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周工所在的市水泥厂改制成民营企业。少部分职工继续留在厂里上班,一部分人自主创业,以周工徒弟们为代表的大多数技术人员陆续选择南下,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
原来在车间工作的青年工人小丽,跟着做服装生意的小姑,每隔半个月,坐上晚班的绿皮通勤火车,去广州白马服装市场,拖着一个黑色的、特大号塑料袋,一间间店铺走过去,选货、择码、议价、付款,然后又连夜坐火车回来,把采购来的最新流行款式的港版服装,铺在红旗路上的服装店里售卖,迅速成了工厂宿舍大院里第一位发家致富的“万元户”。
从单位食堂“下岗”的厨师老王,在自己住的一楼宿舍房后墙上开了一个洞,装了一扇新门,直通外面大马路,临街经营起一家小饭店,专门售卖家乡的特色食品“邵阳粉”。由于味道正宗、用料足,加上殷勤的服务态度,深受周边食客们的欢迎,不久也成功地挤入了“万元户”的行列。
周工跟着南下务工潮,进入了广东一家私营水泥厂工作。
来到广东后,周工水土不服,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需要去面对。
首先,是技术问题。虽然周工的技术水平在原来的单位里是最好的,但是到了新公司,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外文技术资料。周工原有的经验与工作的需求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其次,是饮食习惯差异的问题。虽然广东省与湖南省相邻,但因为气候和风俗不同,广东人喜欢清淡饮食,早晨喝早茶,顿顿饮靓汤。周工最不理解的是广东菜为什么不加辣椒。辣椒,是湖南人的灵魂“伴侣”,虽说被划归为佐料的一种,不是湘菜中的主要食材,但是湖南人做菜,每个菜都需要放辣椒,即使是炒蔬菜,也会加点辣椒才够味。
据说在湖南客人临时来访,主人家里恰巧没有食材,也无需担心。主人可以把粗大点的青辣椒拣出来,洗干净,滤干水,扔在热油里爆炒,趁热出锅、装盘,最后再撒点白色盐粒,淋上点酱油,便能成为一道美味佳肴,令客人们食欲大增,连续吃完两大碗白米饭。客人们一边擦汗,一边满意的大呼过瘾。
周工的肠胃已经在家乡习惯火辣的湘味多年,遇到清淡的粤菜,有些不适应。
最后,令周工无法忍受的是新单位里实行的是市场竞争机制——同事们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整天忙碌、高效地工作着,没有人能够停下来关心周工的身体状况。这让周工的心理落差很大,每天都充满了孤独感。
周工望着窗前的凤凰树,思乡之情无法抑制。有诗为证:
“雾起峰林遁,无形亦有形。
青山虽不语,遍野凤凰红。”
周工非常不适应广东的工作环境,很快就从新的岗位上离职,失落地回到了家乡。
“打工”这条路走不通,于是周工在家乡邵阳市工业街上租了一间小铺面,专门维修旧的电机。
那时候,市区和乡镇到处都在建设各种小型工厂,电机的数量非常大。市场上对电机的维修需求供不应求。
周工维修过的电机质量高,性能稳定、经久耐用,远近闻名。刚开业的时候,周工店里的生意非常好。
但是,由于周工修理电机时用料讲究,成本高,加上手工修复的效率不高,很快就在与大规模生产的新电机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客户们发现购买新的廉价电机比维修更划算,便逐渐不再光顾。
小店的经营虽然失败了,但是被称为“周氏魔法”的电器维修技术却没有消失。周工把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徒弟们和大学毕业的周勇兄弟。“周氏魔法”在新一代年轻工程师手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年轻工程师们在继承“周氏魔法”后,逐渐从技术维修转向了项目管理,最终主导了大量的国际生产线引进项目。周工的大徒弟刘工,带人从英国引进了一套拉链全自动生产线,二徒弟黄工从日本引进了全套的彩电生产线,周勇的弟弟从美国引进了三条手机生产线,周勇从荷兰引进了一套制造电脑芯片的生产线……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生产线设备,在“周氏魔法”的精心照顾下,很快度过了水土不服期,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它们在工业园区内的车间里一排排日光灯的照耀下,日夜轰鸣、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各种商品。这些商品被打好包装,贴上“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标签,然后被放进20尺或40尺的集装箱货柜。货柜在码头上被装上远洋货轮,运往全球各地的市场。这种海上“丝绸之路”忙碌、繁华的景象,有诗为证:
“巨耸千层柜,云游万里平。
仙家何处至,故里锦旗红。”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5年1月21日发布的官方报告:截至2024年底,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经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有一次,周勇去国外出差,回程前,想带点本地特产给亲朋好友们。
商店里、超市中商品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周勇选了几件最中意的礼物回来送人。
结果亲朋好友纷纷打来电话,指责他好不容易出趟国,回来送礼物一点诚意都没有,怀疑他在国外忘记选购礼物了,下飞机后随便找一家内地超市,随意买了东西送人。
周勇想辩解,但亲朋好友纷纷亮出礼物上“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标签时,他哑口无言。
周工看到被误会后闷闷不乐的周勇,安慰他:“儿子,不用整天苦丧着脸,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这是中国工业制造多年努力奋斗的结果。作为一名年轻中国工程师,你有幸把火热的青春献给了祖国最需要、最伟大的事业之一,你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听了父亲的点拨,周勇转忧为喜:“爸,您说得对,下次出国,应该专门找中国制造的礼物买,带回家,这是中国人的荣耀!”
看到国家喜人的经济发展形势,这时候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的周工,也在认真地思考:作为老人,除了为年轻一代的工程师们提供技术咨询外,还能利用余生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发挥老一辈工程师的余热?
很快,周工找到了急需他的新“岗位”——这是一份全新的工作,需要他拥有与以往的电气技术完全不同的新技能,他能够胜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