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河水流啊流,流进增江,再流入东江,我沿着东江的水路来到汝湖。
风,一阵立秋刚过从汝湖大地吹过的南风,带着夏日青草树木的繁盛,挟着稻田禾苗的绿意盎然,裹着惠州市作协会员采风的潇洒才情,在夏秋之交轻轻地吹着。在这南风吹过的地方,徐徐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的窗,窗外是上围村的舞稻草龙的展演,稻田晚宴彩虹与星空的独特构想;窗外是精品围仔村垃圾分类带来的洁净空气,是乡村统一规划建设的先见之明;窗外是南新村糖蜜谷的生活甜蜜,真君宫的虔诚拜祭;窗外还是仍图猪皮的美食浸润,仁英围古老城墙留下的智慧与英勇……透过这南风窗,我们见证了一个活力、美丽、文化传承的汝湖镇,他在四百多年的南方大地上悄悄崛起、振兴。
上围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草龙的新一代传承人,他谦逊、朴素地诉说着关于他们祖先四百多年前从福建迁到汝湖,并在这农耕土地繁衍生息的故事。带我们走进一个民风淳朴,敬畏天神的村庄,炎黄子孙五千多年对天神敬畏的虔诚通过舞稻草龙的方式在这里传承。
稻秆是农家最亲切的爱物,它曾用农人施肥、杀虫流下的汗水浇灌,它凝结着人们对我们自寓为龙的传人对丰收的寄望,它还是农家的柴草,乡村袅袅炊烟的缔造者。龙是中华民族的爱物,舞龙,就是我们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神灵的尊敬。用秋收后的稻秆扎草龙,就像养蚕人用自己家蚕吐的丝线做成绫罗绸缎一样充满对劳动的颂扬。一根根稻秆扎起的稻草龙,并没有华丽的外饰,它有的是人们熟悉的稻秆味,有的是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生活憧憬。用稻秆扎成的龙栩栩如生,挑选十位身强力壮的男人用竹叉把稻草龙撑起,一条象征着吉祥,能够避邪、消灾、保平安的神龙便在汝湖镇上围村的房檐屋舍舞动起来了。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家家户户烧香迎接着神龙的到来。瞧,舞龙队身穿绚丽的衣服,头戴喜庆的帽子,用充满力量的双臂把稻草龙舞动起来,龙头时而贴地徐行,时而仰天疾飞,姿态万千地舞动着。舞动的不只是稻草龙,更是人们对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如意生活的盼望。从古到今,人们在舞稻草龙的传承中,表达着农人心中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坚信。
舞稻草龙。在池塘架起彩虹桥,构想星空与彩虹的稻田晚宴,都是人们对乡村的热爱所绘制的蓝图。走在彩虹桥上,看着上围村绿油油的稻田,我想,人们正用热爱在为子孙后代描绘诗情画意的乡村童年,让孩子们可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如果说上围村的南风里带着稻草的芬芳,那么围仔村的空气中就带着洁净的清新。全村布设视频监控监督垃圾分类的执行,全村整体规划建设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展现了乡村党政工作的前瞻性,每幢楼房的布局和设计都留下了人民群众的脚印和慧思。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宣传墙,村民的运动场地,都昭示着一个美丽、健康、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农村正在成长和发展。
我们穿行在汝湖镇的自然村,坐在车上往外看,浓密的树林、广阔的田野、低矮的山地,把村庄紧紧地拥在绿色的怀里。
往东江边走,就走进了离东江只有不到一公里的省级文明村——南新村。南风和畅,空气里似乎还飘着南新村糖厂做糖的甜味。抚摸着做糖人的铜像,仰望昔日糖厂高耸入云的烟囱,农家人勤劳、好客的民风在这里彰显。寻着糖厂遗址,糖蜜谷的做糖六步法,我似乎看到了一代代的村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图景。在这个什么都唾手可得的物质繁荣的时代里,老一辈人喜欢自力更生,用双手去创造生活的精神是否应该得到更好的颂扬呢?糖蜜谷后面,医灵大帝孙思邈执卷静坐抚须思考的思邈园。园子里,草木葱茏,一口老井上架着一个偌大的轱辘,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岁月,回到那段人们在井口上把水一桶桶摇上来的日子。人们耕种回来,就到井边取水,会在井边说着家常,聊着乡亲们的近况,他们不会忘记和乡亲共饮一井水的生活。就是这口井,人们懂得了什么是乡亲,懂得宗族的团结。今天井沿上题着“饮水思源”,提醒着村民们不忘祖先的遗德,建设德尚之洲。虽然过去喝的井水已经被自来水代替了,但是,生活的美好变迁,不都源于前人生活智慧的启发和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吗?
离思邈园不远就是真君宫。真君宫里面供奉着的是“药王”孙思邈,据说仍中村和南新村村民从福建迁居到汝湖,水土不服,是当地一位医生用孙思邈的《千金方》治愈了林姓、陈姓村民的病,使林氏、陈氏人得以久居于此,并生生不息。这位医生去世后,当地村民为了纪念他就称他为“医灵大帝”。这位医生虽不是药王孙思邈,但是他借用孙思邈的药方,仁心济世,便是人们心中的“医灵大帝”。为了把医者的仁心仁术,和孙思邈《千金方》的医学价值传承下来,每逢元宵节,林陈两姓的人都会身穿布袍褂、头戴圆顶帽,把“医灵大帝”请出来,坐在花轿上,由汉子抬着到村子里巡游。这种不忘先人恩典的隆重仪式,不仅表现了村民们对祖先的尊敬,也表现着他们对生命的敬重。山高人为峰,心怀苍生,用仁心医治世人,才能得到万世景仰和世人虔诚的跪拜。我想,真君宫对面的灜洲戏台,一定在用另外一种方式传唱着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动人故事吧。
穿过底部用红砂石筑就的题着“仁英围”三个字的拱门,我们走进了一座明代的古围村。手指轻抚老去的城墙,轻掠残垣上的青苔,空气中弥漫着的都是一种经久岁月的沧桑。一触即碎的纱帐,似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到此之前已有人居住的真相。兴亡交替,姓氏繁衍,人类的生生不息。北门上方供奉的关帝,和那些用沙石、糯米筑起的围墙,似乎在讲述一个与战争有关的英雄故事。沙墙风化,轻触即掉,那紧闭的一扇扇小门,也似一个个久远的故事,而林氏宗祠墙上贴着的关于奖励考上大学本科的同姓宗亲的告示,如此鲜活,或者远离旧生活才能拥有新生活,这是历史给人们的忠告。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但每个时代的英雄都有不同。或保家卫国,或仁心济世,或扶贫济困,英雄唱响的一定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在这乡村振兴的主旋律里,我们看到了汝湖人民心中的信仰,看到他们心中对“我从哪里来”的深刻认知,更看到了在新时代下,他们要到哪里去的清晰方向。守住人民心中的精神家园,做好人文古迹的保护和传承,做好生态农业的项目发展,打造人文与生态并行的美丽、活力、健康的新农村,或许就是乡村的文化振兴、经济振兴、生态振兴吧?
站在东江河畔古码头,汝湖镇乡村振兴的南风从江面吹遍汝湖大地的每个角落。汝湖人从福建迁居至此的水路依然清晰美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民俗与新时代思想交汇,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在这相融。借着这南风,乘着记忆的翅膀,我用脚步和眼睛见证、构想、描摹着这美丽的乡村,用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改写着我那久远的乡村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