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终会迎来归路
无论是残红
还是枯白
各有美丽
各有精彩”
年近八旬的周工,开始与儿子们讨论起自己的一生和身后的事情安排。
周工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道:“年轻时,我能够有机会为国家效力,真的非常幸运!我非常珍惜和感恩,不辞辛苦地努力工作。后来,回到家乡,在国营企业里,尽管身体欠佳,但领导和同事们始终给予关怀和帮助。退休了,党和国家也给予了我极大的关怀和照顾。生病了,有足够的医疗保险,即使是巨大的腹透治疗费用,也能够报销掉大部分。其他日常生活所需,丰厚的退休工资完全足够支付。”
十几年前,机灵的周文知道老人们有一种传统的执念:入土为安,便趁郊区一处坟山可以买卖的时候,在祖父坟地附近选购了一块地方,作为周工将来的安息之地。
多年来,周工一直对周文的这份孝心非常满意。但是,最近几年,周工改变了观念。
周工郑重嘱咐周勇兄弟:“我去世后,不必葬在郊外坟山,骨灰安放在公墓即可。”
周勇感到很奇怪,问:“为什么?”
周工动情地说:“我一辈子都是公家人,死后也想与那些公家的同事们住得近一些,在那边的世界里互相有个照应。”
周工继续补充道:“最近仔细研究,发现公墓属于公家管理,墓地整洁有序,后人扫墓也很方便。”
周勇兄弟俩觉得父亲说的话有道理,便选择尊重父亲的最终决定。
根据邵阳的传统丧葬习俗,老人去世后,亲属们一般会在家属大院里占地打架子、摆花圈、播哀乐,请和尚念经、道士做道场,还会邀请厨师备下流水席,摆上烟和酒,最后一天晚上开追悼会等,非常热闹。
周工并不喜欢这种风俗,嫌铺张浪费、折磨后人,特意叮嘱周勇兄弟:“不要大办丧事,也不要开大型的追悼会。只需要通知少数几位亲友,在火葬场举办一个小型、简单的告别仪式。但是一定要出讣告,贴在家属大院里。讣告中必须写:真心感激领导和同事们多年来对我特别地关心和帮助!”
一天,在车间里正忙着的周勇接到长途电话通知:周工已经病危。
周勇立即请了假,连夜坐火车从广东赶回家乡——湖南省邵阳市。
周勇守在病床前。这时候的周工已经虚弱地说不出话。
周勇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安慰父亲。他轻轻地用手握住父亲露在病床被子外面的手——那是一只柔弱、纤细的手,却为国家和家庭付出一生的手。
周勇突然明白应该怎么做了,就这样一直把父亲的手轻轻地握在自己温暖的手中,他想让父亲感觉到儿子的存在、坚强和毫不动摇的坚定。
周工在儿子周勇的一直陪伴下,欣慰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天。
周勇强忍悲痛,没有当场落泪,果断地执行着父亲的遗愿:丧事简办。
在姐夫肖勇的帮助下,周勇把周工火葬后的骨灰安放在公墓里,然后找了一家打字店,出了一张讣告贴在家属大院里,感谢那些父亲一生牵挂的同事们。
当周勇完成这桩大事后,独自站在周工的墓旁,泪如泉涌。这正是: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然后,周勇抹干泪毅然地离开了公墓,踏上征程。因为父亲周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去做:尽全力拯救患肺癌的弟弟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