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洪伏(洪峰)的头像

李洪伏(洪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16
分享
《大西北漫游记》连载

第七章 双园绮梦

破晓时分,列车缓缓驶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站。晨光熹微,若谢朓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恬淡,第一缕阳光宛如羞涩的少女,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轻柔,悄然掀开夜色的帷幔。

这座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古城,在晨曦中展露出它独特的韵致——既有大漠的雄浑,又有水乡的温婉。然而,旅途如人生,总难免遭遇不谐之音。因的士司机的误导,我们竟被带往一处尚在施工、未对外开放的“景点”,徒然耗费数个时辰。这番际遇,恰如李白《行路难》中的慨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初抵银川的满腔期待,瞬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失落。

限于既定的行程,我们只能在银川作一日之游。这短暂的光阴,如同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只能以细笔匆匆勾勒其万一。然而,苏东坡有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既然时光匆促,何不效仿古之闲人,于有限中求取无限之韵味?我们决定摒弃懊恼,就在这银川古城之中,开启一场“双园”寻梦之旅。

【德馨公园:午荫碧色里的静定诗篇】

随着日渐高起,午前的阳光已褪去晨曦的羞涩,变得明亮而坦荡。我们穿过街市间逐渐升腾的些许喧闹,转而踏入了通往德馨公园的幽静小径。这一转折,仿佛一步之间,便从凡尘步入了诗境。

此园名为“德馨”,取自《尚书》“明德惟馨”,本身便是一阕待我们细读的古诗。

一踏入园门,因奔波与受欺而生的那份懊恼与浮躁,竟如被一方清凉的巨大海绵悄然吸去,顷刻间消散于无形。耳畔,城市隐约的车马声被隔绝在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清晰的鸟鸣与蝉嘶,混合着微风拂过万千叶片的簌簌声,俨然一曲天然的木管与弦乐的重奏,抚慰着每一颗从尘世中仓皇逃离的心灵。

园中小径曲折蜿蜒,引人探向幽深。两旁树木枝繁叶茂,交织成一片浓重的绿荫,宛如一道天然的碧色穹顶,将逐渐炽烈的阳光温柔地隔绝在外。

此刻的阳光,已非清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而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家,以光线为笔,将金箔般的亮影与墨玉般的暗影,淋漓地挥洒在路径与草木之上。 那些光斑在青石板上跳跃,在叶片间流转,随着微风的节奏明明灭灭,仿佛在演奏一首关于时光的视觉交响曲。这光与影的协奏,不禁令人想起欧阳修笔下“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幽情。

空气中也蒸腾起沙枣花被阳光焙暖后特有的青郁香气,深吸一口,五脏六腑都仿佛被这自然的芳醇洗涤过一般。

我与姨夫两家,一共夫妻四人,皆年过六旬,漫步于此浓荫之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年轻时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虽觉文辞之美,却难有深切体悟。而今,于德馨园的午荫里,看光移影动,听万籁低语,方才略略触及那份“乐”的真谛——它并非极致的欢愉,而是一种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静定与安然。

这园子的静,并非死寂,而是一种在阳光与生命催化下愈发深邃的静,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之境。它让我们的脚步自然而然地慢了下来,也让那颗被俗务与意外所惊扰的心,缓缓沉静、妥帖,仿佛进行了一场无声却透彻的心灵按摩。

【凤凰公园:碧波潋滟间的生命欢歌】

午餐后,我们带着德馨园浸润的宁静,信步走向不远处的凤凰公园。

其名“凤凰”,不禁让人联想到《诗经·大雅·卷阿》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祥瑞与高洁。甫一入园,景象豁然开朗,与德馨的幽静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

宽阔的草坪,如同铺开的绿色巨毯,孩子们如快乐的小鸟,欢笑着、奔跑着、嬉戏着。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是这世间最动听的乐章。大人们或坐或卧,或闲谈,或凝望,脸上洋溢着闲暇的惬意与家庭的温馨。此情此景,恰如辛弃疾词中所描绘:“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虽场景不同,但那份朴素的人伦之乐,其本质是相通的。

公园中央,一泓湖泊清澈见底,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将湛蓝的天空、游走的白云以及四周的亭台树影,尽数收纳其中。细观湖面,倒影并非静止,而是随着微风的节奏轻轻颤动——柳枝的婀娜、云朵的舒卷、游人身影的掠过,都在水面上化作朦胧而又真切的诗意画面。偶尔有落叶飘下,点破一池青天,漾开的涟漪将水中的世界重新组合,犹如一幅不断流动的抽象画作。 这明眸,日夜映照着天光云影与人间悲欢。

我们沿湖漫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恍惚间有苏轼《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旷达之感。湖中时有水鸟掠过,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翅尖点破水面,漾开一圈圈涟漪,也荡开了游人的欢声笑语,为这静谧的画卷平添了几分生动与野趣。

午后的阳光变得愈发柔和温暖,我们择了一处临水的树荫长椅坐下。时光在此刻仿佛凝固,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如范仲淹所言,“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般被这广阔的宁静所吞没、化解。

我们一行四人,相识相知数十载,历经岁月风雨,此刻能共坐于此,沐浴在塞上的暖阳与和风中,闲话家常,忆往昔峥嵘,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这份情谊,这份陪伴,正如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所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我们,已无需天涯相隔,此刻便是最好的相聚。在这片宁静与美好的氛围中,我们仿佛与这水、这风、这天地融为了一体,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感受着“天人合一”的古朴哲思。

【夕照回眸:诗踪足迹上的心灵归途】

当夕阳开始西沉,天边被染上了一抹绚烂的晚霞。这霞光初起时是淡淡的金粉色,犹如画家在蔚蓝画布上试笔的轻柔;渐渐地,色彩愈发浓烈,转为橘红与绛紫交织的辉煌,将整个西天渲染成一片燃烧的织锦。 这“夕阳无限好”的景致,虽“只是近黄昏”,却并无李商隐那般浓重的感伤,反而有一种圆满后的宁静与绚烂。

我们久久驻足湖畔,看霞光倒映水中,将整片湖泊也染成了暖色调。水鸟的剪影从绚烂的天色前掠过,远处的树丛化作一幅巨大的泼墨画,在天际线上挥洒出酣畅淋漓的墨韵。整个世界仿佛沉浸在一首宏大的视觉交响诗的终章里。这份美,不急促,不逼人,而是以它自己的节奏缓缓展开,给予我们充足的时间去品味、去铭记。

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凤凰公园。回望这一日的旅程,从德馨公园的幽静清雅,到凤凰公园的开阔鲜活,一静一动,一张一弛,恰似一首律诗的起承转合,韵律和谐,意境圆满。

这短短半日的“双园之游”,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完美融合,更让我们在古稀之年,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德馨之“静”,教会我们向内观照,涵养心性;凤凰之“动”,则提醒我们生命的热忱与人间的温暖,永远值得拥抱与歌颂。

这一日的经历,如同一首无字的诗歌,一篇有形的哲学,它告诉我们,即便旅途有波折,时光有限制,但只要心怀诗意,便能在方寸之间,见天地之阔,于刹那之间,得永恒之美。

这段镶嵌于银川晨昏里的“双园绮梦”,将如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于我们的记忆深处。它不仅是地图上的两个坐标,更是我们心灵的一次归航,是岁月赠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往后余生,每当忆起,必当如品香茗,余味悠长,清芬满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