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总记得那些带着“换”字的声音,记得鸡蛋碰着小葱的鲜,麦子贴着面条的香,碎布头换的头绳在辫梢晃,头发换回来的银针在布上闪光,地瓜干换回来的豆腐在碗里颤,换回来的瓜瓤甜得
原来最珍贵的,从不是做得有多好,就像这台老机器转着转着,就把柴米油盐的日子,缝成了熨帖又温暖的模样。而那些藏在歪扭针脚里的,从来都是化不开的暖。
我们六零后啊,真的太可惜了,空有一身本事,却没等来那个喊一声“好“的人。就像千里马困在磨房,纵有日行千里的脚力,也只能围着石碾打转,把年轮磨成了叹息。
原来不必执着于成为独特,那些被爱浸润的平凡瞬间,早已是生命中最耀眼的光。
木府从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史诗:当东巴经的墨香还在万卷楼萦绕,当土司府的残垣已化作游人眼中的风景,那些嵌在斗拱里的包容、刻在梁柱上的坚韧,早已顺着玉河水渗入丽江的血
这双眼眸看过滇池的潮汐,听过联大的钟声,接住了鸥群的翅膀,也收留了无数个清晨的叹息与黄昏的笑。或许每个昆明人心中都有片翠湖:是童年喂鸥时沾在袖口的面包屑,是恋爱时坐在长椅
水中的倒影从来不是塔的影子,而是塔的另一种生命——它让坚硬的砖石有了水的柔软,让凝固的历史有了流动的诗意,正如人们在敬畏自然中学会创造,在对抗灾难中懂得守护,最终让千
原来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有的风是年少时不肯低头的倔强,有的风是历经沧桑后懂得弯曲的智慧,而所有的扶摇,最终都是为了让灵魂在天地间,活出不被定义的形状。
那时家长们见了我,总要往我手里塞把野枣或是一把小葱,孩子们放学路上会采来野菊插在我办公桌上的墨水瓶里。放学后,总有大娘喊我去家里吃饭,土灶台上永远给我留着热乎的玉米煎饼
人们总说放下是把过去揉成纸团扔进垃圾桶,可我在某个暮色漫过窗棂的傍晚忽然明白,真正的放下是蹲下身,将那些褶皱的时光轻轻摊平,埋进生活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