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溪沟的晨雾总带着股子冷硬的潮气,像浸了冰的棉花,裹得人透不过气。石板路被常年的脚步磨得发滑,缝隙里嵌着深绿的苔藓,沾着露水,踩上去滋滋地响。谢小进拄着那根被手汗浸得发亮
霜降刚过,沫儿岭的风就跟淬了冰似的,刮在脸上像刀割,卷起地上的枯树叶打着旋儿,撞在树干上发出“哗哗”的轻响。钟老汉裹着件打了三处补丁的蓝布褂,领口和袖口都磨得发毛,他缩着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形象,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数千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秦岭深处的农民仍靠着这份古老
童年记忆里,云雾山是镌刻在时光里的坐标。每年初秋,总要跟着长辈们沿石阶攀援而上,待站在山巅那片开阔地向南眺望,凤凰山便如一幅淡墨长卷,横亘在池河与汉阴的交界处。那列黛色
月光柔和,不像太阳那样刺眼,如同一层薄薄的银纱,轻轻地覆盖在屋顶、树梢和河面上,就连路边的小草也泛着微微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甜丝丝的桂花香,混合着晚风的清新,让人不由自主
“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时隔三十余载,再捧起《平凡的世界》,指尖拂过泛黄的书页,那些镌刻在文字里的岁月与灵魂,依旧如春日惊雷般震颤人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
在陕南连绵起伏的青山绿水间,石泉县的 云雾山 显得格外神秘。这里山高林密,云雾缭绕。老辈人都说,两千多年前,那位被称作“智圣”、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搅动乾坤的大人
从山城石泉的晨雾里出发,沿汉江顺流而下二十公里,一颗镶嵌在秦巴山水间的明珠——后柳古镇,便在烟波浩渺处缓缓铺展。“八里沙坝七里扁,过河便是油房坎”,古老的民谣还在江畔回荡
秋日的一个清晨,我踏上了前往宁陕县十八丈瀑布的路。山径曲折,两旁树木葱茏,鸟鸣清脆。心中早已对那传说中的瀑布生出无限遐想,却不知今日一见,竟将如此撼动我的心魄。
秋分时节,雨后的天空格外清澈,丰收的气息如同成熟的稻穗,沉沉地弥漫在乡野之间。一群孩子,仿佛秋风中的小鸟,轻盈地飞向这片金黄的稻田,开启了一场关于收稻谷的研学之旅。
