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这座被黄河臂弯轻轻环抱的古城,总让人想起“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千古绝唱。黄河,如同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她那温暖的怀抱,滋养着这片土地,也孕育了兰州独特的韵味与风情。
我们是从银川乘坐高铁驰往兰州的,窗外景致由塞上江南的平畴沃野,渐次过渡为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当列车缓缓驶入兰州西站时,暮色正好四合,华灯初上的金城以她最璀璨的容颜迎接远客,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便徐徐铺展在眼前
玻璃幕墙外,暮色中的兰州仿佛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夜明珠。近处,车站广场的灯光如星罗棋布,出租车排成长龙,尾灯在暮色中划出红色的轨迹。
远处,霓虹灯广告牌闪烁变换,写字楼的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住宅区的万家灯火如繁星点点。偶尔有高铁列车从站台驶出,如同一道银色的闪电划过夜幕,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现代的活力。
第二天清晨,兰州,在黄河的涛声中缓缓苏醒。我静静地肃立在旅馆二十多层高楼窗前,凭窗俯瞰,黄河如一条银练穿城而过。薄雾轻笼水面,对岸白塔山显出水墨般的轮廓。早班公交在中山桥上驶过,惊起数只水鸟。老街方向飘来牛肉面的暖香,与晨风中弥漫的黄河水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味道。整座城市正在缓缓睁开睡眼。
我们迅速下楼,拦下一辆出租车,直奔黄河风情线。漫步在蜿蜒的黄河之滨,但见浊浪滔滔,奔流不息,竟不似想象中那般浑黄。河水在朝阳下泛着金鳞,恍若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阔诗篇。
对岸现代化楼宇如森林般耸立,勾勒出城市昂扬的天际线;此岸垂柳依依,在水面写下连绵的涟漪。最妙是那河心漂浮的羊皮筏子,载着戴白帽的老翁顺流而下,俨然一幅“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流动画卷。这些古老的交通工具,至今仍在黄河上摇曳,诉说着千年不变的传承。
沿着河岸继续前行,不时可见垂钓的老者静坐岸边,他们的身影与奔流的黄河形成动与静的完美融合。孩子们在亲水平台上嬉戏,欢笑声与涛声交织成一曲生动的城市交响乐。健身的人们沿着塑胶跑道慢跑,享受着母亲河畔的晨光。这里既是游客的观光胜地,更是市民的生活乐园,展现着兰州人“临河而居,依水而乐”的生活智慧。
行至闻名遐迩的黄河母亲雕塑前,这座以厚重黄河石雕成的巨作,将女性的温婉与河流的雄浑完美交融。她慈祥的面容让人想起《诗经》中“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的亘古之思。雕塑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母亲微微俯首的神情中蕴含着无尽的慈爱,依偎在她身旁的孩童天真烂漫,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倚在雕塑旁留影时,我忽然懂得为何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怀抱婴孩的慈母形象,不正是千百年来滋养着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最动人的写照么?
步入水车博览园,时光仿佛倒流数百年。但见巨轮缓缓,水声潺潺,让人恍若走进《水经注》记载的古老年代。这些直径数丈的庞然大物,曾灌溉着两岸万顷良田,滋养着丝路驼铃往来的土地。水车的主体由优质的松木制成,经过特殊处理能够抵御河水的侵蚀。巨大的辐条在水流的冲击下缓缓转动,将黄河水提升到高处的水渠中,再流向远方的田野。这种古老的灌溉技术,凝聚着古代兰州人民的智慧结晶。
手抚斑驳的木制水轮,耳边似响起古老的歌谣:“水车吱吱转,岁月慢慢流”。园中老者娓娓道来,最鼎盛时兰州有二百五十多轮水车,堪称“水车之都”。这些水车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难题,更形成了独特的“水车文化”。每逢重要节日,人们都会在水车旁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它们虽不再担负灌溉重任,却依然转动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光流转。
在水车博览园的深处,还保留着传统的水磨坊。石磨在水车的带动下不停旋转,将小麦磨成雪白的面粉。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着古老的磨面工艺,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新鲜磨出的面粉散发着浓郁的麦香,让人不禁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让我们对先民的智慧肃然起敬。
约摸一个时辰,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如钢铁巨龙呈现在我们眼前,据说它横跨激流已逾百年。走在桥面的铁格板上,俯看脚下奔涌的黄河,忽然想起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诗情。这座1909年建成的铁桥,历经战火与洪水,依然巍然屹立。桥身的钢铁架构呈现出深沉的赭红色,那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每根钢梁、每颗铆钉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站在桥中央凭栏远眺,黄河的壮阔尽收眼底。上游河水湍急,在下游逐渐变得平缓,形成鲜明的对比。晨光中,河水泛着金色的波光,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偶尔有游船从桥下穿行而过,船上游客的欢笑声随风飘来,为这座古老的铁桥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桥头的铸铁灯柱在夕阳下泛着幽光,仿佛在诉说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往事,印证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历史沧桑。
信步走向桥西的白塔山公园,这里是揽胜的绝佳处。登临白塔寺凭栏远眺,整座兰州城尽收眼底。黄河犹如金色飘带奔腾不息,两岸楼宇鳞次栉比,正应了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登临意境。白塔始建于元代,通体洁白,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塔身的佛像雕刻精美绝伦,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塔内珍藏着珍贵的佛教文物,见证着兰州作为佛教东传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
山风过处,七级浮屠上的塔铃清脆作响,让人顿生"念天地之悠悠"的怀古幽情。站在白塔前俯瞰,中山桥如长虹卧波,黄河水似玉带环绕,整个兰州城的格局尽收眼底。远处的高楼大厦与近处的古建筑群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动人画卷。这番景象,让人不禁感叹兰州这座城市在守护传统与拥抱现代之间取得的完美平衡。
当暮色四合,我们转入韵味悠长的兰州老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发亮,两旁店铺飘来牛肉面的醇厚香气。老街的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件艺术品。沿街的商铺悬挂着古色古香的招牌,在暮色中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老师傅抻面如舞,面团在他手中三揉两拉,便幻化成“韭叶”、“二细”等各种形态。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蕴含着多年的功力。面条在师傅手中上下翻飞,如银蛇狂舞,最后精准地落入沸腾的锅中。高汤是用牛骨精心熬制而成,清澈见底却滋味醇厚。牛肉切得薄如蝉翼,配上翠绿的香菜和蒜苗,再浇上一勺红亮的辣椒油,色香味俱全。坐在老榆树下的木凳上,吃一碗“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牛肉面,再配上一杯香甜的三炮台,方知何为“人间至味是清欢”的生活真谛。
除了牛肉面,老街还汇聚了兰州各地的特色小吃。灰豆子、甜胚子、牛奶鸡蛋醪糟等传统甜品让人流连忘返。手工艺人们现场制作着各种民间工艺品,剪纸、刺绣、泥塑等无不精美绝伦。在一家老字号里,老师傅正在现场制作刻葫芦,这项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手持特制的小刀,在葫芦表面轻轻刻画,不一会儿,一幅精美的“金城揽胜图”便跃然其上。
老街不只有令人垂涎的美食,剪纸、刻葫芦、泥塑等民间艺术更在这里焕发新生。一位银发苍苍的老人正在店门口专心雕刻葫芦,小小的刻刀在他手中游走自如,顷刻间便呈现出一幅精美的“金城盛景图”。他欣慰地说:“这手艺传了四代,以前刻骆驼客,现在刻高铁站。”传统与现代,在这方寸之间完美交融,演绎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文化传承。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古老的黄河水车,也能看到现代化的兰州新区,传统技艺与时代主题的完美结合,让人感叹民间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老街更显迷人韵味。串串红灯笼次第亮起,将古建筑的飞檐翘角勾勒得如梦似幻。戏台上传来秦腔粗犷苍凉的唱词,那高亢的唱腔仿佛要把人的魂魄都震出来。茶社里飘出敦煌古乐的清越之音,古老的乐曲在夜色中回荡,让人仿佛穿越千年,回到了驼铃悠扬的丝绸之路时代。沿街的茶馆里座无虚席,老人们品着三炮台,听着兰州鼓子,不时跟着哼唱几句。这种悠闲的生活节奏,展现了兰州人特有的从容与豁达。
离去时再次经过黄河,但见皓月悬于中山桥顶,繁星垂映白塔山巅,整座城市在母亲河的摇篮曲中安然入梦。河面上的波光与城市的灯火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人的夜景。晚风轻拂,带来河水的湿润气息,也带来了远处老街的袅袅余音。
这一日的揽胜,让我深深体会到兰州之美,不在某一处孤立的景点,而在长河与古城千年相守的绵绵深情。正如那首古老的民歌所唱:“黄河水长流,飘下来一只舟,情哥哥撑船哟,汗珠子滚日头……”这朴实无华的歌词,道出了兰州人与黄河相依相存的深厚情感。在这里,现代与传统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在黄河的滋养下和谐共生。高楼大厦与古老街巷相映成趣,时尚潮流与民间技艺各展风采,共同编织着兰州独特的城市魅力。
兰州,这座被黄河乳汁滋养的西北明珠,永远以她博大的胸怀,迎接每一个前来寻梦的旅人。而这次揽胜收获的,不仅是醉人的美景与美味,更是一段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文化记忆,一曲关于永恒与变迁的黄河交响。当我回首告别,耳畔再次回荡那句动人的诗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或许就是对兰州这座城市最诗意的诠释。
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黄河水依旧日夜奔流,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也守护着不变的乡愁。兰州的故事,就像这滔滔黄河水,源远流长,永不停歇。而我们这些过客,能做的就是把这份感动珍藏在心,让兰州的美好在记忆的长河中永远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