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第 一 章 故 乡
村庄、院舍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历经沧海桑田,从原始到现代的繁华,从单一到多元,一直在起落嬗变。葫芦河川北望是无边无际的草原,此起彼伏,惟余莽莽。日出至日暮,河水萦绕,深深注入这片圣洁的土地。逾黄河,越秦岭,伴随着八百里秦川广袤的土地,润泽辐射。古朴的民谣,伴随着奋争的呐喊,岁月的浮沉,酣畅地独白,穿越岁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芸芸众生经过多少轮回才能参透生存法则,宠辱不惊,烟火人间浮沉下的众生百态,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陕西西安素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誉,历经秦风、汉韵的沉淀,秦砖汉瓦代表华夏数千年的文化,是儒释道文化的传承发祥地。远望一片片群山后面是漫无边际的秦岭,黄土高原的厚重,是华夏龙脉所在,更是中国文化的靓丽名片。举目远眺,群峰高耸,山高沟深。四周山连着山,绵延起伏;群山环抱,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颇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南接桥山,素有天下第一陵之称的-黄帝陵。每年的清明节都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海内外的华人都慕名而来。据史书记载黄帝生于农历二月初二,位于黄陵县沮水河降龙峡,从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柏树威武挺拔,有七搂八扎半之多。沧海桑田,依旧郁郁葱葱,焕发着茂盛的生命力。东眺黄河岸,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居然拐了一个弯,偃旗息鼓,从而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猎奇斗艳的景致让人由衷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路向海。可领略到母亲河的博大与伟岸。近看壶口瀑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石破天惊的感觉,河谷中浪花飞溅,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宏伟壮观。其声如雷霆破竹,让人震耳欲聋,久负盛名而闻名遐迩。柯受良飞越黄河更是声名显赫而声名远播。拂晓陷入黎明前的黑暗,天上的流云似天马行空般你追我赶、稍纵即逝。所有的努力如同一口气一样,只可鼓,不可泄,退则溃不成军、前功尽弃。西接子午岭原始生态林,时空转换使得一年四季的变化显得泾渭分明。特别是清晨,穿梭在林间,脚下踩着厚厚的落叶,聆听着山间时不时的传来此起彼伏的各种鸟的鸣叫声,太阳透过树枝的缝隙,投射进来的丝丝金光,在地面上时隐时现。远离都市的喧嚣,享受着天然氧吧的惬意。清新的空气,小溪流水有条不紊的流淌着,水里偶尔有小鱼自由的游弋;水面上生长的各种绿色野菜更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可清晰见到上面的露水珠,特别是水芹菜等野菜更是能嗅到一种清新的味道。
坐落在边远的小县城,素有“陕北小江南”的美誉,四周处于交通要道。境内有葫芦河、洛河两大水系交错,清澈见底。河水川流不息孕育着沿岸的人们,凸显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特别是葫芦河水人们很早就开发,利用地势修拦河坝,把河水修渠引到水流到不了的地方,从而可以灌溉土地,种植水稻及蔬菜。由于光照和水土的因素,这里的水稻颇有名气。在古代曾上贡给朝廷,只有达官贵人才可以享用到的。群山、平原连绵不断,两水之间隆起的地势酷似人的五指,当地人称为五指塬。每到深秋时分,秋叶落红有胜于“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情画意,稻田上下金色一片。五指塬上更是风景独好,平坦的土地上全是种植小麦和油菜,到了油菜开花的季节,整个地面金光闪闪,蝶飞蜂舞,美不胜收。现在,在市场经济下,全部栽上苹果树。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成熟的苹果沉甸甸的挂满枝头,自是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景。虽然只是一个相对还比较贫穷偏僻的北方小县,但从大范围来讲,还算是一个宜于居住的理想之地。古人也素有九州不收收富洲之说法,据当地县志记载,就算前季不收也会收后季的。成了外地人逃荒避难的世外桃源,据传唐代诗人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举家迁徙至县城的羌村而定居下来,现在的羌村还保存有杜甫的垂钓塑像和题字。开元广场有唐敬德的塑像,其点兵的南、北校场俨然成为旅游景点。据县志记载,追根溯源,境内的老户人家大多数是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徙过来的,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小县由于有巨大的包容性,成为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聚居的状况。
县城高楼耸立,引人瞩目的就是“都市峰景”“富林苑”“翡翠小区”一枝独秀,犹如镶嵌在洛河边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光彩照人。是整个县城最高的地标建筑,周边的学校、医院、银行、酒店娱乐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由于国家政策的战略调整,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小城镇棚户区的进一步改造,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楼房颇有规模,高大的塔吊摆来摆去运送材料,工地上繁忙一片,伴随着钢筋、混凝土的轰鸣声,楼房的高度在快速的上升着。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在进入广场上面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梅花鹿,它遍体金黄,高达数十米,四蹄腾空而起。广场周围有休闲娱乐的群众,跳广场舞的人俨然是为潮流,载歌载舞的乐此不疲。隔不远的就是西山公园,立于山顶俯瞰整个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历历在目。新建的音乐喷泉,每到晚上人是络绎不绝,公园内灯光璀璨,色彩绚丽,各色的灯光映射变幻出不同的色彩,使人目不暇接眼光缭乱。随着音乐的节奏喷泉会沿不同的方向往外面喷水,时高时低忽大忽小,喷出的水柱随音乐的节奏而变化,孩子们在水边嬉戏。境内最引人的就是彩虹桥,它横跨于整个洛河上,特别是晚上彩灯把桥面装点得如诗如画,似人间仙境一般。到处都是路灯和花草树木,河边的路上隔三差五的有凉亭供游人纳凉,凉亭呈八角型,是仿古建筑,不时的可以看到石碑上刻有杜甫的诗词及画像。河对面的山人称太和山,是道教文化场所,现有大小庙宇画像52座。山路是石台阶由石板铺成,整个山上风景优美,山峰秀丽,和周围的群山辉映。每逢古历的4月8日便有民间组织的庙会,更是有戏团助兴,香客云集。山上有被誉为天下第一钟的宝室寺铜钟。
进入山区触目可及的就是山,不仅仅是山连山,山套山。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形成了山的雄壮伟岸、灵性,根底蜿蜒犹如一条巨龙有独特的气势,在秦岭形成泾渭分明的气候分界线。随处可见的就是荒凉和落寞,形单影只,龙林传媒再造一个秀美河山的广告语比比皆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过着一种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日子。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山梁陡峭沟壑纵横。天气晴朗的时候,能见度高,梁、沟、茆、川的轮廓清晰可见。抬头是山,低头是川。一条河缓缓流过,像一个葫芦,河的名称葫芦河就是由此而来。
河的上游是一片有着红色记忆的土地,家喻户晓耳目能详的直罗战役就是在这里打响的。直罗战役烈士纪念碑正面有杨尚昆同志题写的碑文“直罗镇战役烈士纪念碑”。四周是青砖点缀在碑的中心,座下是汉白玉砌成的底座,字迹显得苍劲肃穆,依稀可见那个年代的血雨腥风。碑文右侧是毛泽东1935年11月30日所写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左侧是直罗镇战役简介。馆舍里面详细介绍了那个年代,曾经的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有图片和文字说明,进入陵园,就是石头和水泥做成的台阶,园内松柏苍翠,绿草芳菲,安怡肃静。外地慕名而来的客人,或老或幼,瞻仰感怀,有的则在拍照留念。
离直罗镇南边差不多30多公里的地方是远近闻名的石泓寺石窟,也称川子河石窟。据传是在一个雨季的时间,天降大雨,淫雨霏霏。差不多下了数十天的连阴雨,水土流失严重,引起山体滑坡。一个放羊人由于找羊,失足坠落山洞意外所发现。出于好奇,顺着塌陷的山洞走了进去,里面别有洞天,成百上千的佛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立时引起轰动,经过专家的考察论证,确定了石窟寺的地位,列为国家级3A旅游示范区。有一座大型水库,是在1958年为响应毛泽东的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在勒紧裤袋,群全县人民之力,兴修水利建设所建成的一座水库。水面上微波倒映,悠闲垂钓的人们。一片原始的风貌,各种花草争奇斗艳掩漾其中,远处的山显得深邃。阵阵清风吹来,深及人腰的各种不知名的花草顾盼生辉,美不胜收。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岁月依旧。一望无垠弯弯曲曲的葫芦河河水溯川而下,院落如星罗棋布般零散的摆满在各个角落。葫芦河水给居住在两岸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活力,男人高大威猛性格直爽典型北方汉子的味道,女人似水柔情千娇百媚颇具南方女子的温情。小河缓缓的流过起伏的山峦、美丽的村庄,虽然远没有江河大川的气势磅礴波澜壮阔,但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气势。河道或直或折,直的有一泻千里峰回路转,折的是九曲连环柳暗花明。葫芦河、洛河水汇入黄陵县境内的交口河,穿州过县,声势浩大的一起汇入黄河。河水清澈见底,天瓦蓝瓦蓝的,河水陪伴着岸边的人们,无声无息。夏天,河边是孩子们的天堂,每每到中午时间,都似约好一样,陆续的来到河边玩水。把带着用柳条编织成的帽子,戴在头上,不仅仅可以遮挡阳光,酷酷的感觉;有的则是用柳条拧成哨子,放在嘴里当乐器吹起来,居然可以吹奏起美妙的声音。来到河边,不会游泳的倒也手脚麻利的脱掉衣服,随手往地上一丢,真正的是一丝不挂,挺着个小鸡鸡噗噗通通的跳进河里,河水仅仅刚过小腿,不管什么姿势像狗爬一样,也许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居然也学的一招半式,在水里游来游去。生性玩逆的在岸边用黑色的淤泥徐徐地涂抹满全身,露出两个眼睛。在岸上翻来滚去,玩够了,跳进水里,一个猛子潜入水中连人影都看不到。工夫不大,从水里面冒出来,身上更是洁白如新给人脱胎换骨凤凰浴火重生的感觉。平静的水面上反射着阳光,微风吹来,水面上是层层鱼鳞样的水纹。正当孩子们沉醉在忘我的境界里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远处听到大人的喊叫声,嘴里还不时的咋咋呼呼的,孩子们听到喊叫声,惊慌失措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瞬间作鸟兽散。
清晨,太阳还没有从山顶后面升起来,四处雾蒙蒙的。凹凸不平的小村庄座落在南边山下的小山沟里,沟沟岔岔全都住满了人。拥挤偏僻,土坯墙干打垒的瓦房和乌黑发亮的土窟洞高矮各异跌宕起伏却又错落有致。偶尔夹杂阵阵鸡鸣狗吠声,整个村庄开始慢慢的热闹起来了。村口的两条小路交汇在一起,其形状就像一副弓箭,套用现在人们的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人们根本没有这种超前意识,填饱肚子才是王道。为填饱肚子在土地上刨食而疲于应付。走进村子、院落,住房很不规则的排列着,扑面而来的就是土霉味,呛进嗅觉的是各种畜粪的混合气味;进入视野的是一片阴森森,进入鼻孔的则是一股让人恶心呕吐的闷咸菜味。
破旧的山沟里,一家老少几代都终日聚居在一起。目睹到的都是破败和凄凉,破旧的窑洞显示着上个世纪的特色依稀可见往日的风采,窑洞是当时高原上群众的主建筑。居住方式以窑洞为主,造型独特,易于操作。随便找个山脚,地势可行,数天就可挖凿出可供栖身的居所。窑洞隐藏于深厚的黄土层中,没有明显的外部特征。星罗棋布点缀于黄土塬上的沟壑之中,与大地浑然一体,展示着独有的魅力。进入屋内,紧挨着窗户下是炕,土炕周围用砖和土胚子垒起来的炕墙。不懂得土炕就不懂得北方的农村和农民,而没有亲身睡过土炕的人,很难感受到黄土地和农民心头细微的共鸣。北方人睡炕、南方人睡床是地域条件的反映。南方气候潮湿,睡的床悬空既能防潮又便于晾晒;北方气候寒冷,人们睡的基本上是自家砌的火炕,夏天不生火非常凉爽,到了冬天可以取暖健身,缓解腰酸背痛。炕墙下面留着添柴火的炕筒门,连着炕筒,建在窑洞面子上的烟筒,炕面子用黄土和麦秆加水和泥抹压成炕基铺设。支撑泥基的面是用黄土做的,把土和麦秆搅拌混合,下面支上湿木棍,把泥平摊其上,抹平。底下烧火,根据干湿程度用木棍敲击,由轻至重,不停的锤打挤压,变得坚硬平整光滑。做成的土炕成了庄户人家休息、接待、吃饭、议事的重要场所。每每有客来访,主人最隆重热情的接待就是招呼客人脱鞋上炕,大家盘腿坐在炕上,支一个炕桌,摆上茶水,拉家常、话农事。入冬后才开始烧炕,在炕上摆个饭桌,女人们纳鞋底,缝制衣服,老人们则坐在炕前,逗孙子玩,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待遇和尊严。到天快黑之前,烧炕就早早的在田间地头拾掇柴火,或在树木下捡拾落叶。 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柴火堆,麦秆、玉米杆、茄子杆等混合堆砌在一起。晚上,要烧炕前先要揭开炕洞门,用锄头刨出来里面多余的炕灰,装进笼里,倒在外面的粪堆上,堆在一起,给庄稼地里施肥。炕洞清理好后,依次填入玉米杆、树叶等柴火,用易燃的玉米窝窝点燃。冬天蒸馍,炕头是首选场所。揉面的,捏馍的有说有笑。简单的蒸馍里面的门道也有说法,头天晚上泡上酵子,发上面。第二天早上起面,炕上再挤,也要给面盆选一个温度适中的地方。揉好馍后,揭开被子,在炕席上铺几张报纸,然后,把馍有序的摆放在上面,借用炕面的温度来发馍。待馍的表皮变得干硬,四周起了褶子,就可以上锅蒸了。蒸熟的馍,蘸上油泼辣子,啃着自己腌制的老咸菜,胜过所有的山珍野味,浑身冒汗,却能吃出香甜、熟悉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