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的余波如涟漪般迅速扩散,在学术与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国际历史学界的权威期刊《文明研究》率先发表了专题评论,将平遥银窖的发现誉为 “21 世纪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来自牛津大学的汉学家詹姆斯・怀特在文章中写道:“这座隐藏在古建筑智慧中的地下堡垒,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储藏室,更是中国人民抵抗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它重新定义了我们对抗日战争中民间力量的认知。”
然而,伴随着赞誉而来的,还有激烈的学术争论。本历史修正主义学者在网络论坛上发表质疑文章,声称银窖自毁装置的模拟缺乏实物佐证,是 “现代技术包装下的历史虚构”。这种言论迅速引发了中日两国网民的论战,网络空间硝烟弥漫。程雪的电子邮箱每天都会收到数百封邮件,既有支持与鼓励,也有尖锐的质疑和恶意的攻击。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程雪和浅野润决定用更严谨的学术态度回应质疑。他们联合中日韩三国的考古学家,组成了 “平遥银窖历史考证联合工作组”。在古城管理部门的支持下,考古队对市楼周边进行了三维地质雷达探测。当仪器显示地下确实存在异常空洞结构时,现场的考古学家们难掩激动之情,纷纷用不同语言欢呼起来。
与此同时,程家的后人从世界各地汇聚到平遥。程雪第一次见到了旅居美国的堂叔程立文,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捧着祖父的日记复印件,双手颤抖不已:“我小时候听父亲说过程家有个大秘密,但没想到会是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程家祖宅的祠堂里,家族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听程雪讲述银窖的故事。当听到祖父启动自毁装置的情节时,不少人都红了眼眶。
然而,在这温情的背后,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某天深夜,程雪的实验室安保系统突然发出警报。当她和浅野润赶到时,发现存放银窖数字模型的服务器被人入侵,部分核心数据被加密篡改。监控录像显示,一名戴着黑色口罩、身穿连帽衫的神秘人,利用电磁脉冲装置短暂瘫痪了安保系统,手法专业且熟练。
“这绝不是普通的黑客行为。” 浅野润盯着监控画面,镜片后的眼神透着警惕,“对方似乎对银窖的秘密非常了解,目标直指自毁装置的技术参数。” 程雪调出服务器日志,发现被篡改的数据涉及银窖密室的精准坐标,以及启动自毁程序的声学频率。
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了更多令人不安的线索。在古城外的一处废弃仓库里,侦查人员找到了被遗弃的高端黑客设备,设备上残留的痕迹显示,幕后黑手很可能来自某个跨国组织。更让程雪感到不安的是,她在回家的路上多次察觉到被人跟踪,那些若有若无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
为了保护银窖的秘密,程雪和浅野润决定将研究重心转入地下。他们在古城的一处老民居中,建立了一个隐蔽的临时实验室。实验室的入口被设计成平遥传统民居的火炕机关,只有输入特定的晋商密码才能开启。在这里,他们与考古队保持着秘密联系,继续对银窖进行深入研究。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名为 “东方遗产研究会” 的神秘组织逐渐浮出水面。这个组织表面上是一个研究亚洲古代文明的学术团体,但其成员中不乏与国际文物走私集团有染的人。情报显示,他们对银窖中的抗战文物和技术秘密觊觎已久,试图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相关信息,以牟取暴利。
在一次秘密会议上,程雪和浅野润与警方的特别行动组制定了一个诱敌深入的计划。他们故意在网络上释放出一些经过加密处理的 “假数据”,伪装成银窖的关键信息,等待幕后黑手自投罗网。与此同时,考古队在银窖入口附近进行了秘密的保护性挖掘,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实物证据,彻底揭开银窖的历史真相。
随着计划的实施,局势变得愈发紧张。程雪每天都生活在高度戒备中,她的神经紧绷得像一根弦。然而,她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祖父日记中的那句话始终在她耳边回响:“吾辈生于乱世,当以家国为重。” 她深知,自己守护的不仅是家族的秘密,更是一段不容篡改的历史,一份沉甸甸的民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