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耀民的头像

冯耀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5
分享
《漳河记忆》连载

第三十九章 上古铜孔集

1

铜孔集处于漳河和茅坪河交接形成的三角形台地上,街道呈“丁”字形,南北不过一里,东西两百来米。是个小集镇,是苍耳坪村的一个村组。

地理位置却极好。“一脚踏三市”:襄阳、荆门、宜昌三市交汇处。向西有省道到达荆门市,距荆门市75公里。向北,过龙王潭大桥,到口泉集市,过曾家岗大桥,到达宜昌市远安县城。向南,走250省道,过东巩集镇,到达南漳县城。过龙王潭大桥,过口泉,走简易公路,过昌集,到铁家垭,再走251省道,也能到达南漳县城。

新中国成立前,这一带没有公路,漳河是唯一通往大城市的交通枢纽,运输的船只从码头顺流而下,进入沮漳河,越汉水,就到了武汉,又可奔湖广、江浙。铜孔集是漳河岸边重要的货运集散码头之一,帆墙林立,棹歌袅袅,明清时期就享有“小汉口”之誉。现在,在集市后面靠山边,还看得到古街道,青石板铺就,四五尺宽。还有一些老房子,青砖砌就,都是四合院式,大都两进两出,也有三进三出。石门坎、石门框、鼓形石门墩,看得出昔日的繁华。

铜孔集的山不高大,但山体里藏着很多的铜矿石、汞矿石。离街道不远就有两个铜矿。正对着街道两三百米远的一座小山上,就开采过铜矿,孔洞还在。当地老人说,是日本人在那里开的铜矿,洞有一两里长,还是好好的。说西面街头八木匠沟也有铜矿,塌陷了,但洞外面田里现在还有铜瘤子。

铜孔集不仅山上富足,地下也富足。铜孔集地盘不大,但是似乎整个地下都是煤炭,在2014年东巩镇取消煤矿之前,铜孔集四周有8个小煤窑。

铜孔集是富裕的。昨天到达铜孔集时,天已擦黑,就投宿在过孔集桥第二户人家。家里只有三个人,两个老人和一个四岁的孙女。儿子儿媳都在襄阳做事。红砖楼房,正屋三层,横屋两层,还有一溜侧屋,一个大院子。男主人姓周,女主人热情、善谈,做的饭菜很好吃。我称赞她炒的菜好吃,她笑着说,她这里以前是旅社,开餐馆。说以前这里人多、车多、餐馆多,一车一车,停在这儿,等着装煤。挖煤的有本地,也有外地。有时做饭都做不赢。我笑着说,你们挣了钱,就盖了房子喽。她笑了,笑得很幸福,说,这房子1991年就盖了。我惊奇了,说,你们这么早就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了!她笑得更浓了,说不光她家,这个集子大都在那个时候都盖了楼房。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铜孔集人大都住上了红砖楼房,铜孔集已是崭新的集市。而“那个时候”,南漳县的农村大都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据2012年版《南漳县志》记载:1998年,襄樊市在铜孔集召开了全市小集镇建设现场会,推广铜孔集的典型经验。

她的话使我很羡慕铜孔集,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就是财富。

2

正因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处于交通要道,在上古时,铜孔集就成了一个繁荣的集市。

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奔走东西南北,征战各个部落,最后和炎帝一起打败了蚩尤,统一天下。基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山川草木和五谷皆有灵”,天、地、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内容,为了“治国安邦”,轩辕黄帝就在荆山下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人神的三尊神器,以便分别祭祀。三尊青铜大鼎,黄帝置于最高层神庙中,象征国家统一,护佑国泰民安。

司马迁在《史记》里多次记载黄帝铸鼎之事。《史记•封禅书》载:

“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又说:“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弓。”

黄帝铸鼎之地,历来有多种说法。公认在河南灵宝市阳平镇,称“灵宝铸鼎原”。灵宝铸鼎原被列为国家第五批重点保护单位。据史学家考察、论证,也有可能在湖北襄阳市东巩镇这一带。铸鼎,需要铜矿、盐矿、陶土,需要煤,需要水。南漳地处南条荆山南麓,东巩是南漳县的南大门。这一带,不仅铜孔集铜、汞资源丰富,离东巩集镇不远的黄陵坡铜矿也异常丰富,且距离漳河不过二十余里。苍耳坪的斑鸠池有盐田,距离漳河不过五六里。漳河边的雷公寨山上有陶土。就是现在,从漳河边的口泉过曾家岗大桥一公里,公路两边的曾家岗上还盛产陶土矿,都还在开采,拉陶土矿的车辆不断这一带荆山,矿资源充足,又有漳河,水资源也充足。是具备铸鼎的自然条件的。

武汉大学著名的建筑学家赵冰和史学家们多次在东巩考察,分别发现黄陵坡、铜孔集、斑鸠池、雷公寨等地,有数千年前开采铜矿、盐矿、陶土矿等遗址。黄帝开采铸鼎的原料,运到漳河边,借助漳河水,炼铜提汞,再铸造青铜鼎、青铜器等,是可能的。

铸造三个五千斤的青铜大鼎是不易的,某一个小地方的矿源是不够的,是需要远近大量的矿原料。某一个地方的人力是不够的,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这一带”,应该是很长的“一带”,不是某一段距离。如今,每当枯水期,当阳水库水位下落,当年在漳河边炼铜炉的遗迹还看得到。

可以想象,上古时,这长长的“一带”,开采、运送各种矿石的繁忙景象。漫山遍野都是男人,他们赤裸着黝黑的脊背,抡着简单的工具,也许只是木杆之类的东西,在山上、地下,挖、刨、凿。各条小道上,用竹筐抬矿石的男人,密密麻麻,摩肩接踵。高大的炼铜炉红火冲天的景象。

铜孔集,因轩辕黄帝铸鼎在这一带,上古时,就逐渐形成繁荣的集市,也因有许多上古开采铜矿的铜孔遗址,而称作铜孔集。2021版《南漳县地名志》载:“铜孔集,传在上古时期轩辕大帝在此用铜矿石和汞矿石借助漳水炼铜提汞,再铸造青铜鼎、青铜器等。此地逐步发展成一个闹市区,形成了一个小集镇,称之为‘铜汞集’,后来以讹传讹成了‘铜孔集’。”

“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非常寻常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器皿,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黄帝开创了铸造青铜大鼎的先河。随后,禹又铸九鼎。《史记•武帝纪》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禹为了巩固天下,让九个州的牧长捐献铜料,为各州牧长铸造“人神之鼎”,供奉在各州牧长的祖庙里,是九牧之长的祭祀代表器。禹认识到人神祖庙的特殊重要性,发展了突出人神祖庙的至尊制度,舍天神与地神而独建人神祖庙。这样,表面看来禹以人神为礼而尊崇九牧之牧长,实际上是控制九牧之长的方式。

禹铸九鼎,以镇九州。夏、商、周各王对“九鼎”特别尊崇,视为政权性的重器。夏桀葬送了夏朝,九鼎被迁于商朝。司马迁说:“鼎之所在,国都定焉。”“九鼎”是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相当于后来的“传国玉玺”,神圣不可侵犯,不容许任何人过问。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为了成为名正言顺的统治者,纷纷争夺九鼎。《左传•宣公三年》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陈兵东周边境,炫耀武力。刚即位的周定王极恐慌,急忙派大夫王孙满去犒劳军队,以便让楚庄王退兵。席间,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之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见状,知其欲谋政权,便说:“欲一统天下,在德不在鼎。”于是,楚庄王意识到灭周还不合时宜,退兵回楚。也有了“问鼎中原”的千古美谈。

3

轩辕黄帝还在东巩建有祭坛。据史学家们多次考察、论证,初步断定距东巩集镇不远的黄陵寨为轩辕皇帝的祭祀场所。

黄陵寨造型与南漳其它古山寨不一样。城墙呈规则圆形,全是人工石钻打磨后的巨大岩石垒砌。且石与石之间严丝无缝。墙体是双层,中间填充小石头,用少量土夯实,使内外墙愈紧实、牢固地连为一体,成为厚3米多、固若金汤的城墙。城墙残高6.2米多,周长270米。南漳古山寨以家族为主,用以躲避战乱,垒砌山寨城墙没有如此考究,往往随意用大小不等的石头垒之。这样优质巨石,周边村子没有。是从远处开采、打磨后运来,抬上山的。谁有如此大的力量,组织劳力,把如此大、如此多的岩石抬上山呢?民间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官方。是大权力指派、组织庞大的劳力而为。经劳力开采,工匠打磨,再劳力运送,再工匠垒砌,才得以建成如此厚实高大的规模巨大的城墙。想象看,这需要多少劳力,多少工匠,只有皇权才能发号施令,得以成之。尤其是古山寨内中央有一规整的正方形高台。在高台正中位置有一方形建筑物,坐北朝南,四面墙体边长均5.45米,全由石灰石质块石垒砌。

黄陵寨是典型的外圆内方型建筑。在古代,只有皇帝们或皇室家族才能使用外圆内方型的建筑风格。黄陵寨建在高山颠,山势异常陡峭。建筑宏伟高大,气势磅礴,豪华壮丽,俨然一座皇城。建在高山顶上,只能是皇帝祭拜天地神灵而用,且寨內有很明显的祭坛。黄陵寨的神秘有待专家们进步考察、论证。

民国十一年《南漳县志》《舆地•二》记载东巩镇一带有“黄陵寨”,且有这样的句子:“......庙儿冈东经东巩集三里曰‘黄陵坡’。”说明“黄陵寨”这个名称确实有。

不论轩辕黄帝在东巩这一带荆山铸造青铜大鼎,还是在黄陵寨建祭坛,都并非子虚乌有。东巩自古是养蚕圣地,至今仍然是南漳县养蚕大镇。现在,村人养蚕,蚕结茧后,都要祭拜传说中的蚕娘娘——嫘祖,这习俗,在东巩代代相传,是嫘祖教会了祖先植桑养蚕技术。有嫘祖的地方,就有黄帝。与东巩仅隔着漳河的远安县荷花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嫘祖文化之乡。嫘祖和黄帝在这一带生活过,是有的。

铜孔集青山四合,碧水环绕,气候温和,景色怡人,生态环境好,现今建设成了一个美丽乡村,一个宜居的好地方。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