰的期待,则让这种忧虑变得更加沉重和孤独。

窗外,一列货车轰鸣着驶过,震得值班室的玻璃窗嗡嗡作响。它一如既往地,没有停留。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