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茅坪河在峡谷间奔涌,251省道在重重山中蜿蜒。一路询问,一路寻找,终于到了如珠寺所在地。
很幸运,车子在入口处的公路边刚停好,就遇到了一位大伯,听说我来看如珠寺,他说他就住在第四层殿那儿。我很欣喜,忙叫他带我去看。大伯,姓胡,71岁,是个热心人,边带路边给我介绍。走到一台阶处,说:“这儿原来有一棵大古树,大集体时锯了,做了房子。”虽然古树没了影儿,连树桩都没了影儿,我却把这一平地看了又看。圣地出大树,可是却锯了,很是遗憾。
第四殿在最高处。大伯边指给我看边说:“我父亲1955年搬来,住进第四大殿,供的佛像都还在。我就在这第四殿出生、长大。后来大殿的柱子腐化了,1978年拆的,用原来的砖盖的这栋房子。”我边听他说,边看这栋老房子。三间,全部是青砖砌的,时代久远,呈深褐色。在房子背后的墙上,大伯找到那块刻着“乾隆十三年”的褐色砖叫我看。虽历经风雨,字迹仍然清晰。“这块砖好多人来看过,拍过照片,九十年代日本香客还来看过。”大伯说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日本国净土宗研究会一行十余人,来如珠寺参禅净土宗初宗慧远大师祖庭的事。大伯找到这块砖,说起这块砖,都异常高兴,满脸笑容,语气里满是骄傲。“要是那时我父亲别拆多好。”从他这句话里,知道当时他们不知道这座佛殿的重大意义而拆毁的后悔。现在,只有大伯和他老伴住在这儿,儿子另外择了地基,盖了红砖楼房。也许大伯想守住这些古老的青砖,才没有让儿子再把这栋老房子拆了,在这里盖红砖楼房的。
“这儿是第三大殿,1975年文化大革命拆的,砖都运去修公路了。”站在大伯门前的场地上,大伯指着场地下面的一排房子说。现在,是两栋红砖楼房。
站在第四大殿处远观,四级大殿,一级比一级高,呈阶梯上升。且第四级比其它高出很多,十几米的样子。想象着若果不拆了,层层殿宇,一定极壮丽辉煌。可惜,现在哪怕一间偏殿都没有了。
在我遗憾地环顾四周时,大伯说:“还有一面墙是老古底儿,我们去看。”经过第三大殿处时,大伯说:“这些地基是原来的。”是用钻子打磨过的两三尺厚的条形青石,给人雄厚之感。
这面如珠寺最古老的墙体,在第二大殿处。这处大殿也是文革(“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毁的。这幸存的一面古墙做了一户人家的一间房子的一面墙,也只有二十几平方米的样子。能有保存完好的一面墙体,已很庆幸。这面墙体是何年修的,不得而知,因为如珠寺也是几经修缮。
我们来到前殿的门口处。“这处大殿,1940年被日军放火烧了。”大伯很痛心地说。
于整个寺庙的起始处,展望第四级大殿,相隔有半里路。可以想象出整个寺庙建筑可谓规模宏大,气魄恢宏。
“庙门前有古塔,右边也有古塔,都有五层高,我小时候还上去过。”大伯指着正门前面的一大片地说,“这儿有个古塔,我们叫瞭望塔,这儿叫塔湾,翻过去,再过代家湾、黄林沟,就到了荆门地盘儿。”
如珠寺,民国初年尚存四层大殿,前殿为四官殿,二层为花殿,三层为祖师殿,四层为三佛殿。全部为砖木结构,青砖蓝瓦。建筑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错落有致,形式多样。庙门正前方山坡上有塔湾,按东西南北环绕如珠寺建有石塔、砖塔、钟塔和基塔四个高塔,四五层不等,方形和六边形错落,且塔角均安装的有风铃。钟塔里面的镛钟一丈三尺多高,得三个人才能把它撞响。大伯说;“这大古钟一响,山那边的荆州都听得到。可惜,1958年大办钢铁时,把它给毁了。”
庙门正前方有一条小河,叫观音沟河。河水淙淙,像玉带一样环绕寺庙,尔后,绕过山岗流向下游。大伯说:“以前这儿有一个大池塘,农业学大寨时填了,河道也改了,以前的河道是从田中间过。”如珠寺位于上泉坪二组,这条河,流过下泉坪,汇入茅坪河。
站在河岸,大伯说:“看,寺庙后面的山像一只凤凰,叫凤凰山。”经大伯指点,中间一条山脊,山峰高昂,两边各一列山脉,还真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如珠寺刚好坐落在凤凰的尾部,凤凰正驮着,扇动着翅膀,向北飞去。而前面的山又像宝珠。前有宝珠,后有凤凰,真是奇特之地。
这里山水环绕,藏风聚气,风水脱俗,是个弘法念佛的宝地。嘉庆二十一年碑文载:“诸峰林壑尤美,释氏多建于梵宇,讬为坵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如珠也。”原来,如珠寺是因为地处如此美丽之地,像一颗宝珠一样而得名。清同治版《南漳县志》收录宋代中书省玉册官沈庆题《如珠寺》诗:
“如珠深处路迢迢,翠柳苍松映锦袍。
法鼓一挝通地轴,金钟三叩振天涛。
闻经鹤啄阶苔古,听法龙翻钵水高。
宪节远持心万里,凭栏几度望中原。”
2
《襄阳府志》卷之九:“坛庙•寺庙”载:“如珠寺,古名珠山观音寺,县南一百二十里。晋孝武帝时,远公禅师创建,奉大士像于内,其像甚古。明时屡次重修,天启癸亥,主事罗宰撰《碑记》。按:是寺及如珠山,《旧志》皆失载,今从《碑记》增入。”
清朝同治版《南漳县志》载:“如珠寺在县南一百六十里如珠山,晋宁康中(公元374年)慧远禅师建,初名观音寺,后改如珠寺。”
如珠寺,是中国净土宗第一代宗师慧远大师建的,如珠寺至今(公元2022年)已有1648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
据《高僧传》等有关史料记载,慧远法师原是雁门楼烦人,在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俗姓贾。他生于公元334年,即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圆寂于公元416年,即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
慧远出生世代书香之家,从小资质聪慧,敏思勤学。十三岁时就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道,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前往太行山,聆听汉传佛家祖师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彻悟真谛,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
因北方战乱不安定,公元365年,道安大师率领一班弟子,经新野来到襄阳,住在观音阁白马寺。道安法师在襄阳传经讲学期间,由于影响力甚大,从而得到各方面的资助,在整修白马寺的基础上,派慧远先在附近的甘泉洞兴建了甘泉寺,后在南漳如珠山兴建了观音寺,后改为如珠寺。
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春),前秦苻坚遣其子苻丕为将发兵十万,攻打襄阳,为要迎请道安大师。第二年二月,苻丕攻陷襄阳,道安法师被苻秦带去长安。之前,道安法师遣散弟子,随其所至。慧远法师率弟子十余人南下荆州,客居上明寺(今江陵)。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拟往罗浮山(今广东省境内),行至浔阳(今江西庐山),认为庐山环境幽静,可以息心办道,于是就住在龙泉精舍。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得到刺史桓伊之助,修建了东林寺。慧远法师到达庐山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庐山,住东林寺三十余年,以身作则,率众行道,弘法济生,“影不出山,迹不入俗”,迎送客友均以庐山虎溪为界,即便是当朝帝王晋安帝相邀,也称病不出,在东林寺界内,志心于净土。
而慧远跟随道安大师在襄阳弘法传教十三年,后期主要住在南漳的如珠寺,他的净土信仰思想主要是在如珠寺形成的。如珠寺是慧远大师的成道地,是佛教净土宗的祖庭。慧远当年修建的如珠寺早于东林寺十二年。
如珠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古人碑刻中有关于日本香客的记载。
3
事实上,慧远大师及其弟子在东巩建造的寺庙很多,现今有遗址的寺庙有八处。
卧牛山上的团山寺,还是和如珠寺同一时期所建。寺内古残碑,有块刻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记载了“大和民族”曾在此“使徒学法”的历史,可见昔日香火之盛。另一块刻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镌刻有“如珠东南十余里,层峦耸汉,晋创禅林,迄今已千七百载”字样。团山寺与如珠寺是同一时期的佛家寺院。团山寺建于海拔620米的卧牛山上,如珠寺建在山水环绕的平地,如珠寺的香火之盛不可言喻。
而圆通寺却建在海拔856米的峨眉山上。峨眉山是东巩镇第一高山,寺内残存的清朝吏部翰林院士所撰碑文曰:“峨眉山耸拔尊严,高插霄汉,西北枕漳水,东南环茅坪河山麓。多灵泉,而上泉下泉灌溉沃壤,尤其著也。”
东巩峨眉山山势挺拔,气势恢宏,风光独特,号称峨眉,是希望“乃与蜀嘉州之名山之名寺并传弗朽矣”。圆通寺为释氏净土派寺庙,为四进院落,左侧有耳房八间,第四层神龛上供奉佛祖神像。如今,寺庙已坍塌,仅剩残垣断壁,但是,寺庙的大门仍然高高挺立山巅。庙门正对东方,石门坎、石门墩、石门框。条形石头门楣上镌刻“峨眉山”三个大字,石头门框上镌刻一副对联:“盛德流行江河在地,神光普照日月经天。”字体,均正楷,字字笔力遒劲,虽历经千年风雨,仍然清晰可辨。寺庙内现存明清时期残碑十块,字迹可辨的碑文从乾隆三十七年读起,多为功德记事碑。
此外,东巩还有铁佛寺、石佛寺、响水寺、龙泉寺、双泉寺等古寺遗址。这些古寺,组成了东巩古老的文明风景。东巩有这么多古寺,于境内有漳河、茅坪河两条大河经过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