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洪伏(洪峰)的头像

李洪伏(洪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16
分享
《大西北漫游记》连载

第九章 古韵遗风

西安,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犹如一部摊开的厚重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华夏文明的兴衰荣辱。作为十三朝古都,它见证了周秦汉唐的盛世辉煌,也经历了王朝更迭的沧桑巨变。如今,当我终于踏上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内心涌起的不仅是游客的好奇,更是一种朝圣般的敬畏。

(1)晨钟暮鼓

时值甲辰七月十三,这是我们大西北之行的第十七天。抵达时已是黄昏,夕阳的余晖给古城墙镀上了一层金红色,让人恍惚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万国来朝的长安城。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便迫不及待地起床。推开窗,一股混合着泥土清香和淡淡槐花香的空气扑面而来。远处的古城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街道上,早起的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卖早点的摊贩推着小车,热气从蒸笼里袅袅升起,羊肉泡馍、胡辣汤、油茶麻花的香味在空气中交织弥漫。

我们在一家老字号餐馆用早餐。店面不大,但食客盈门,多是本地老街坊。老板是个健谈的中年人,一边熟练地掰着馍,一边和我们闲聊:“这泡馍啊,急不得。要细细地掰,让每一块都吸饱汤汁,才能品出其中滋味。”他的话里似乎藏着某种人生哲理。热腾腾的泡馍下肚,浑身都暖和起来,我们这才满足地乘上地铁,前往今天的首站——钟楼。

晨光中的钟楼,比昨日黄昏时更显庄严雄伟。阳光斜斜地洒在深绿色的琉璃瓦上,泛着温润的光泽。我们沿着石阶缓缓而上,脚步声在空旷的台阶上回响,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登上钟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口闻名遐迩的景云钟。这口铸造于唐代的铜钟,高约两米,虽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好。我轻轻抚摸着冰凉的钟身,那上面细密的纹路像是岁月的年轮,记录着时光的流转。

“要敲一下吗?”工作人员善意地提醒。我握住钟杵,用力撞向铜钟。“嗡——”,一声浑厚悠长的钟声顿时弥漫开来,那声音不像金属撞击般刺耳,反而如同大地深处的叹息,沉稳而绵长。钟声在古城上空回荡,惊起一群栖息的鸽子。

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古人为何要“晨钟暮鼓”。这钟声不仅报时,更是一种仪式,它唤醒的不仅是沉睡的城市,还有人们对时间的敬畏。在钟声里,我仿佛听见了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静谧,也感受到了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繁华。

钟楼内部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记录钟楼历代修缮的碑文。从明初初建,到清代重修,再到近代保护,每一次修缮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站在二楼回廊远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在钟楼下交汇,笔直延伸,可见古人建城时的匠心独运。

从钟楼出来,我们沿着西大街步行约200米,便来到了与之遥相呼应的鼓楼。与钟楼的庄严肃穆相比,鼓楼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楼下的广场上,小吃摊林立,叫卖声、谈笑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交织成一首生动的市井交响曲。

鼓楼通高34米,比钟楼还要高出2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鼓楼。楼内陈列着一面直径达2.83米的大鼓,号称“闻天鼓”,周围还环绕着二十四面代表二十四节气的小鼓。可惜现在已不能击鼓,只能凭想象去感受当年“暮鼓”响起时,整座长安城渐渐沉寂的景象。

登临鼓楼,视野极为开阔。向南可见巍峨的城门楼,向北能望见保存完好的古城墙。最让人惊叹的是,环顾四周,确实没有一栋现代建筑高过钟鼓楼。同行的当地老人告诉我们,这是西安多年来坚持的古城保护政策:“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毁在我们手里啊。”朴实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历史深深的敬意。

站在鼓楼上,晨风拂面,俯瞰着脚下渐渐苏醒的古城,我突然想起王维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千百年来,这座城市见证了多少英雄豪杰的来来往往,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衰更替,而钟鼓楼始终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如同两位睿智的老者,默观着世事变幻。

(2)华清旧梦

离开钟鼓楼时已正午,我们简单用餐后,便乘车前往临潼的华清池。车子驶出中心城区,渐渐能看见骊山秀美的轮廓。这座因形似骊马而得名的山峦,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青翠欲滴。

华清池位于骊山北麓,是中国四大皇家园林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周幽王曾在此修建离宫。而它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与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紧密相连。

踏入华清宫大门,一股清凉之意顿时驱散了夏日的燥热。园内古木参天,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潺潺流水声不绝于耳。沿着青石板路前行,首先来到的是九龙湖。湖面如镜,倒映着四周的殿宇和远处的骊山,几艘仿唐画舫静静地停泊在岸边,仿佛在等待着谁的到来。

导游虽是个年轻姑娘,但讲解起来却颇有古风:“各位请看,这九龙湖得名于湖边的九条石龙。据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常在此泛舟游乐。各位可还记得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在她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海棠汤。这是专供杨贵妃沐浴的汤池遗址,因形似海棠花而得名。汤池用青石砌成,虽历经千年,仍可想象当年的精美华丽。池底铺设的墨玉,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站在池边,仿佛能看见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绝代佳人,正在宫女搀扶下缓缓步入温泉,水汽氤氲中,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

离海棠汤不远是玄宗的莲花汤。规模更大,建造也更为讲究。池底有双鲤石刻,泉水从鱼嘴中涌出,寓意吉祥。可以想见,当年这对帝王夫妻在此沐浴嬉戏的场景是何等奢靡。然而,正如李商隐诗中所写:“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再美好的爱情,最终也敌不过政治的现实。

最让人感慨的是星辰汤,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专用的汤池。与儿子玄宗的奢华不同,太宗的汤池更为简朴实用。导游说,这或许正反映了两代帝王不同的性格和治国理念。站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在温泉中仍在思考着天下大事。

中午,姨夫他们正在休息,我还独自在园中徘徊,烈日下的华清池格外宁静。温泉水依然在静静地流淌,千年来从未停歇。这泉水见证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荒唐,见证过秦始皇遇神女的故事,更见证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如今,一切都已化作历史的尘埃,唯有这温润的泉水,还在诉说着那些永远说不完的故事。

(3)帝国遗韵

在华清池附近吃完中餐后,前往期待已久的秦始皇兵马俑。出租车行驶在通往临潼的公路上,我的心情难以平静。这个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考古发现,自1974年被几个打井的农民意外发现以来,就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

博物馆大门并不起眼,但一进入一号坑展厅,里面人山人海,惊叹不绝。这是一个深约5米,面积达14260平方米的巨大坑道,里面整齐排列着数千个真人大小的陶俑。他们身着战袍,手持兵器,面部表情各异,组成一个庞大的军阵,仿佛随时准备出征。

我们被人潮推着向前,在拥挤中,那份来自历史的震撼与感动,反而愈发真切。

一位年长的讲解员,带着浓浓的感情:“你们看,这些兵马俑最初都是彩绘的,因为年代久远和氧化,现在只能看到少许颜色了。但就凭这些残留的色彩,我们也能想象当年刚完成时是多么绚丽夺目。”

从众多人群中挤入参观平台,仔细观察这些陶俑,会发现他们不仅服饰、发型各不相同,连面容表情也千差万别。有的眉头紧锁,显得坚毅果敢;有的嘴角微扬,透着几分轻松;有的目光炯炯,充满杀气。讲解员说,这些陶俑很可能是以真实的秦军将士为模特塑造的,所以才会如此栩栩如生。

“你们注意看他们的发髻,”讲解员指着一个将军俑说,“秦人特别重视发髻,不同等级、不同兵种的发髻都不同。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分辨出他们的身份。”

在二号坑,我们看到的是更为复杂的军阵。这里有跪射俑、立射俑,还有骑兵和战车组成的混合编队。三号坑被认为是军阵的指挥部,面积虽小,但规格最高。这里的陶俑都是军官,围绕着一辆四马战车排列。

参观完展厅,我们来到铜车马展馆。这里陈列着两驾精美绝伦的青铜马车,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一半。马车结构复杂,装饰华丽,车窗还可以开合,其制造工艺之精湛,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产物。特别是那把青铜伞,伞柄和伞盖之间用活节连接,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角度,其设计之精巧,即使用现代眼光看也令人惊叹。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秦始皇陵。这座高耸的土山依然保持着神秘,地宫至今没有发掘。站在陵前,夕阳将整个陵区染成金黄色。我想象着那个十三岁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的秦王嬴政,他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他渴望长生不老,却只活了四十九岁;他希望江山永固,秦朝却二世而亡。唯有这些沉默的兵马俑,守护着他的陵墓,见证着他的功过。

离开时,我回头望去,夕阳下的兵马俑博物馆静静地矗立在渭河平原上。这些陶制的将士们还将继续守护在这里,直到永远。他们让我们记住:历史从不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方向,但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人去创造、去担当。

(4)夜城遗风

进入西安第三天,我们最后一站选择在傍晚时分前往大唐不夜城。当我们乘坐地铁进入这片区域时,远远就能看见璀璨的灯火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与现代都市的霓虹不同,这里的灯光透着古雅的韵味,仿佛将盛唐的繁华完整地搬到了现代。

走入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组精美的唐代风格雕塑。有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潇洒身影,有玄奘西行取经的坚定步伐,还有公孙大娘舞剑的飒爽英姿。每一尊雕塑都栩栩如生,似乎在向游人诉说着那个开放包容的盛世。

街道两旁的建筑均采用唐风设计,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但仔细看去,里面却是现代化的商铺和餐厅。这种古今交融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在一家茶馆稍作休息,茶馆内部是现代化的装修,但服务员都穿着唐装,茶具也都是仿唐风格。点了一壶泾阳茯茶,茶香袅袅中,看着窗外人来人往,竟有些不知今夕何夕的恍惚。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穿着汉服、唐装游玩的年轻人。他们三三两两,有的手持团扇,有的撑着油纸伞,在古色古香的街景中拍照留念。起初我以为他们是景区的工作人员,后来才发现都是普通游客。一位穿着齐胸襦裙的姑娘告诉我们:“在这里穿汉服一点也不突兀,反而更能融入环境,感受盛唐的气息。”

夜幕完全降临时,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在贞观广场,大型水舞表演《大唐追梦》正在上演。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配合喷泉、雾森和激光,将大唐的万国来朝、文化交流的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演员们身着各国服饰在舞台上载歌载舞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开放时代。

继续向前走,到了开元广场,这里正在表演《再回长安》。演员们从观众席中走出,与游客互动,让人恍惚间真的回到了千年前的长安街头。一个小女孩好奇地摸着演员的服饰,天真地问:“你是从古代来的吗?”引得众人会心一笑。当最后所有灯光亮起,整个广场金碧辉煌,耳边响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朗诵时,不少游客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美食街区,我们品尝了地道的西安小吃。裤带面(即Biangbiang面)、葫芦头、柿子饼、金线油塔……每一样都让人回味无穷。坐在露天的餐桌旁,看着周围灯火通明的唐代建筑,听着远处传来的古乐声,这种穿越时空的体验令人难忘。

这时,游人渐渐散去。我边回边望这片璀璨。大唐不夜城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像是一个文化的梦境。它用现代的方式,让千年前的盛世重新鲜活起来。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可感、可触、可品味的活的文化。

二十天的大西北之行即将结束。离开的那天早晨,我再次登上古城墙。朝阳初升,将整座城市染成金色。城墙下的顺城巷里,生活正在苏醒:老人们提着鸟笼散步,早餐摊升起袅袅炊烟,自行车铃声清脆地响起。而在不远处,现代的高楼大厦正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西安的真正魅力。它不仅仅是一座有着辉煌过去的古城,更是一座活在当下的鲜活城市。那些古老的城墙、钟楼、兵马俑,不是被供奉在神坛上的文物,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精神图腾。

西安的夏天是热烈的,而这份热烈注入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更明白:真正的古韵遗风,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望中前行。就像那口千年的景云钟,虽然钟声依旧,但聆听的人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就像华清池的温泉,虽然泉水依旧,但沐浴的人已经换了另一种心境。

当高铁飞驰,依窗远眺这座渐渐远去的古城时,我知道,这片土地和它的故事,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文明如水,奔流不息;文化如光,照亮古今。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每一次用心的聆听中,在我们每一次深情的回望里,获得新生。

这,就是西安给我的最后启示,也是我这趟大西北之行最珍贵的收获。

(完)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