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洪伏(洪峰)的头像

李洪伏(洪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4
分享
《大西北漫游记》连载

第四章 碧波轻拂云端梦,万古琴音绕天池

第八日破晓,晨光尚未完全撕开夜色的帷幕,我们已启程奔赴此行的第六站——天山天池。这个名字在舌尖轻轻滚动时,便带着几分仙气,仿佛是去赴一场千年之约,探访那传说中的“瑶池”。

初遇此段天山,正值“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晨曦微光时分。东方的天际刚刚染上一抹鱼肚白,继而泛起淡淡的橘红,像是羞怯的少女脸颊上的红晕。山巅的积雪在这柔光的映照下,不再是刺目的白,而是泛着淡淡的金粉色,与天际的霞光交融,恍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仙境。光线在山脊的曲线间流淌,勾勒出天山雄伟却又温柔的轮廓。

随着车子沿着盘山公路缓缓深入,窗外的景色开始变幻。云海在脚下翻腾,乳白色的云雾时而如轻纱般飘过,时而如潮水般涌动。群峰在云海中时隐时现,宛如大海中的岛屿,正是白居易笔下“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写照。偶尔有一束阳光穿透云层,在山峦间投下斑驳的光影,那景象神圣得让人不禁屏住呼吸。

当终于站在观景台上,俯瞰着脚下无边的林海与远处广袤的草原时,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豪情,霎时在胸中激荡。登山之路,亦是修心之途。随着海拔攀升,每一步都走得更为踏实,每一次呼吸都更为深沉。那拂过耳畔的天风,清冽而纯粹,不仅吹散了躯体的疲惫,更像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人顿生“荡胸生曾云”的豁达与清明。

步入景区,一股清新的空气便挟带着山林特有的草木芬芳扑面而来。这气息中有松针的清冽,有野花的淡雅,还有湿润泥土的醇厚,共同调和成天山独特的味道。细细品闻,还能嗅到远处雪线之上冰川的凛冽气息,与脚下苔藓的湿润土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层次丰富的嗅觉交响乐。远山含黛,云雾如轻纱般缠绕在山腰,俨然一幅天然的水墨长卷,而我们就成了画中游历的人。

游览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徐行,景随车移,如欣赏一轴徐徐展开的画卷。道路两旁,翠绿的雪岭云杉挺拔而立,像是守护这片净土的卫士。阳光透过密林的缝隙,在林间空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随着车辆的移动而流转变幻 。山间小溪潺潺流淌,那水声不是喧哗,而是低吟,如同大地的脉搏。偶尔能见到几只雪雀在林间嬉戏,清脆的鸣叫声为这静谧的山谷增添了几分生机,却又更显其幽静。

行至天池,一片碧波万顷豁然展开,让人如梦初醒。那一池碧水,不似凡间之物,倒像是自九天倾泻而下的琼浆玉液。相传周穆王曾驭八骏西巡,在此与西王母瑶池对歌,留下“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的缱绻传说。站在池边,恍惚间似乎还能听到远古的歌声在山水间回荡,看到仙人的衣袂在云雾中飘飞。这一刻,时间仿佛倒流三千年,让人不禁思索:在这永恒的山水面前,我们的生命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正是这瞬间的相遇,成就了永恒的感动。

池畔那株被称为“定海神针”的古榆,格外引人注目。它冠大如伞,枝繁叶茂,据传是西王母头上的玉簪化就,用来镇锁水妖。令人称奇的是,无论天池的水位如何上涨,都始终无法淹没其根部。

我走近细观,只见树干需三人合抱,树皮皲裂如龙鳞,每一道裂纹都像是岁月的刻痕,记录着千百年来守护这片圣境的故事。伸手触摸那粗糙的树皮,指尖传来的是一种沧桑而温润的触感,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坚韧的力量在流淌。这力量不仅来自于树木本身,更来自于千百年来无数朝圣者寄托于此的信念与祈愿。

天池之水,正可谓“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湖水碧绿清澈,却又因深度而显深邃,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水面平静时,四周的博格达峰和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形成完美的对称,让人分不清哪是真实,哪是倒影。其清澈处可见池底碎石,其深邃处又似蕴藏千古奥秘,令人顿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思。

就在这如诗如画的仙境之中,一曲万古琴音仿佛在心底悄然响起。那琴音,悠扬而深远,穿透了云雾的阻隔。它时而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般清越,时而似“幽咽泉流冰下难”般沉静。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无尽的情感与故事,与天池的碧波相应和。这琴音虽属传说,然天池之美,本身便是一曲流淌于时光中的《高山流水》,引人沉醉,忘却尘嚣。

“碧波轻拂云端梦,万古琴音绕天池”,这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向往。

独自沿湖慢行,别有一番意趣。离开了团队的路线,我选择了一条更为幽静的小径。阳光透过云隙洒下,湖面顿时“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仿佛有无数的钻石在跳动。山间的云雾时聚时散,给天池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择一平整的湖石静坐,闭目凝神,让身心与自然相融。此刻,但闻轻浪拍岸,那声音轻柔而有节奏,像是大地的摇篮曲;感受微风拂面,那触感温柔而清凉,带着雪山的寒意与阳光的暖意。此情此景,虽无王维笔下“明月松间照”的夜韵,却自有“清泉石上流”般的静心,一份相同的禅意不期而至。

喧嚣退去,方能听见自然最微妙的耳语——那是阳光在湖面跳跃的轻响,是时光在古老榆树枝叶间流淌的痕迹。这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静谧,并非孤独,而是一种丰盈的圆满,是灵魂在天地间寻得的自在与安宁。

继续前行,独自探访飞龙潭。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那瀑布的轰鸣由远及近,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至。及至眼前,只见一条白练从高处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万千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霓虹。那磅礴的气势,正是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细密的水雾随风飘散,沾湿了衣襟,也清凉了面颊。

复行至西王母庙,这座古老的道观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果然占尽了天山天池的山水之灵气。庙宇不算宏伟,却古朴庄严,飞檐翘角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香炉中青烟袅袅,与山间的云雾融为一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气味,与山野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几位远道而来的香客正虔诚祈福,他们专注的神情与这仙境般的环境相得益彰,为这片山水增添了几分人间的温度。

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天池全景与巍巍群山尽收眼底,心生无限敬畏。凝望着这片被誉为西王母居所的山水,思绪不禁飘向远古。想象着周穆王的八骏神驹踏云而来,瑶池畔筵席盛开,觥筹交错,仙乐飘飘。那棵“定海神针”的古榆,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仍在低声吟唱着那段人神共悦的传奇。这份跨越三千年的遐思,让眼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浸染了灵韵,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在这神话与现实交织的时刻,我忽然明白:天池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它的自然之美,更在于它承载着人类对超越世俗的美好向往。

日暮时分,天池的景色又为之一变。西斜的夕阳为雪山披上了金色的外衣,云彩被染成橘红、绛紫的瑰丽色彩,倒映在湖面上,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我们踏上了返程的路途,虽然心中充满了对天山天池的留恋与不舍,但我也明白,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正如这夕阳,虽美却易逝。然而,正如黄昏是为了迎接新的黎明,离别也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

在回程的车上,我时不时地翻看着相机里拍摄的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我在天池的点点滴滴:晨曦中的雪山、云雾中的山林、碧波荡漾的湖面、古老的神树、壮观的瀑布、庄严的庙宇......这些影像定格了瞬间,却定格不了那份心灵的震撼与宁静。但我知道,有些感受已然深入骨髓,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此番天池之行,如一首嵌入生命的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带走的,是相机里满满的照片和行囊里小小的纪念;留下的,是足迹和轻轻的告别;而永存心间的,是那片碧波的轻语、那曲琴音的悠扬,以及天地间最本真的宁静与美好。

我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当尘世的喧嚣再次让我疲惫时,我依然可以闭上眼睛,回到这个“碧波轻拂云端梦,万古琴音绕天池”的地方。那里不仅有令人屏息的自然奇观,更有一个民族千年不绝的文化记忆,还有每个人心中对纯净与永恒的向往。天池之水,从此将在我心间长流不止,提醒着我在纷扰的世间,永远保有一方宁静的天地。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