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烧鸡是宿州对外的名片,那鸭,便是宿州人自享的日常哲学,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饮食智慧。
淮南的秋与冬,便在这鸭香袅袅中,从容地过渡着。那香味从老街的菜馆里飘出,也从寻常人家的厨房里溢出,缠绕着淮河的湿气与落叶的气息,构成了一幅最熨帖人心的故乡画卷。
我们拥有了光洁的餐厅,精致的餐具,却再难找回那份随便添的、粗豪而温暖的慷慨;我们拥有了便捷的联系,高效的对谈,却好像再难有那样彻夜不眠、掏心掏肺的酣畅。进步,原来是要付出
慢慢地吃着,窗外的车马声似乎远去了。在这一刻,我尝到的,不只是合肥的味道,更是那穿越了千年时光,融合了南北风土的人间至味。
一座城的记忆原来可以这样安放——不让它成为废墟,也不让它成为标本,而是让它在新的生命里继续呼吸。就像这跑道,不再起飞钢铁的巨鸟,却让整座城市的心绪,在此安然栖落。
有些地方之所以让我们魂牵梦萦,不单单是为着那口吃食。更是因为它曾是我们生命的坐标,是青春里不可或缺的布景。当这些坐标被一个个抹去,我们的记忆,便也成了无根的浮萍,飘在名为
马蔬菜这东西,在合肥,有些岁数的城里人、乡下人都认得。它长在田边,路边,野地,不择地而生,亦不因人之好恶而增减。
我仿佛看见,无数个如女儿一般的年轻人,正走在南北东西的校园里。他们的背包里,装着梦想,也装着迷茫。大学的真意义,或许不在于给他们一个确定的未来,而在于给他们一片无垠的夜空
想起苏轼那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我们总是这样,对未见的风景怀着执念,却对身边的诗意视而不见。
我们这一辈人,是从螺蛳那样粗粝而真实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根系,懂得生活的坚硬外壳,也眷恋那需要费尽力气才能嘬出的、一点点卑微的鲜美。而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或许将天生面对鸡头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