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凉意成为高频词/ 忽然领悟/ 承接凉意的方式有许多种/ 雨水,晚风,树荫/ 或是雪糕、冷饮、凉茶/ 保护我们躲过盛夏的暑热/
后来我才懂得,他少吃的那口奶,或许都变作了我碗里多的半把米——外婆总趁我不注意,往我碗里拨拉属于小舅的一口饭,他瞅见了,就低头扒拉碗底的咸菜,假装没看见。我和小舅站在一起
许多年后,枝桠反而特别柔韧/ 风还是那么劲吹/ 它的完整,却在风里愈发清晰/ 风沿着枝桠的柔韧走过/ 像成年人弯腰扶起跌倒的人生/ 脊梁弯出的弧形——/ 不是妥协,是把“对抗”锻炼成“承
要是哪天放下门帘/ 挡住暮色,听不见/ 风摩挲窗户的沙沙声/ 或许是,灶膛噼啪的火星/ 盖过了过门风的脚步——/ 但,那扇柴门的缝隙里/ 总凝着风磨过的,发亮的光阴/
他的手越来越像铁钳。有一年夏天编晒垫,蚊子成团往他手上叮,叮得满手是黑点点,他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徒弟好奇:“师傅,蚊子不咬你?”他把晒垫翻过来,篾片交错的纹路密得像鱼鳞:
野菊花茶的热气裹着清甜在石凳边袅袅升腾。桃花瓣落进啜尼发间,颤巍巍悬在发旋上,倒比任何头饰都精巧。她谈及想看海,眼中有光却又黯淡。那顶银色白草帽,在阳光下、在桃花林中,与
风从河面掠过,掀起层层波浪,拍打在船帮上,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杨彩霞忽然觉得,这浪涛声,多像风在唱歌。而那些矗立在洪水中的风电机,那些在高空作业的身影,还有这片饱经沧
飞檐悬着霜风刻痕/ 尖顶吞吐梵音残卷/ 每道镂空都在呼吸/ 把千年月光/ 叠成可触摸的诗集/
如今,每当我去老姨家,总能看到她坐在槐树下,摇着那把破旧的蒲扇,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那棵槐树,在老姨的精心照料下,已经长得很高了,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老姨身上
苹果沟村进村出村的路比较奇特,堪称天下无双。那是个大致合乎规则的“又”字形结构布局,“X”字处是低洼地,人走和自行车通行没问题,能及时转弯。但摩托车和小汽车走时,必须往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