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元兵的头像

刘元兵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13
分享

赵家沟连载

长篇小说《赵家沟》简介

每一个人都有故乡,每一个人的故乡都有不同。而且,每一个人的故乡却有自己的乡愁,或淡或浓,或刻骨铭心,或恨之入骨。不管怎样,他都是一抹挥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乡愁的每一根血丝,都会从一件件纪事,一汪汪眼泪,一阵阵欢笑中浮现出来。乡愁,就像笔者头上冒出的丝丝白发,脸上覆盖着的缕缕皱纹一样,在岁月中呈现出来。

长篇小说《赵家沟》是一部描写人中国西部农村的乡土小说,小说以描写了赵家沟农民挽起袖子,肩挑背磨,自力更生,没有酬劳,修建水库,改田改土。人们节衣缩食,吃红烧,喝玉米粥,他们用生命与天地斗争。通过十几年的奋战,硬是修建成了一座水库,确保了农业种养殖用水。有了水,土地上生长的作物,依然不够一张张饥渴的嘴。于是有人开始考虑再重组,划小作业单元,再深耕,向土地要粮食。老队长的无奈,年轻人的迷茫,让赵家沟一度迷失方向。杀牛吃肉,分田单干,自由的物资交易,一定程度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人们生活得到了改善。

时代的更迭,土地的革命,只是将大户人家分离,削弱。劳动关系的重组,只是隔靴搔痒,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这片土地,无所事事的人们,除了学习,批斗,就只有埋头干活,埋头生育。白天做活,夜晚“做人”,人口就像赵家沟的芭茅花一样。一茬茬疯狂地生长。十来年时间人口疯涨一番。人口冒出来了,吃什么成了大难题。于是,勤劳的人们开荒,种地,与大自然争抢地盘。只要有一小撮泥土的地方,都种上红苕与玉米,挂上豇豆,这样勉强维持,度过饥荒。

公社体制下,生产队成了一个可以组织生产的作业组织。刚包产到户,农民依然有着对干部的顺从,依赖,新任队长就利用大家闲余时间,投工投劳,修桥补路,安装电灯,让赵家沟逐渐被点亮。村民们的心也逐渐被点亮,人们有了进一步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人们开始走四方,到城里打工,做下人,挖煤、做清洁、家政,掏阴沟,脏活累活抢着干,积攒银两,邮寄回乡,修房造屋,结婚生子,上交提留款。用汗水与屈辱给赵家沟铺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古老的赵家沟似乎开始改变。

沿海打工浪潮,冲击着这个偏远的山村。于是,就有远斌探路,青壮年远赴广东,经历了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牺牲一二代人的幸福团聚,获取了难能可贵的财富,源源不断地从邮局回流回来的现金,以及时尚的理念,先进的生活方式,让赵家沟变得越来越时尚。

岁月有痕,山河不老,赵家沟却老了,以赵东祥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在赵家沟出生,几经挣扎,又悄然埋在赵家沟的山脊上,悄然无声,变成了一朵朵小红花。在山野独自飘摇。

时光冲淡了赵家沟的眼泪,岁月淹没了那懵懂的心,在赵家沟拼命挣扎的泥鳅黄鳝已经锤炼成精,磨炼成了一条条蛟龙。老单身汉东青的无奈,二娃的医生梦,朱二娃的悲催人生,李癫子的酒醉人生,短命的岗钵娃,佳娃的伤感,杨金花胸口那发烫的红豆,王立君那不愿当农民的奢望,都在现实中被生活碾压得粉碎,也让农民的骨头变得坚毅无比。两个潮婆,为了鸡毛蒜皮,破口大骂,不讲武德,八大金刚不顾邻里情面,欺辱霸凌,最终将自己的卿卿性命挂在了弱小的柏树上,云胖子那想读书的号哭,惊醒了赵家沟的山水,惊动了神灵。

苦难也是试金石,有人把握机遇,有人用善良回击苦难,最终得意善报,普世价值就像传说中赵家沟那可以通海的水井一样,清澈明亮。

可是尽管人们为了刨食,为了吃好穿暖,可是精神的匮乏,依然是赵家沟的顽疾,要改变何其艰难,作者只好一声叹息“乡亲啊,乡亲!”

这是一部纪事小说,个中故事皆有来头,只是人物虚化,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迁,折射出在中国极其普通的西部农村烟火。也可以显影出共和国几十年的变化,也是人们向前看的一个个影子。

全书共五十章,二十一万字,由清迈大学研究生导师暨太湖学院教授丁一先生作序,红楼梦研究专家王勇先生作评,作者本人书写后记。《赵家沟》从构思,到创作,历时两年完成,个中酸甜苦辣,都映叠在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文字符号之中。

赵家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春夏秋冬和生命的轮回,只有眼泪与欢笑,只有一直守候在村口的那一簇簇茂密的竹林。还有那永不老去的老花狗。

记住乡愁,回望历史,那些纪事都是农村前进中的一个个深浅的脚印,一道道翻越的梁子。老队长脸上那无法盛下一滴酒的酒窝。一样的农村,不一样的赵家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