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耀民的头像

冯耀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5
分享
《漳河记忆》连载

第四十章 隔河相望的曾家老屋

1

从南漳县城出发,走251省道,过小漳河大桥,跟着漳河前行,经过罗家湾电站大坝,翻过铁家垭子,抵达铁家垭村集镇。这里,四周青山环绕,中间平坦开阔,房屋分布在省道两旁,漳河呈弧形从集镇边绕过,然后向东南奔向两岸是高山的峡谷。

继续跟着漳河走,入峡谷不远,至此,漳河成了两个县的天然分界线,南岸属于南漳县,北岸属于远安县。就在这段漳河两岸各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曾氏家族古民居。

远安的曾家古民居属于河口乡漳沐村一组。漳沐村村委会就在漳河对岸,隔河就看到了。车子驶过漳河上的堤坝,驶向对岸的村委会,询问到曾家院子的路,说就在前面不远的曾家湾。逆着漳河上行,河边依山是一条水泥公路,沿路询问人家,不大会儿就到了曾家湾入口。

抬眼,前面是一湾的房屋,三面环山,一面是平地,一块一块的埫田里长着油绿的稻苗,一条小溪从湾里淙淙而来,流向漳河,漳河就在几块田外。真是一个青山绿水、土地肥沃的世外桃源。

曾家老宅在这一湾房屋中间的山脚下,远远去看,层层叠叠的黛瓦房屋一大片。两排一个连一个的天井院落,依山就势,层层推进,直到山脚,颇有气势。

老宅前面有围墙,还没进去,就遇到了一个年轻人,三十多岁的样子,他一看到我们,就热情地说,你们是来看曾家大花屋的。就问我们从哪儿来,他说他就住在这儿,并指给我们看,是旁边的一栋红砖小洋楼。他自然给我们当起了向导。

从院门进人,场院极宽阔,房屋坐西朝东,太阳一出来就笼罩着房屋,极敞阳。从前到后,两条中轴线,两排房屋,并列两个大门——主大门和副大门,正面墙上写满了土红色油漆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虽然油漆斑驳,但依然赫然彰显着时代的印记。主大门居院子正中,五级台阶,台阶前有一圈鹅卵石铺就的圆形图案,那个年轻人说是按照乾、坤、震、离、兑、坎、艮八个封苻铺成的标准八卦图。

今天阳光很好,又是周六,主大门和副大门都敞开着,迎接远客。我和爱人去得早,尚没得其他游客,得以宁谧观赏。主屋没得村民居住,副屋有村民居住,我们先观赏主屋。迈进大门,中轴线上的大门都敞开着,一眼看不到头,一种深宅大院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走过一个天井院又一个天井院,“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在这里得到极好的体悟。进深七层,七个院落,六个天井。这么多纵深天井院相连接,不多见,一般古民居进深只有两个或三个天井院。走过六个天井院,深深地体验着深宅大院与世隔绝般的幽静。

房屋装饰极精美。堂屋和厢房都是两层建筑,墙体都是青砖砌就,第二层主要以木质板壁作为隔断。属徽派建筑风格,造型古朴雅致,雕刻、彩绘工艺精美,山间和檐口均有彩绘,所有的门窗和板壁,都有精雕细琢的花鸟、虫鱼、瑞兽、人物等图案,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每一处都是艺术精品,虽然岁月把它们风干成苍凉的深褐色,但擦拭上面的尘埃,曾氏家族昔日的繁华依然清晰如昨。

房屋排水功能极好。每个天井院都用又厚又大的石条铺成,四面都留有排水通道,都有进水口和出水口,都有龙眼。这样,即便下大雨,天井院的水也不会漫到屋里,而是迅速从天井排放到屋外。历史上这处大宅院从未出现过水患记录。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暴雨、山洪肆虐,邻近民宅都被冲塌,曾家大花屋除副屋部分受损,其余完好无损。

房屋采光极好。正是上午,阳光从天井檐口照射下来,堂屋地面和墙壁满是金灿灿的。站在堂屋,仰望天空,蓝天白云,像一幅画悬挂在天井上空。想象居家之人端坐在厅堂之上晨沐朝阳、夜观星斗的情景,真是极惬意。

我们在那个年轻人的指引下,在第一进院落前厅北面山墙,找到了一块上面烧制着“丙午蒲圻 道光貮拾陆年”的青砖。说明建造房屋的这些青砖是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在蒲圻烧制,蒲圻在长江中游赤壁那里,然后通过船只经长江到汉江,再到漳河,运送到这里。可想而知,运输量是多么巨大,曾家的富有可见一斑。

在副屋第二进天井院,看到一个石雕鱼缸,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长114厘米,宽92厘米,高70厘米,三面雕有动物和花草图案。细细欣赏,为工匠的雕刻技艺叹服。

同行的年轻人告诉我们,在副屋第一进前厅楼上原来有一块寿匾,上书“欧柳遗范”,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曾家母亲王老夫人七十大寿时,湖广总督、湖北巡抚张之洞赠送的。说现在这块寿匾保管在村委会。一位显赫的部级官员为曾家老母贺寿,由此可见主人地位之尊。

2

这处曾家老宅,当地人口口相传叫“曾家大花屋”。现在,正式名称叫“曾家湾民居”。2008年3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批准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授牌悬挂在主大门的左边。

据记载,“曾家大花屋”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原有三个聚落点、六栋建筑,一处墓地,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六栋建筑主要集中在大曾家湾(漳沐村还有一个小曾家湾)独山以南、长岗以北、官山以东、大包山以西群山环抱的山间,东至漳河岸边的苏家庄,西至院墙湾。其中,五栋坐西朝东,一栋坐北朝南,各聚落点道路相通,形成一个居住群落。

“曾家湾民居”,历史上是曾氏家族的庄园和世袭居住之所。经明清历代扩建,至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形成了现在的建筑格局和空间规模。在曾氏家族建筑群中,“曾家湾民居”存续历史最长、最具特色和代表性,保存体量最大、最完整。

有古宅,就有古树。周边有三棵古银杏树,一棵是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栽植的,一棵是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栽植的,一棵是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栽植的。还有一棵树龄320年的桂花树。

周边也有几座古墓。据墓碑可知,清顺治至雍正年间,曾元翼世袭居此。清道光二十五年前,曾友交世袭居此。清光绪十六年前,曾广俊世袭居此。周边还散落着若干明清砖石建筑构件和数十通墓碑。

大曾家湾地处漳河中游,河面宽阔,水量充足,水道通畅。乘船顺流而下,越过襄阳城,就到了武汉。又可奔湖广、江浙,通达南方。陆上又有古道,能通巴蜀。山货马驮驴载,运到这里,再上船,就到了全国各地。曾氏家族是因经营漳河码头货运而兴旺发达,从而修建了这处具有地标性的建筑。

“曾家湾民居”,1950年土改后曾家人被赶出,分给了24户贫雇农居住。现在还有村民居住,5户,常住7个人,都是留守老人。有石雕鱼缸的院落里就住着一个老人,71岁,只有她一个儿,老伴死了,孩子都在别处住。我看她这么大岁数头发还是黑黝黝的,不由得地问:你头发咋这么好,还没白的?她笑了,说:是染的。听着她的话,心里有些感慨,没想到住在这样一个远离闹市,又没得多少人之地的古稀老人,还这样讲究,注重形象。在副屋,还有一家,一位老婆婆坐在椅子上,在看电视,我望向里面,她扭头朝我笑了一下,依然看电视。她也许觉得经常有人来看古宅,习以为常了。可看到她慈和的笑,觉得空寂清冷的古宅那么温馨而又生机无限。

3

看完远安县的曾家古民居,就顺着漳河往下游走,去看南漳县的曾家古民居。在东巩镇祝家湾村五组。祝家湾村古民居、古山寨、古墓葬群、古道观都保存良好,2023年3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为“中国传统村落”。

走过漳河上的堤坝,走上对岸南漳的公路,沿着漳河下行,行五六里就到了。在漳河南岸岸边的一个两三丈高的台地上。台地下面是公路,公路下面是漳河,依山傍水而建。整个建筑面积不大,500多平方米,徽派建筑风格,三栋四合院,均为两层。属晚晴建筑。主建筑是青砖砌就,进深有三个天井院。还有一排是土砖和青砖混合砌就,进深一个天井院。都保存完好,都有村民居住。

主建筑里的女主人姓刘。五十多岁,知道我们是来看古民居的,很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给我们当起了解说员。说她住的这栋原来的主人叫曾南介,曾南介在这里办私塾,出了很多有名的学生,门前就是操场。

她一边给我们解说,一边带我们看操场。就是门前的场地,圆形,有三百多平的样子。她不说,是不会知道这块场地曾经是学生的操场。

操场下面的坡地是一片树林,皆高大粗壮,年代久远。女主人又说,这些都是古树,这儿四转都是古树。经她一说,绕着古宅走了一圈,真惊讶一个屋场有这么多古树。古宅前后、左右都有古树,树上悬挂着标志牌,有树龄480年的冬青树,有树龄320年的女贞树,有树龄200年、100年的黄连树,有200年的皂荚树。还有古槐、古银杏树。棵棵高入云霄,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葱翠葳蕤,无衰老状。整个屋场环绕着古树,真是一个极清幽之地。看着这么多古树被保存下来,对这里的村民心怀敬意。

这里的古民居当地人叫“曾家老屋”或“曾家院子”。这处还不是曾家在此地最早的宅子,老宅在台地下面左边的公路边。两栋,并列两个大门,两层,两进,墙体均土砖砌就。房屋背枕高山,面临漳河。都有村民居住,东头的祖父叫曾照相。这家的女主人五十多岁,孩子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她和老伴,她老伴是上门的女婿。我们去她家和她唠叨曾家老屋时,已快下午一点,已是饥肠辘辘,看她在水池边洗青菜,就请她帮忙煮碗机器面。她说家里没有菜,不好弄。我连忙说,有青菜就好。她答应了。只有她一个在家,老伴到镇上买东西去了。我们又到外面转悠。没想到,吃饭时,她做了四个菜,还有腊肉炒青椒,还煮了一大碗老南瓜。老南瓜又甜又糯,真好吃,我也是饿了吃了一半儿。她见我喜欢吃这老南瓜,就说,走时带几个。我问她这老南瓜咋这么好吃。她说,南瓜种在河边,有沙,土松活,也不怕干。我说,是漳河水好。她笑了。她的厅屋堆了一大堆金黄的老南瓜,我们走时,女主人真的硬是抱了两个大南瓜,叫我带上。我给她钱,她不要,说,南瓜又不是啥稀罕物,要啥钱哟,老南瓜有的是。她心真好。我走出稻场,回头,她还站在那儿,我又说谢谢你。她笑盈盈地说,谢什么呀,漳河边儿的老南瓜好吃,明年再来吃。

曾家老屋因处于漳河峡谷,两岸翠竹丰茂,曾家祖先在这里利用自然资源造土纸,逐步兴旺家业,建造了两处徽派房屋,成为一方大户。据说,此处的曾家祖先是从远安大曾家湾那里分出来的。一河之隔,也有可能。

漳河汤汤流淌,“逝者如斯”,两岸古民居古韵独特,极具艺术气质,成为独有的风景,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4013)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