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西北边陲,有一片被历史与风沙雕琢出的神奇土地——乌鲁木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片土地自古就承载着边塞诗人的豪情与苍茫。如今,它犹如一颗璀璨的丝路明珠,静静地镶嵌在天山山脉的怀抱之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乌鲁木齐位于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枢纽。“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昔日玉门关外的荒凉早已被现代文明的春风化解。
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十字路口,更是文化融合的熔炉。天山北麓的优越地理位置,赋予了这座城市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从汉唐时期的驼铃声声,到如今中欧班列的汽笛长鸣,乌鲁木齐始终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素有“丝路明珠映天山”的美誉。
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最令人魂牵梦绕的,莫过于那座风情万种的大巴扎。它不仅是乌鲁木齐的城市名片,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生动缩影,每天都在这里上演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第一次踏入乌鲁木齐,是从家乡乘坐火车抵达。刚迈进火车站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一股现代气息便扑面而来。高耸的穹顶下,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洒落,与室内温暖的灯光交织成一曲光与影的协奏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座现代化的建筑中处处绽放着民族文化的“花朵”——墙壁上镶嵌着维吾尔族传统的几何图案,立柱上雕刻着哈萨克族的草原花纹,就连指示牌也都精心设计了少数民族文字的装饰边框。
我特别注意到一处别具匠心的艺术墙,上面用浮雕的形式展现了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着浮雕上西出阳关的商队,我仿佛听到了千年前的离别之曲。这幅艺术长卷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千年来发生的故事,让人未出车站,就已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
妹夫冷总和妹妹早已在出站口等候多时。一见面,他们便热情地为我们戴上维吾尔族的花帽,这是当地表示欢迎的最高礼节。“来到新疆,就要入乡随俗。”妹妹笑着为我正了正帽子,那绣着精美金线的花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第二次造访乌鲁木齐,是在游览赛里木湖回程之时。这次,我们有了更多时间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清晨,我们登上红山公园,俯瞰整座城市。朝阳初升,天山博格达峰皑皑的雪顶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岑参笔下的天山雪景赫然展现在眼前。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城正在晨曦中苏醒,现代高楼与传统民居交错林立,构成一幅古今交融的生动画面。
“看,那就是大巴扎。”妹夫指着远处一片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群说。金色的阳光洒在建筑圆顶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向我们招手。
走进大巴扎,仿佛瞬间穿越到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虽然眼前不是沙场,而那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西域特有的热闹与繁华。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味——烤羊肉串的焦香、馕坑里飘出的麦香、干果摊上无花果与杏脯的甜香,还有香料店里孜然、胡椒等调料的辛香,这些气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大巴扎又一独特的“味道”。
沿着商铺林立的主街漫步,两旁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手工艺品店里,匠人们正在现场制作精美的铜器,锤子敲击铜胚发出的清脆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首古老的工匠之歌。丝绸店铺里,艾德莱斯绸以它独特的扎染技术和绚丽的色彩吸引着过往的游客,那流动的纹路宛如天山脚下蜿蜒的河流。
在一个玉器摊前,我们驻足良久。摊主是个热情的维吾尔族大叔,他拿起一块和田玉耐心地为我们讲解:“你看这玉的质地,温润如脂,白度适中,是上等的羊脂玉。”他告诉我们,自己的家族从事玉石生意已经四代,“从曾祖父骑着毛驴在丝路上贩玉,到现在我在大巴扎开店,我们家族见证了这条商道的变迁。”
傍晚时分,大巴扎中央的广场上响起了欢快的音乐。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跳起了传统的赛乃姆舞。“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白居易笔下胡旋女的舞姿,如今在这片土地上依然生动传神。围观的人群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我被这欢乐的氛围感染,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轻轻摆动。
因为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在离开新疆之前,我们特意第三次造访乌鲁木齐,这次我们决定用两天时间,深入体验这座城市的脉搏。
第一天清晨,我们来到人民公园。这里是当地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却也是一座活着的民族文化展览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虽然不是古寺,但公园里参天的白杨、悠扬的琴声,同样让人心生宁静。在参天的白杨树下,一群老人正在练习太极拳,动作舒缓如行云流水;不远处的空地上,几位维吾尔族老人弹着热瓦普,唱着苍劲的木卡姆,那悠扬的旋律仿佛能穿透时空,将人带回千年前的西域。
午后,我们探访了新疆博物馆。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那鲜艳如新的色彩、精巧绝伦的织工,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的诗句在此刻显得格外贴切。在干尸陈列馆,跨越四千年的“楼兰美女”依然保持着安详的睡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生息与轮回。
第二天,我们前往距离市区不远的红光山景区。这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理解这座城市的视角。
漫步在红光山的林间小道上,阳光透过密林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的诗句恰好描绘了这里的幽静美景。路边的沙枣树散发着独特的香气,偶尔可见野兔从灌木丛中窜过。登至山顶,极目远眺,乌鲁木齐城全景尽收眼底。现代建筑与天山雪峰相映成趣,丝绸之路上的古老城市正在焕发着新的生机。
红光山大佛寺坐落于山腰处,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庄严。走进寺内,诵经声阵阵,香火缭绕。与外面喧嚣的城市相比,这里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土。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清扫庭院的僧人,他告诉我们,这座寺庙虽然建于现代,但其传承的佛教文化却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畅通时的唐代。
“乌鲁木齐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僧人和蔼地说,“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在这里和谐共处,这正是丝绸之路精神的精髓所在。”
离别之际,我们再次来到大巴扎,想要把这份独特的记忆深深烙印在心中。夜幕下的大巴扎比白天更加迷人,千万盏灯火将整个市场装点得如同白昼,却又比白昼多了几分梦幻色彩。
我们在一家老茶馆歇脚,老板阿不都拉为我们沏上了醇香的茯茶。“这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配方,”老人自豪地说,“从前,往来丝路的商队都会在这里歇脚喝茶,现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品味新疆。”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笔下盛唐时代的豪迈交往,在这间老茶馆里得到了现代的延续。听着老人的讲述,品着手中那杯色泽红润的茶汤,我忽然领悟到:大巴扎不仅仅是一个市场,它更是一个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从古代的丝绸、瓷器、香料,到今天的玉石、工艺品、干果,交易的物产在变,但那种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却始终未变。
坐在离开乌鲁木齐的车上,我回首望去,天山的雪峰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整座城市仿佛被笼罩在一层神圣的光晕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的诗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此刻的离情别绪。这三次的相遇,让我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这里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既有古老的传统传承,又有现代的创新活力。
乌鲁木齐,这颗丝路明珠,用它独特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文明的对话与交融。我相信,在“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这座城市必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而我和它的故事,也绝不会就此结束——因为那风情万种的大巴扎、那巍峨庄严的天山、那热情好客的人们,都已深深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或许,这就是丝绸之路的魔力——它能让每一个到过那里的人,都在心中种下一颗思念的种子,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再次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续写那段未了的情缘。
乌鲁木齐,期待与你的第四次相遇。那时,你定会以更加迷人的姿态,向我展示丝路明珠的崭新风采。而我也将带着更深的感悟,去读懂你千年不变的文化密码,去体验你日新月异的时代脉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信在同样的月光下,我们终将会重逢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