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耀民的头像

冯耀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8
分享
《漳河记忆》连载

第四十一章 鸳鸯喜爱的昌集

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昌集村有三个国字号文化品牌:“中国鸳鸯之乡”“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每年春暖花开或秋色烂漫时节,成千上万的鸳鸯在鸳鸯湖悠游嬉戏,这里必然是国内外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观鸟胜地。

1

到昌集,心首先放在鸳鸯上。

鸳鸯比翼双飞,即便面对危险,也不离不弃,忠贞不渝。《诗经•小雅•鸳鸯》曰:“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自古世人没有不称颂鸳鸯,喜欢鸳鸯的。

可是,鸳鸯也是一种娇贵的鸟儿。对生活环境极挑剔,水质稍有污染,就不会再光临。

鸳鸯是中国特有的鸟类,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据了解,我国南方鸳鸯越冬栖息地只有两处:一处是福建屏南县的鸳鸯溪,一处是江西省婺源县的鸳鸯湖。

昌集地处漳河中游,属北亚热带气候。冬天,河面不会结冰,温和舒适。漳河是南漳人的母亲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南漳人就开始保护漳河,成立有“漳河源管理所”。进入二十一世纪,建有“漳河源保护区”,从源头层层护河。多年努力,漳河水质长年是二类优质水。漳河流经昌集村10多公里,青山润泽,四季碧莹清澈。昌集水库这一段,水流平缓,碧波粼粼,鱼虾成群。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吸引了从北方往南迁徙的鸳鸯,飞到昌集水库栖息越冬。2005年只是十几只,很快就有几百只、几千只。到了2013年,就有上万只鸳鸯在昌集水库里栖息。村民也把昌集水库改称为“鸳鸯湖”。

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实地考察,于2014年授予湖北省南漳县“鸳鸯之乡”称号。因昌集是华中地区唯一野生鸳鸯的憩息地,2017年,入选“中国景观村落”名录。

怀着对鸳鸯的向往,壬寅年深秋,一个晴好的周六,我从南漳县城出发,沿着251省道,驶过漳河上的“沉河滩大桥”“小漳河大桥”,穿过铁家垭村集市街道,跟着漳河,在峡谷中的简易公路穿行,很快到了昌集。眼前是一高大的牌楼,木质,古色古香。牌楼顶上钳着“昌集”两个金色大字,并画着一排鸳鸯,成双成对,甚是好看。

鸳鸯湖在昌集村委会南面一百多米处,由昌集水库大坝拦截漳河而成。继续跟着漳河前行,把车子停在村委会的场地上,再细细地去看鸳鸯。

很幸运,我们遇到了村支书王休章,王书记很热心,听说我们还没有看到鸳鸯,连忙叫村主任姚文清带我们去看,欣悦地说:“你们来的正是时候,已来了几千只鸳鸯。”姚主任也非常高兴,说鸳鸯藏在白杨树湾,早上还去看了的。

姚主任带我们从公路边的一条土路下去。阳光好,暖和,一丝风都没有。湖水青碧如玉。我们悄悄走进湖水。姚主任小声说,看,鸳鸯!眼前是一片高大的白杨树,是一湾浅滩,湖水沁润着落叶,一群鸳鸯在这儿晒太阳,相互依偎,卿卿我我,吴侬软语,好看极了!一时词穷,只能用《诗经》里的一句“鸳鸯在梁,戢其左翼。”来表达鸳鸯的悠闲自适、幸福美满。

湖中也出现了一群鸳鸯,成双成对,寸步不离,相伴前行。看到这么美丽的鸳鸯,这么亲密地相伴,眼睛竟有些湿润了。

我们悄悄离开。姚主任说,这几年,一年四季都有鸳鸯在这儿,这儿成了它们的家。

听着姚主任的话,晓得村民和鸳鸯多么和谐!鸳鸯和村民是一家!姚主任说村民一直坚守“四个禁止”:禁止捕杀,禁止砍伐河岸的树,禁止向河里倒垃圾,禁止捕鱼捞虾。不仅如此,村民还在河岸植树造林,在滩涂地上种牧草籽,三九天,每天定时在河滩上撒些稻谷、玉米喂食。

有村民的保护、珍惜,昌集会永远是鸳鸯的家。

2

初进昌集,到处都是风景。古民居、古街、古码头、古树,拦水坝形成的大瀑布,都会令人驻足观赏。

这里原来叫“漳河口”。历史上,曾为漳河航运的重要码头,扼守漳河之源头。

漳河从高山峡谷蜿蜒至此,水域宽广,水量大,能行船。商船从漳河口码头出发,可达武昌、汉口,以及襄阳、宜昌、荆门、当阳等地。保康、远安和南漳的板桥、薛坪、肖堰、巡检等地的桑蚕、食用菌、土纸等土特产品,走羊肠古道到达漳河口,通过这个港口的商船源源不断地运往武昌、宜昌等地,同时,又从这些城市把布匹、盐、火柴等日常生活所需运回来,再通过这里散发各地。明清时期,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重要港口和商品集散地。贸易繁荣,热闹非凡。这个直接与武昌通航,又像武昌一样繁荣的漳河口,人们渐渐地把它叫成了“昌集市”,后来简称为“昌集”,从清末一直沿用至今。

许多商人不仅在这里建门面商铺,也建房定居下来。当地发达的人,也盖房置业。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街和古民居。

昌集有两条古街:昌集古街和民集古街。昌集古街在村委会下面,民集古街在昌集古街下游。昌集古街对面河边设有“徐记码头”,民集古街处设有“民记码头”。姚主任一边给我们介绍,一边带我们去看“古街”“古码头”。

昌集古街依山临河而建,有一百多米长。古店铺、古宅都还在。店铺木铺板做墙。古宅是徽派四合院,青砖垒砌,两层,两进两出。古街另一端是村民的红砖楼房,一大片。新与旧,相互映衬,愈显古街的古朴。

古街前面是埫田,油菜、冬小麦碧绿。有村民在移栽油菜。

穿过田埂,走到河边,一棵古柳树,主干三个大人伸长手臂才能合围。虽主干弯曲,几乎成九十度,但枝叶繁茂,无衰老状。这里,曾设“徐记码头”。姚主任介绍道。虽无任何其它印记,但有古柳树,深信不疑。古柳旁,河面宽阔,一河碧水向前奔涌,昔日的繁荣回归眼前,帆船竟发,白帆如麻。

民集古街被民国二十四年的大洪水冲毁,裸露的石条地基,石钻凿的齿痕还在,似乎还在把一段辉煌咬住。“民集码头”在古街下面的河滩边,有一岩石为证。岩石庞大,有几吨重,光滑如镜,照得人影。千百年来,河水冲着,蹬着,揣着,刨着,扯着,撕着,它岿然不动,给后人留下无尽的念想。

因有漳河水运,昌集自古是个富裕之地。不仅在河谷平整肥沃的稻作区有古民居:昌集屋场(在昌集古街上),冯家洲古民居。在半山以上的旱作区也有古民居:代家湾王氏宗祠,王家洼古民居,董家畈古民居,田家老屋古民居。

昌集的古民居都保存完好,因此,经国家住房部和城市建设部考察,2020年4月,昌集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3

东巩从1927年10月,中共南漳县委成立,成为一个乡党支部,担负着解放鄂西北的重任,到全中国解放,一直处于革命斗争的前沿阵地,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巧功勋。

昌集村是抗战期间和中原突围时期的军医院、被服厂、和《襄西报》石印馆所在地。这三处旧址都在昌集村山上的二组,相隔不远。在村委会的东面,离村委会10.5公里。

午饭后,首先去看军医院。姚主任带路,从昌集古街边的一条简易公路上山,经过陈家岭、王家窝子、董家畈,到了一个高山的垭口。姚主任说,军医院就在山下的山洼里。放眼望去,群山连绵,林木莽莽,看不到人家。四周也没看到人家,这儿真是一个极隐秘之地。此时,极安静,除了鸟鸣,没有鸡鸣犬吠,而却曾硝烟弥漫、枪林弹雨。我望着莽莽大山,心中涌满深深的敬重。

从山上的小路下去,在翠竹和树木掩映间,看到青瓦和房檐。走上稻场,是一栋古民居,徽派风格,青砖砌就,两层,背枕高山,前低后高。七级石条台阶上大门。石门坎、鼓形石门墩、石门框,都很考究,也依然坚实。门楣上的雕花很精美,上方嵌有匾额。双开木大门,油漆斑驳,显见出岁月的悠久。周边是高山,中间是田地,极幽静。主人听到狗叫,早出来迎接。主人姓田,这是田家老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现在的主人是第五代继承人,叫田建军,五十多岁。这栋古民居,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就是这栋精美的古民居,主人曾两次腾出来,给人民军队做军医院。第一次是1937年抗战时期,红军伤员在此救护。第二次是1947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伤员在此救护。主要是陈少敏带领的中原突围部队,陈少敏时任中原局组织部长。陈少敏作为女将领,为了隐蔽,老百姓亲切地叫她“陈大脚”。

就是这栋古民居,伤员多时,曾设置50张简易救护床,十几个医护人员在此救护。这里的老百姓更是全力照护红军、新四军,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里的红色记忆生生不息。

那是1947年的一天,军医院炊事员,给几个重伤员煮了点儿肉,盛在碗里,正准备给伤员端去。屋子主人田知木6岁的女儿看到了,眼巴巴地看着放在灶头碗里的肉。炊事员见了,就用筷子夹了两块儿放在她碗里。小女孩还没吃。田知木看到了,一把夺过小女孩的碗,又用筷子把肉夹到伤员的碗里,大吼女儿:“人家打仗命都不要了,你咋能抢人家的肉吃?”小女孩叫田期贤,是田建军的母亲,田知木是他的爷爷,当时担任农协主席。田家从老到小,都把照护伤员作为重要任务,有什么好吃的,都把给伤员吃。

一次,军医院没粮食了,是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老百姓也没办法。当时任保长的姚顺银,住在姚家畈,离军医院不远,是个开明人士,积极支持新四军工作。他在十几里外的闫家滩买的有田,田里种的是蚕豆,刚好长好了。他听说军医院没粮食了,就派他侄儿姚天宝,天黑了,爬上黄岭坡,避过敌人的岗哨,到闫家滩,连夜摘了一担蚕豆,连夜挑回来,送到军医院。

在军医院救治的伤员,没有救活的;从战场上抬到军医院,半路牺牲了的,到军医院做了证明,村民都用竹席子包好,埋在田家老屋前面的山谷里,当地村民叫槽子。后来村民把这个山谷叫军属槽。解放后,把烈士遗骨迁走,安葬在盘龙村烈士陵园里。但军属槽却烙印在村民心里,代代相传,记着牺牲在这里的烈士。

伤员多了,军医院住不下,在军医院做了手术,就抬到姚家畈的农户里养护。姚家畈离这里不足半里路,翻过田家老屋西边的山岗就是,当年那里有田期芝、但功培、但功义、姚顺银、姚天宝五户人家。姚顺银是姚主任的二太爷,姚天宝是姚主任的爷爷。他从小就经常听爷爷奶奶讲当年他们照护伤员的故事。1937年,红军伤员他们帮忙照护了三个多月。1947年到1949年,这里的伤员没有间断过,送走一批,又来一批。他们都克服重重困难,精心照护。1949年春上,部队撤走时,有六个重伤员不得动弹,只好留下来。部队走了,伤员留在家里有危险,就把他们抬到离军医院一里多远的一个山洞里藏起来。洞里潮气大,就用木头打地桩,再在上面铺木棍、麦草做成床铺。轮流送饭、送水、换药。姚顺银是个中医,还熬中药,帮助治疗。一个多月后,伤员能拄着拐杖走路,就去找部队了。

六个伤员中,有一个小战士伤得最严重,哪儿都弄不去,就把他藏在楼上的木桶里,外面用麦糠围着。这个14岁的小川军没能挺过去,几天后就牺牲了。埋在姚家畈田边的一个山岗上。村里老人时常叮嘱小孩子:“放牛要过细啊,千万不要让牛踩到那上面,可是个烈士啊,不能糟蹋。”

现在,那些住过伤员的老房子都还在,村民称那里为军医院休养所。

新四军的被服厂在袁家畈,从军医院翻过一个山脊,不远,就到了。也是在一个山洼里,原来的房屋在1984年已拆除,村民在上面盖了新房。被服厂,有几十台缝纫机,为部队加工衣被、军帽等。也请有当地裁缝。当年二十多岁的曾宪醛、刘文胜就在被服厂做过活。一次,曾奶奶做一件军衣,布不够。曾奶奶在家里自己纺布,接了半头,才做好那件军衣。

从被服厂翻一个山岗,下面就是《襄西报》石印馆。也在一个山洼里,极隐秘,叫马蹄湾。老房子还在,三间,但已破败。是但召圣的老屋,他家已在旁边另盖新房。就是在这三间土屋里,当年有十几个工作人员,没日没夜地用最原始的印刷工具印刷《襄西报》,把革命火种播种在襄西大地上。

与昌集村紧邻的雨淋台村,还有两处红色旧址,都在新集垭,一处是李家窝的枪械修配所,一处是刘家屋场打枪钉、铸大刀等军械的铁匠铺。它们与军医院、被服厂、石印馆一起组成了襄西战场的后方机构,为前方做了坚实的后盾。

群山巍峨,高山仰止。拜访革命遗迹,缅怀先烈,是我们永远的功课。

4

昌集深厚的红色文化滋养着昌集,昌集更加珍惜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更加积极建设昌集、发展昌集。

目前,昌集正积极把种植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大力实行乡村振兴。种“鸳鸯稻有机稻”60亩、吊瓜50亩。昌集河谷地带土地肥沃,漳河水质优良,种的水稻是优质稻。“鸳鸯稻有机糙米”投放市场,深受人们喜爱。村里有加工厂,从种植到加工,一条龙产业,使村民在家门口都能挣到钱。

充分利用“三个”国字号文化品牌,发展旅游业。经过村干部的努力,东巩政府和省、市交通局投资,准备把从铁家垭到昌集村委会16公里的旅游路,修成柏油路(已在施工中)。王书记十分高兴地说:“争取在两年内把昌集建成省级示范村,让八方游客都来看我们村的鸳鸯。”姚主任风趣地说:“那我们的鸳鸯可值钱了,村民们可享鸳鸯的福喽!”

这里天蓝蓝,山翠翠,水清清,是鸳鸯喜爱的地方。昌集定能更加繁荣昌盛。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