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聂凯的头像

聂凯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10
分享
《活着》连载

第六十六章

钟馨没心思看报纸,前些日子校长找她询问上次和贾老师吵嘴的事,虽然校长没有追究她的责任,但贾老师视钟馨为眼中钉、肉中刺,俩人的关系更微妙、更紧张了。

从校长处事的诡秘程度来看,贾老师知道,她与学校之间隔着一堵墙,一只无形的手直指向她。

她暗下决心,决不能让钟馨浑水摸鱼、趁火打劫,从中渔翁得利,她要保住好不容易、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关系网。

贾老师主动去找校长谈话,一些平时围着她转的老师和科长都护着她,这些人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影响着校长的判断能力。所以,这件事情很快就平息了,平静得没有在贾老师的心中留下任何的痕迹,她又恢复过去那种傲慢和自信。

这天,钟馨端着饭碗来到左老师的房间,两人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星期六团委组织班主任去郊游。你想去吗?”

“算了,掺和什么呀?我又不是班主任。”一想到老师们在一起那种种的欢乐情形,钟馨就心悸。

“平时多和大家打打牌吧?你看中午吃完饭后,她们都在一起打牌哩,这正是交流感情的好机会。”

钟馨迟钝地:“我不喜欢打牌。”嘴上这样说着,心里却说,“玩物丧志,有时间还不如看书呢。”

“听说没有?”左老师吃完饭,端起杯子边喝水边说,“昨天政府大楼前有很多人静坐示威哩。”

“示威?为什么?”钟馨万分惊讶地问。

左老师忧虑地说:“那些人生活没有着落呢。”

钟馨心绪异常复杂地说:“下岗工人不是都有生活安置费吗?”

“虽然规定要给下岗人员妥善安置,可有很多人连续多年没领到生活费。我的一个亲戚,四十六了,下岗三年多,从来没领到一分钱。”左老师沉重地说,“想当年,一切听从党指挥。党指向哪里,就干到哪里。青春热血都献给那个年代,总以为,单位就是靠山,生老病死有保障,谁也没想到今天。”

是啊,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大家都怀揣崇高的革命理想,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可现实就是那么残酷,现在的下岗工人很多就是那个年代过来的,这些人上有老下有小。在这样的情形下,部分人自找出路,极少数甚至能够开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可大多数人茫然不知所措。它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为了安置下岗工人,政府倾尽了力量,但改革开放毕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牵动每一个人。

“你怎么知道有人静坐?”

“我妹夫在政府工作,是他告诉我的。”左老师抚弄着杯子。

“别闹出乱子来哦。”钟馨忧虑地皱着眉头,“刚安定了这些年,我们发展需要安定的环境。”

“放心,中央一再重申,稳定大于一切。”左老师自信地说,“现在政府的头号工作就是稳定社会秩序。”

“稳定是有条件的,如果人们连饭都没有吃,那怎么谈稳定?”

左老师放下杯子说:“我的亲戚经常说,过去日子虽然很苦,但苦有苦的好处,那时从来不怕下岗。”

“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钟馨附和道,“他们不懂得竞争的重要性,只知道贪图过去那种安逸。”

“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包括我们在内都烙上那个年代的印记,你和我不也一样么?我们现在又有什么竞争力?”左老师有力地说,“离开学校到社会上能生存?恐怕寸步难行。”

钟馨黯然地摇摇头,又默默地点头。

“所以我们靠大锅饭。”左老师的意思很清楚。她要钟馨明白自身的处境,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左老师暗示钟馨要安于现状,别不知足、好高骛远。

可钟馨却不愿意接受:“别人都在拼命,我们却安于现状,其结果是我们与主流社会愈来愈远。”

“钟馨。”左老师颇为不解,在她看来,目前的状况已经是最好的了,不该胡思乱想。

但暂且不说钟馨并不满足自己的状况,她想得更多的是眼前弥漫在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那些因素就好比星星之火,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动荡。钟馨说:“贫富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有关部门正竭尽全力解决嘛。”左老师颇为放心地说。

没错,安置下岗工人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有关部门正大力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免费为下岗工人进行培训。还奖励企业招收下岗工人,对安置下岗工人的企业进行适当的补偿。可是下岗工人都年纪偏大、学历偏低,企业只能安排那些清洁工、门卫等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这样的岗位自然为数不多,而下岗工人的队伍却很庞大,再加上各地的农民工涌进城里找工作,而农民工比下岗工人更能吃苦耐劳。所以,要企业一味地照顾下岗工人也不现实,关键是下岗工人得顺应潮流、转变观念,化被动为主动,再也不能固守“等、靠、要”。

“要圆满解决恐怕不容易,”钟馨沉重地说,“很多问题都是过去遗留下来的,那烂摊子太大了。”

“中国人最勤劳和有智慧。”左老师颇为自豪地说,“过去面临那么多的苦难都没被压倒,我们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

“勤劳和智慧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钟馨觉得左老师的观点颇为可笑,她慢慢地说,“还有价值观吧。”

“价值观?”

“怎样看待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是祝福还是嫉妒?不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就谈不上发展。”

并非是杞人忧天,虽然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可那些长期处于穷困中的人们是怎样看待富人们呢?这个问题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在大家面前。

据说有位外国记者在美国、日本和中国作过这样的调查,他首先问美国的穷人:“你自己那么穷,连饭都吃不饱,可那些富人却住着别墅、开着私人汽车和飞机,还有仆人伺候着,你难道不恨他们么?”穷人回答:“恨?不,我不恨他们,看到他们生活得这么好,我就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了。”这位记者来到日本,就同样的问题问了日本的穷人,日本穷人回答说:“我不恨,他们生活得好是他们的福气,只要我努力工作,我会过得比他们更好。”那记者来到中国,就同样的问题问了中国的穷人,这一次,他听到的回答是:“我恨,恨不能杀了他们。”

上面这个故事颇耐人寻味,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可大锅饭的观念在一部分人的心中仍然根深蒂固,这些人宁愿大家一起过那种貌似平等却异常清贫的生活,却不愿意看到有人过上好日子。持这种观念的人在下岗工人中最普遍,所以,怎样帮助下岗工人转变观念是当今最迫切的问题。

“智慧与价值观并不等同。”钟馨费力搜寻合适的字眼,“智慧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钥匙,价值观是我们人类经过千百年来积攒下来的行之有效的,并能约束人们道德规范的准绳。”

“有了智慧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没有价值观的引导,把智慧用到歪门邪道上,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把人类引向灾难。”

“‘智’就是聪明,聪明代表能迅速地解决问题;‘慧’就是好处。”左老师搜肠刮肚地,“思维能力和方式能引导国家发展。”

当年,德国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了征服世界,希特勒下令研制原子弹,如果不是英国的突击队破坏,希特勒的原子弹美梦也许诞生了。所以,先进的科学技术被恶魔掌握,就会给人类带来无法预估的后果。今天的世界,人们都遵守其基本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引领社会的纽带。 “必须有全民族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只有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人们才能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你这是强词夺理。”

“强词夺理?”钟馨暗暗一惊。

钟馨虽然振振有词,但她却说不出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毕竟她早已放弃崇高信仰,变得世俗化了。今天,我们的信仰是什么?维护民族凝聚力。我们的精神支柱是什么?今天都在讲经济,讲发展,讲效益,是的,民以食为天,安居才能乐业,可物质基础丰富了,怎么却感觉空虚了。鸡鸭鱼肉、绫罗绸缎不能满足心灵的需求,没有灵魂支撑的肉体就好比一具僵尸,活僵尸。正因为社会上的种种陋习,让过去了、距离还不遥远的那种世风纯净的年代像一根游丝时不时在钟馨的脑海里闪现,她甚至是抱着惋惜或者遗憾看着已愈来愈远的,好像永远不再回来的那个年代。所以,钟馨变得疑惑和矛盾;在这里,别看钟馨口口声声说已放弃从小所受到熏陶的信仰,变得世俗化。但信仰这种东西是那么轻易能放弃的吗?以当时的家庭状况和社会环境,她被生活折磨得没有了方向感,弄不好,她会一蹶不振,就此沉沦下去。万幸的是,她并没有破罐破摔,她没有意识到支撑她奋争的是被她误以为已经放弃的信仰:集体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一旦气候条件适合,她从小就崇尚的民族伟人: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人民英雄、民族脊梁、军事强帅、开国元勋、忠心耿耿、意志如钢、他们的名字与功勋又在她心中重新唤发出勃勃生机,直至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并且成为她的生命指南,使得她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找到了原来的信仰,而她的信仰经历过现实生活的种种曲折考验,愈发变得清晰,越来越弥坚,成为她终身的精神支柱! 此是后话。

“算了,算了。”再说下去只能愈来愈憋气,赶紧收场算了,左老师换了口气,“用不着争价值观,你这样信口开河很不好。”

“左老师。”钟馨心虚地叫了一声。

左老师异常沉重地说:“话多了会引火烧身的。”

老师提醒钟馨,做人要小心谨慎,不要太张扬,小心祸从口出。钟馨也觉得话不投缘,为了摆脱尴尬,赶紧把饭吃完就回宿舍。这时的宿舍就好比街道一般热闹,桌子上摆满各种美味佳肴:红枣炖鸡汤、糯米红薯糍粑、五彩糯米饭、银耳枸杞糖水……,老师们七手八脚围着桌子吃着,杜老师一见钟馨便高声地喊:“占用你的锅了,你也一块吃吧?”

钟馨还没来得及回答,贾老师从隔壁走进来,瞪着铃铛眼:“我们的锅不够,借用你的。”

那意思是:“借你锅是给你面子,别不知好歹。”

“你们尽管用吧。”钟馨放下碗筷,从床上拿起已经打了半截的毛衣,头也不回地走出房间,听到杜老师说:“干什么嘛?这么客气?”

贾老师轻飘飘地说:“够不够哩。”

杜老师笑着打趣:“怕不够?全给你一个人吃。”

侯老师嘲讽地说:“这么胖还吃啊?”

“胖了再减肥嘛。”贾老师指着摆好的碗碟子,“你们要是不吃都给我留着。”

“不怕成大胖子嫁不出去啊?”

“再减肥嘛。”贾老师兴致勃勃地说,“我姐夫上次出差给我买了减肥药。”

“减肥药?”大家惊讶地。

“是啊。”贾老师往嘴里塞食物,“抹的、吃的一大堆,花了不少钱。”

该减肥的一个劲地往嘴里塞东西,不该减肥地却一个劲地节食,这些日子贾老师的腰又长了一圈,可她一边减肥一边大吃特吃。当从杂志上看到介绍香蕉有减肥效果时,她就买来大串的香蕉,听说冬瓜有利尿作用,长期食用也能减肥,她便买来冬瓜和沙骨放在一起熬汤喝。总之,一边嚷嚷减肥,一边使用道听途说得来的各种各样的减肥偏方。如此暴饮暴食不仅没有减成肥,原本粗糙的脸却长满了青春痘,虽然被冠以“青春”的字眼,可丝毫没能感觉到青春的亮丽,结合贾老师那庞大的身躯,活脱脱就是夕阳西下的半老徐娘。

“你姐夫真关心小姨子。”

“减肥多痛苦啊?”杜老师低头仔细地察看自己的腰,“哎哟,我的腰好像涨起来似的了。”

“别听风就是雨,心理作用。”裴老师嘴里含着食物笑着,“就你的体型,再胖几斤也没关系。”

“真不公平。”贾老师愤愤不平地说,“一样的人,吃同样的食物,为什么你们吃了不长肉,我连喝水都转成脂肪。”

“那是因为你吃得太多的缘故。”杜老师调侃道,“你的吃相有多狼狈,一口还没吞下去又塞进去。”

“暴饮暴食,难怪肝火那么旺盛。”苏老师笑得掩住嘴巴,“你脸上长了不少痘哩。”

“让我看着这么好吃的食物硬忍着馋劲?”贾老师自我解嘲地说,“在这么好吃的食物面前我装不了淑女。”

贾老师的食欲好得惊人,且偏好油炸、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油团、粽子、沙琪玛、炒田螺、汤团、鸡肉、叉烧、排骨,最近又迷上羊肉干蒸锅,刚吃完午饭还能吃下各种各样的水果。

“所以,发胖也是理所当然。”

钟馨走进办公室,坐在椅子上打毛衣,想这样打发午休这段时间。四周很安静,只听到织针发出轻微的声响,钟馨抬头看看窗外,沐浴在深秋透明阳光下的校园,足球场上几个学生正在玩耍,桂花树开着金色的小花朵,它们特有的香味散发出一阵阵迷人的幽香。

校门外的公路上不时有汽车驶过,轰隆隆的马达声消失在远方翠绿的大山之中。

近处的田稻已收割完毕,只有甘蔗像无边的青纱在摇曳,它们随着空气的流动,叶子发出“刷刷”的声响,好像有人在大合唱,还有小提琴、钢琴、小号,它们发出的声音组成一部巨大的奏鸣曲,穿透空间的距离。钟馨被这一幅恬静的画面感动了,不由自主小声地哼唱: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是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他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

随着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当初的不安也烟消云散,随之而来的就是常规化,每天都重复同样的教学,重复同样的工作,面对同样的人,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开始滋生。钟馨感到迷惑,也不甘心就这样沉沦,生命的活力在她身上涌动。特别是最近有关部门组织各个单位举行唱红歌比赛,各出版社也出版了《中华大家唱》等书籍,社会上出现了唱红歌的热潮。这一切感染了钟馨,况且她一直对红歌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太行颂》和《北京的金山上》都是她必唱的曲目。

不知什么时候,办公室主任来到办公室门外,探头看了钟馨一眼:“不午休啊?”

钟馨抬头一看,主任来到身边了,她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吵了你了吗?你怎么没有休息呀?”

主任弯下腰看了看钟馨手里的毛衣,惊讶地:“哎呀,你的手真巧,花纹真好看,是给你打的吗?”

钟馨含笑摇摇头:“是给左老师女儿打的。”

说话的当儿,主任从抱着的一沓本子中抽出其中一本递给钟馨:“给,证书批下来了。”

“真的?”钟馨赶紧放下毛衣,惊喜地接过本子,珍爱地把本子棒在手里,小心翼翼地反复地看了看,这是一本软皮、蓝色封面、烫着金字的技能等级资格证书。“哇,谢谢你,主任。”

主任满脸堆着笑容,真诚地:“这是你努力工作取得的结果,所以不用谢我。”

在这个讲文凭、重实力的时代,这证书不仅仅是对钟馨工作的肯定,也意味着钟馨能够和别的教师们一样,能够堂堂正正,理直气壮地站讲台了,再也不用为自己是高中文凭而愧疚。为了得到它,钟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她以热情、务实、执著、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努力赢得了学生和教师们的赞赏,得到学校领导层的认可。今天得到它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真的是当之无愧么?自己拥有的技能真的能够吃一辈子么?不!任何因陈守旧都注定被历史淘汰,在我们这个改革的时代,别说睡大觉,就是稍一迟疑就会落伍于社会。钟馨拿着证书思绪如泉涌,这证书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决不能靠它倚老卖老,更不能躺着它睡大觉。

“那也得谢你,是你亲自去办理的呀,没有你,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会这么快就有结果的。”钟馨由衷地说。

“你不休息?”主任拍拍钟馨的肩膀,“休息很重要,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等你年纪再大一点,就知道休息的重要了。”

钟馨吐了吐舌头,收拾起毛线:“谢谢你主任,我这就回去休息。”

“回去吧。”主任慈祥地笑了,转身走出办公室,“你唱的歌真好听,你是女中音吧。”

“是。”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